關于這個問題有兩派道德哲學:其一由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認為一個真正道德的人會全心全意向往善舉,其意志根本不受誘惑,也根本不會想到去做不道德的行為;其二源自康德,主張一個行為只有在違背人的意愿時,才談得上是真正道德的,否則此人就只是在執(zhí)行欲念,即使結果是積極的,其行為也談不上有多么道德。
而在現實的實驗中,研究者們卻發(fā)現針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中有所差異:三到八歲的兒童認為,那些做好事且沒有不道德欲望的角色,要比那些克服了欲望做好事的角色更加高尚;而成人的直覺卻恰恰相反。這種差異體現在了許多違反道德的誘惑上,包括說謊、拒絕幫助兄弟姐妹、不信守承諾等等。
對于這一伴隨年齡增長所產生的改變,研究者們認為,兒童也許不常會同時體會到作惡的欲望和行善的欲望,因此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得以親身體驗這種內心掙扎,明白了其中的價值,至少對別人的掙扎不會再輕易譴責了。與此同時,他們或許也漸漸明白了意志力的可貴,懂得欣賞更加復雜的內心,并去欣賞那些既能體會誘惑、又能用意志力戰(zhàn)勝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