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子
像去咖啡館一樣去美術館
——淺談美術館的服務創(chuàng)新意識
■夏春子
2017年初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展覽時長4個月。筆者去時展期已過大半,觀眾仍然很多。詹姆斯·特瑞爾善于使用“光與空間”作為媒介,來表現與探索人們對于感知、感官刺激、空間轉換的視覺與心理反應;擅長利用光線與空間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使參觀者感受到人類感官的界限和奇跡。單從視覺效果上看,展覽本身就很科幻、“時髦”。顏色、空間、光影等展示方式無一不是當下青年們喜愛的元素,而看展的也大多是20—40歲的青年。我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看展的年輕人,排著隊在作品前拍照、合影,擺出各種造型,脫去外套,露出華服,呈現最美的笑容,拍完后再去尋找下一個時髦瑰麗的場景,隨后在社交網絡展示照片,標注地點,配上文字。也許他們并不關心詹姆斯·特瑞爾是誰,有哪些藝術成就,有哪些代表作品等,也沒有仔細用心地看,只是把作品當作背景板、一個時髦的景點,留影說明來過看過,沒有錯過上海近段時間的時髦話題,和朋友們在一起也有了談資話題。
這是一個“不算完美的完美”現象:首先,展覽的票價并不便宜,但能吸引人來,說明展覽本身亮點多多。在有學術支撐、有極簡單色光影的展示現場,很多作品需要觀眾調動感官去適應去感受,效果壯觀,觀看者頓時變得渺小猶如螞蟻一般。僅僅從感受上說,看這個展覽本身就是好玩有趣的體驗。其次,能將公眾吸引到美術館,就是好事,至少人們愿意把閑暇時間花在美術館,選擇來美術館消磨時間。不用在意人們是為了美術館的藝術品商店、咖啡館,還是僅僅為了與作品拍照,這些都不重要,關鍵“來到美術館”這是第一步。和作品合影,選取作品的同時,不也在看嗎?選取就是在“看”,是另一種方式的“看”,無形中也與展覽互動接觸,“在某種意義上,這將是一個反向展覽?!?/p>
這些都是藝術家美術館喜聞樂見的,因為觀展的目的達到了。美術館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觸碰的神圣場所,它應該服務于公眾,奉獻于社會?!懊佬g館參觀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我們每個人為它帶去了什么,我們身處那獨特的藝術空間是會發(fā)生什么,以及最終,我們在與藝術邂逅之后,會從中收獲什么?!弊尅肮洹泵佬g館成為常態(tài),就如去咖啡館喝杯咖啡,“高大上”的同時又很日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讓公眾樂意逛美術館,除了展覽,公共教育也必不可少。公共教育除了配合展覽開展活動,也應創(chuàng)立自主品牌,推出長期有時效性的項目。提供互動體驗活動,讓各個年齡層的公眾都能挑選到適合自己的活動體驗,把美術館作為一個休閑、娛樂、學習的公共空間。
正是秉承這樣的理念,江蘇省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也在今年做出了多樣化的探索:
我們結合江蘇省美術館資源,以及江蘇省的傳統(tǒng)藝術強項,推出了“黑白交錯——我做版畫”、“濃墨淡彩——我畫國畫”、“我型我塑——塑形體驗”、“油光溢彩——我畫油畫”四個主題活動?;顒佣家詫嶋H操作體驗為主,并且結合展覽、節(jié)日、熱點話題等,推出內容不同、形式不同、年齡層不同的活動。例如:版畫公共教育針對兒童、低年級學生開展了紙板畫、吹塑紙版畫、粉印版畫。用鉛筆替代刻刀,吹塑紙?zhí)娲景澹厶娲湍?,同樣可以做出版畫,而且安全、簡單、快捷、成品效果好。面向成人則開設了水印版畫和木刻版畫。水印木刻是江蘇的特色,印制出來如國畫一般,有煙雨江南的特征。木刻版畫結合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刻福字、刻吉祥紋樣印制出來,可貼于門上,喜氣洋洋。塑形體驗主要針對兒童和青少年,運用不同的塑形材料——玉米粒、輕型粘土、橡皮泥等,結合材料的特質塑造物體。例如南京青奧會期間的塑形活動,用輕型粘土捏制吉祥物砳砳,緊扣了時下熱點,且輕型粘土的易操作性也讓孩子們體會到塑形的樂趣,激發(fā)想象捏出了各種各樣的砳砳。國畫開設了團扇、折扇扇面、鏡片等不同的材料繪畫,根據材料的特性,繪畫形式內容也有所不同。寫意、工筆、山水、花鳥針對成人??紤]到油畫較難表現,因而對參與者提出繪畫基礎標準。
結合已有的實踐經驗,在日后我們將嘗試更多的創(chuàng)新:版畫體驗,以木刻、兒童版畫為主,在原基礎上發(fā)展,成立版畫工作室,拓寬版畫形式,如絲網版畫、銅版畫、石膏版畫等。表現手法也需創(chuàng)新,打開視野,與本館藝術品商店合作推出藝術衍生品。木刻、水印版畫結合本館的建筑特色,老館的民國建筑,新館的現代建筑分別刻制一套,可用于本館的明信片、信紙、信封,有特色又有意義。絲網版畫可把館藏印制于T恤、帆布袋、絲巾、海報、明信片上。讓難得一見的館藏被大眾所熟知形成館藏活化的效應。塑形可開發(fā)衍紙畫的形式,緊扣節(jié)日主題,例如圣誕節(jié)、母親節(jié)、情人節(jié)較火爆的節(jié)日,推出立體的衍紙畫,可做圣誕樹、花朵、動物等,不僅與塑形緊密結合,形式上又有所突破。油畫打破原有的思維固化,開設零基礎油畫,聘請高校教師,制定方案,如:臨摹的畫作,風景還是人物;畫作構圖難易、畫筆顏料配比;老師如何示范,都要考慮細致全面。讓無基礎的繪畫愛好者畫出一幅油畫,并且是較完整的,使更多的公眾走進美術館體驗油畫的魅力。讓兒童愛上國畫,力求新穎打破常規(guī)。如:讓孩子在影印的大師畫作上任意添加,可動物、人物、不局限內容,在河上添一座橋,在房頂上畫動漫人物。充分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領略筆墨的特性,弘揚傳統(tǒng)繪畫發(fā)現國畫的美從而產生興趣。
在過往的活動中,本館結合當下年輕人喜愛的社交休閑方式和后窗看電影合作,推出大學生藝術沙龍——藝術電影放映月,放映了《告訴他們,我乘仙鶴去了》《有人贊美聰慧,有人則不》《青春小說》四部藝術水平較高、內容積極健康的小眾電影。每逢周末放映,放映前有推薦人介紹電影內容以及拍攝的臺前幕后,反響熱烈。本館為青少年在暑期間策劃了《不止是懷舊——爸爸媽媽小時候看的動畫片》等經典動畫片。如《大鬧天宮》《金猴降妖》《哪吒鬧海》《天書奇談》等六部,此次活動不僅讓現代的青少年感受到傳統(tǒng)動畫的精良制作,也拉近了父母和孩子之前的距離。為了提高大眾的審美趣味,本館策劃定期放映藝術紀錄片。如《藝術影像沙龍—殿堂內望》世界藝術博物館系列紀錄片,分別介紹了盧浮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維也納藝術博物館,并由本館的研究員在開場前做一個簡短的背景介紹,提出問題,讓觀眾帶著疑問在電影中找到答案。
我們發(fā)現藝術電影的放映反響很好,但項目缺少循環(huán)滾動,未來應盡量將項目制度化,培養(yǎng)固定受眾群。開設長期的藝術電影放映,大致分為三塊:藝術紀錄片、文藝小眾電影、經典動畫。藝術紀錄片可常年推出,選取放映主題,既要經典又要淺顯易懂,以普及大眾美術知識提高審美趣味為目標。如人物傳記(梵高、畢加索、倫勃朗、維米爾等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各大著名美術館博物館漫談(烏菲齊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等)、藝術史與藝術研究系列(文藝復興、中世紀藝術等)。每期放映都由主講人推薦,提出問題,讓觀眾帶著問題觀看電影從而解決問題,帶動大眾觀影積極性。文藝小眾電影以電影節(jié)形式開展,電影節(jié)能吸引大眾眼球,并且深受年輕人喜愛。影片多放映時間長,輻射人群面廣,開展多項配套活動,如講座、研討會等??烧堄捌瑢а菅輪T與觀眾見面,互動交流,拉動氣氛。還要緊跟時代每年推出主題不同的電影節(jié),讓公眾來美術館參加電影節(jié)看電影形成習慣。經典動畫推出不一樣的動畫,如青少年動畫、成人動畫影片等,并以動漫結合為選題開設講座,談談現在年輕人流行喜愛的cosplay等。
除此之外,美術館應嘗試和話劇、實驗舞劇、傳統(tǒng)劇種相結合,推出有學術支撐、藝術性強、又有看點的項目,如“互動劇場”:讓每個前來參與的觀眾將獲得獨特的身臨其境的活動戲劇經驗,現場通過提前處理的聲音技術廣播,觀眾可獲得行動、文字的角色特征描述線索,經由自己的理解加工帶入到真實的劇場情?!吧眢w劇團”:創(chuàng)造孩子們喜愛的表演和戲劇,通過聲音、音樂、語言和肢體動作與小觀眾展開一場生動的探索。不是簡單說教道理,而是帶領孩子們發(fā)現自己和世界,雖然一切都在劇場里進行,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走出劇場在生活中能獲得什么啟示?!耙魳肺矬w劇”:介于音樂與物體劇之間的一種音樂演出方式,用可見的物體(餐具、工具、機器等)進行一次聲音和視覺旅行。通過演出可以讓大眾對藝術的種類有了更深的理解。
美術館一旦有了目的性明確、針對性強、跨度久的教育活動,就能產生時效性,讓美術館成為不僅可以觀看展覽,還可以讓公眾找到適合自己參加的各色活動工作坊等。美術館不僅是作為展覽機構,更是一個公共空間。作為公共空間的美術館,敞開大門,為公眾提供豐富的藝術文化活動,讓公眾把空余時間融入美術館,使來美術館成為習慣,成為常態(tài),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