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 喬淑英 嚴詩涵
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跨文化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目標是培養(yǎng)服務國家意志、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能力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奧地利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和體系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和形成了獨有的體系。本文通過對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和目標進行深入探討,結(jié)合奧地利IMC克雷姆斯應用技術(shù)大學具體的跨文化教育課程的實際運行情況,從教育理念、師資隊伍等方面闡述對我國跨文化教育的啟示。
關(guān)鍵詞 奧地利 跨文化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cross cultural education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ts goal is to train the service state will,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high level talent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e concept and system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Austri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60s of the last century. After decade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t has accumulated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formed a unique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goal of Austria cross cultur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Austria IMC Technology University Krems specific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practical operation,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China's cross cultu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Keywords Austria; cross cultur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和發(fā)展歷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往發(fā)生在社會的各個領(lǐng)域,內(nèi)容涉及國家、組織、個人等不同層面,同時涵蓋民族、宗教、地區(qū)等不同維度,其高度、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國際學術(shù)界自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逐漸重視跨文化類的學科研究。[1]其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在 以“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為主題的國際教育大會中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該書闡述了“如何承認不同文化局域的同等尊嚴”、“文化遺產(chǎn)與現(xiàn)代文化之間相得益彰的聯(lián)系”、“跨文化性及多重文化主義(Interculturality / Multiculturalism)”、“跨文化或多重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Intercultural Education)”。[2]雖然該書并沒有明確地對“跨文化教育”這一概念進行明確的定義和解釋,但這是第一次在國際范圍內(nèi)公開提出跨文化教育這一概念,標志著跨文化教育即將成為現(xiàn)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預示著跨文化教育模式將成為國際教育的主流模式。這一概念的提出,在國際教育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在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辭典》中,對“跨文化教育”進行了定義:(1)在多種文化并存的環(huán)境中,同時進行多種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種文化為主同時兼顧其它文化的教育;(2)在某種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學生到另一個語言、文化、風俗、信仰和價值觀都不相同的環(huán)境中去接受教育;(3)特別設(shè)置跨文化的環(huán)境,讓學生更好地去適應非本民族語言、文化、風俗、信仰和價值觀的教育。[3]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發(fā)表的《Education in a Miltilingua World》一文中指出,在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要全方面、多角度、系統(tǒng)性地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氛圍和學習過程,其中包括:教學環(huán)境、課程安排、教學方法設(shè)計、語言環(huán)境選擇、師生互動方式等,而不是簡單地將跨文化教育當作一種“依附”在傳統(tǒng)課程教育上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教學方法設(shè)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其中,教學環(huán)境的設(shè)計和語言環(huán)境的選擇是順利開展跨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4]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6年發(fā)表的《UNESCO.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一文中指出跨文化教育的兩個內(nèi)涵。其一,跨文化教育過程中,需要考慮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平等對待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個體,秉承著“尊重差異、和而不同”的理念,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動,讓受教育者真正地去認識自身文化的發(fā)展以及體會相鄰民族文化間的文化共榮,最終達到不同文化間整合與升華。其二,跨文化教育是一種互動的教育形式,它以實現(xiàn)每一個受教育者積極、充分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為目的,促使不同國家、民族、地區(qū)、宗教、不同性別的人群互相交流、提高。所以說,跨文化教育是一種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發(fā)展和共榮的教育形式。[5]這兩個內(nèi)涵充分體現(xiàn)了跨文化教育核心理念和主要目的。endprint
綜上所述,可以將跨文化教育概括為一種在復合文化背景下,以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識為核心,培養(yǎng)尊重、開放、寬容和平的心態(tài),堅持客觀、無偏見的理念,結(jié)合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通過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學生間的互相學習,從而增強人們在發(fā)揚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達到不同文化群體間的互相理解、尊重、提高的新型教育模式。[6]
2 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與傳統(tǒng)的大學課程設(shè)置會大有不同。傳統(tǒng)的大學課程設(shè)置更加關(guān)注與對于知識點的灌輸和演示,而在跨文化教育過程中,主要是向受教育者傳遞一種包容性的概念,幫助學生去理解、認識和分析目標人群的文化特點,倡導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共榮。在教學內(nèi)容上則以跨文化溝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例如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復合文化知識體系的構(gòu)建、跨文化交流的方法等一系列的管理組織。根據(jù)Watzlawick的觀點,溝通是人際交往間的一種相互行為,這種相互行為在人對事物的理解和價值觀上得以體現(xiàn),[7]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具備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上的,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幫助受教育者克服文化差異所產(chǎn)生的文化障礙。因此,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上不僅有跨文化行為互動的內(nèi)容,而且包括組織行為、行為心理的基本知識。[8]
跨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和內(nèi)容設(shè)置的變化而變化,形式多種多樣。美國知名跨文化教育學家Forstamann和Gudykunst的研究結(jié)果指出,跨文化培訓的方法可以分為文化特色教學法和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兩大類。
文化特色教學法,又可以分為文化特色教學和非文化特色教學法。文化特色教學法針對某一種特定的文化,介紹相關(guān)的歷史、語言、文化、風俗、信仰等文化信息以及對該類人群交流溝通的方法。而非文化特色教學法指的是一般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
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又可以分為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和非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是通過模擬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現(xiàn)在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場景,學生通過模擬場景的切身體驗和結(jié)合自身實際感受,進行跨文化適應性的探索和訓練,并且在模擬場景結(jié)束后進行小組討論,從之前的模擬實踐中提煉出文化差異和尋找最佳解決方案。[9]
3 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
3.1 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
奧地利高等教育管理系統(tǒng)通過不同方法來管理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其中包括給移民提供跨文化教育、對所有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在奧地利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中,跨文化學習是一種“教育準則”,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所有學生的跨文化競爭力。移民群體的跨文化教育已經(jīng)從最開始的對偶法和同化法進一步轉(zhuǎn)為了綜合法。對偶法的目的在保護學生的原有語言和文化,提供學習東道國語言和文化的教育機會。同化法集中在當學習東道國語言和文化時犧牲移民者的語言和文化的損失提供補償。綜合法是讓移民融入到當?shù)厣鐣耐瑫r不放棄自己本土的語言和文化,這種方法是伴隨第一語言教學的學校同時產(chǎn)生的。
奧地利跨文化教育強調(diào)文化間的互動性。奧地利的社會文化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文化社會,各種不同的文化群體在生活習慣、語言、思維方式、文化、價值觀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文化特性。奧地利跨文化教育是通過教育工作者將不同文化的群體集合在一起,促進不同文化群體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從認識差異、承認差異再到接受差異。在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各文化群體之間的和諧共處,文化共融。
奧地利跨文化教育具有較高的普及性。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推廣不僅僅在高等教育,在奧地利的中學、小學甚至是學前教育機構(gòu)都不同程度地開展跨文化教育實踐課程。
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多語言性。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奧地利鼓勵學生在積極掌握好德語的基礎(chǔ)上,從小學習多門外語。在奧地利的中小學,就已經(jīng)開設(shè)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中文等多門不同語言。同時,教師會對所學習語言的風俗、文化進行傳播,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以及學會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進行交流。[10]
3.2 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目標
在20世紀90年代初,跨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準則被引入奧地利的高等教育必修課程。跨文化學習沒有作為特定的學科,而是作為推薦項目給老師把這些原則應用于所有學科。它的主要目標有:
(1)探索文化資產(chǎn)(習慣、語言、習俗、傳統(tǒng)、傳說、神話、歌謠等)的本土和移民群體(特別是在地區(qū)與種族多樣化的教室);
(2)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價值可以被所有學生體驗和形成的學習環(huán)境;
(3)引起文化差異的興趣和好奇心,為了培養(yǎng)鑒賞文化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
(4)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注重文化,語言和種族的多樣性,為了解決民族-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
(5)培養(yǎng)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學生之間相互理解認識到共性和減少偏見;
(6)為了注重雙語和多語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使用他們的第一語言。
3.3 奧地利IMC克雷姆斯應用技術(shù)大學的跨文化教育課程
奧地利IMC克雷姆斯應用技術(shù)大學的跨文化教育課程采用了歐洲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方法,通過對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涵、意義,督促學生參與到跨文化交流與合作中來。這些課程的主要對象來自與旅游管理、管理學、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該類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進一步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課程內(nèi)容主要包括:文化的形成、特征、衍生,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中進行進一步的交流等。授課方式的安排更多的考慮讓同學們參與到課堂當中,通過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同學們從意識上、情感上和行為上對跨文化理論概念進行更加真切的認識、體驗,增加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endprint
4 對中國跨文化教育的啟示
4.1 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
跨文化教育作為當今教育管理領(lǐng)域的熱點之一,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進程中極其重要的影響因子,同時對中國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現(xiàn)實意義。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現(xiàn)階段的情況,跨文化教育的實施有以下幾個好處:加速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科研質(zhì)量;樹立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包容性,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因此,無論是從外部需求的角度,還是自身發(fā)展的層面上,我們需要堅持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并全面推進我國跨文化教育進程。
4.2 建立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為了更好地將跨文化教育落到實處,給學生營造多元文化的學習環(huán)境,建立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是跨文化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建立國際化的師資隊伍,一是要引進優(yōu)秀的且有豐富跨國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外籍教師或優(yōu)秀學者,通過“一人一測”的薪資激勵機制,吸引海外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實現(xiàn)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和多樣化;二是通過國際學術(shù)會議、教學方法培訓等形式培養(yǎng)現(xiàn)有教師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和認識,提高現(xiàn)有師資隊伍的水平。
4.3 搭建國際化的溝通交流的平臺
跨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不應該是停留在書本上或局限于教室內(nèi),也不是簡單地選派交換生或組織訪學團,而是更多地與其它國家的高校、研究機構(gòu)、企業(yè)進行深度合作,建立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在平臺上對跨文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分享和交流,給學生營造一個國際化、多元化的教育交流氛圍。
4.4 細化跨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
跨文化教育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lǐng)域,在我國高等教育過程中屬于發(fā)展初期,學科建設(shè)過程中的理論體系構(gòu)建還有待提高,其中包括教材內(nèi)容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在學術(shù)界中討論和研究的重點更側(cè)重于跨文化語言交流及跨文化翻譯,導致我國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內(nèi)容略顯單一,缺乏交叉學科的支持,如旅游文化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缥幕逃膶W科建設(shè)需要加強與各學科間的聯(lián)系及交叉實踐,通過不斷地去粗取精,才可以更好地將實踐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5 總結(jié)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國高校與國外高校聯(lián)合辦學、與國際學生間的交流機會日益增多,為我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提供有力保障。[11]在高等教育過程中,以跨文化教育為主導,有目的地對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進行培養(yǎng),不斷探索出符合自身辦學特點的學生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體系,增強其跨文化能力,進一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水平。[12][13]
參考文獻
[1] 陳正,錢春春.德國“跨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2:53-58.
[2] 趙中建.一部教育政策發(fā)展史——《國際教育大會60年建議書》序文[J].外國教育資料,1999.4:36-42+9.
[3]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 UNESCO Education in a Miltilingua World UNESCO Education Position Paper[M].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3:14-16.
[5] UNESCO.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M].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6:33-37.
[6] 王鐵.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涵、意義與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12.S1:23-24.
[7] Watzlawick P. Beavin J. H. Jackson D. D. Menschliche Kommunikation:Formen, St?rungen und Paradoxen [M].8.Ed., Bern 1990.
[8] 孟凡臣.跨文化教育及其方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9-12.
[9] Forstmann S. 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Mergers and Aquisitions. Cultural 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1998
[10] Gudykunst W.B..etal.Designing Intercultural Training. Hand book of Intercu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