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朝石刻壁畫中粟特人物形象探析

      2017-11-21 17:44張帥陳梅
      關(guān)鍵詞:粟特人人物形象

      張帥 陳梅

      摘 要:20世紀以來,在黃河流域發(fā)現(xiàn)近20余座粟特人的墓葬,其中數(shù)10余座墓葬中均帶有大小形狀不一的石質(zhì)葬具,每座石質(zhì)葬具表面都雕刻了具有粟特民族風情的圖像,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考古價值。通過梳理考古發(fā)掘的石刻壁畫,來探析北朝時期入華粟特人物形象的特點,進一步了解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關(guān)鍵詞:北朝;粟特人;石質(zhì)葬具;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K8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9-0023-04

      一、粟特人物形象產(chǎn)生的背景

      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穩(wěn)定中原后,因戰(zhàn)亂幾乎停滯的絲綢之路重現(xiàn)繁榮,從西域來華覲見和經(jīng)商的人絡(luò)繹不絕。其中“善商賈”的粟特人,是絲路上數(shù)量最多、最為精明能干的商人,有“亞洲內(nèi)陸的腓尼基人”之稱[1]。粟特指中亞阿姆河、錫爾河兩河流域的城邦,今烏茲別克斯坦。粟特人是古波斯的后裔,是伊朗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從家鄉(xiāng)組織商團來華經(jīng)商,往來于中西方絲綢商貿(mào)之路上。久而久之他們安居中原,甚至在華為官,直至死后葬于中原[2]。絲路上沿線國家和城市隨處可見粟特人定居的痕跡,長安、太原、洛陽作為當時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成為很多入華粟特人的定居點。

      粟特人在中國史籍中有“昭武九姓”、“九姓胡”等稱呼。漢文史書記載早期粟特人以“昭武”為姓,后來入華粟特人均以自己所在的城邦國名為姓。如康姓,源于康居(撒馬爾罕),最早見于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記錄的文書中,其后該地又以薩末鍵、颯秣建、悉萬斤、康國等名稱出現(xiàn)在漢文史書中[3]。為了達成絲路貿(mào)易,粟特商人需掌握絲路沿線各類語言,在西安安伽墓出土葬具刻畫中可見突厥人和粟特人把酒言歡的場景。

      近年來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具有西域風情的粟特石質(zhì)壁畫有太原虞弘墓[4]、西安北郊安伽墓[5]、史君墓[6]、康業(yè)墓[7]等墓葬。這些實物資料讓我們對粟特人物形象的認識更為直觀,亦填補了史料的空白。

      二、石刻壁畫中粟特人活動場景

      目前已發(fā)掘的粟特人葬具有10座[8],這些石質(zhì)葬具或石墓門上多采用淺浮雕、陰線刻、高浮雕等多種手法雕刻圖像,有的還施以彩繪貼金,異常精美奢華[9]。通過分析虞弘墓、安伽墓、吉美博物館等石葬具上粟特人的生活場景,可以豐富我們對北朝入華粟特人物形象的認識。

      石葬具上刻畫的人物等圖像清晰的還原了粟特人的生活場景,主要分為宴飲樂舞、出行、狩獵、喪葬祭祀等場景[10]。

      (一)宴飲樂舞

      現(xiàn)存于波斯頓藝術(shù)博物館的兩塊石棺圖像,系安陽出土的北齊石棺床后屏左右兩塊。石棺上刻畫著一位衣著華麗的粟特貴人,身邊眾人環(huán)繞,在葡萄架下飲酒作樂。左側(cè)石雕(圖一,1)“葡萄園內(nèi),左下女樂五人,前列自右至左有橫吹、箜篌、琵琶、后列兩人梳月牙髻。中有一男子跳胡舞,右側(cè)六個女子頭梳月牙髻,前列三人手捧禮品,右一女子手挽酒瓶。葡萄園下一木制坐床,右坐八位男士,前排男子手持來通杯作飲酒狀,大床左邊坐七個梳新月髻的女子,前排女子亦持酒碗?!庇覀?cè)石雕(圖一,2)“門內(nèi)葡萄園前方四個樂人分別手持箜篌、嗩吶、琵琶。葡萄架下置坐床,前方擺食物,上坐五男子,左二右三,著大翻領(lǐng)胡袍,戴胡帽,左側(cè)第二人手持大酒碗,其余人持小酒碗與之對飲?!眱煞鶊D像反映了粟特人在葡萄園中慶祝自己新年的場景[11]。

      安伽墓中的夫婦宴飲圖(圖一,3):“中國式歇山頂挑檐亭式建筑,亭內(nèi)置榻一張,……。其中男主居右,著圓領(lǐng)淺袍,腰束黑色綴金帶,左手持高足杯,屈左腿而坐,右手伸向妻子似與其閑聊。女主居左,著圓領(lǐng)束胸長裙,披紅色帛,雙手執(zhí)高足杯,盤腿而坐。亭內(nèi)回廊后有七葉樹,遠眺群山相連,亭外右側(cè)立一男仆,著黑色長袍,懷抱酒罐,側(cè)身。左側(cè)臺下立兩個侍女,前者綰雙髻,著圓領(lǐng)黑紅相間束胸長裙,披紅帛,右手執(zhí)團扇,后者挽頭髻,著圓領(lǐng)黑紅相間束胸長裙,袖手侍立。亭前一拱橋,裝飾華麗?!盵12]

      安伽墓后屏的右石板(圖一,4)上側(cè)部分刻畫著兩個民族的首領(lǐng)騎馬相遇,熱情招呼。左側(cè)人物披發(fā),身穿翻領(lǐng)白色緊身長袍,……,身后一披發(fā)侍從,身著紅色長袍,右手持槍狀兵器。右側(cè)人物戴虛帽,卷發(fā),身穿圓領(lǐng)紅色緊身袍……,身后立兩人,前者著紅色圓領(lǐng)緊身袍,右手握劍。后者著黑色緊身袍,斜襟,領(lǐng)口及袖口為紅色,右肘內(nèi)夾刀。左側(cè)披長發(fā)者為突厥人,也見于撒馬爾罕壁畫中。與之相對右側(cè)戴虛帽的為薩保形象。石屏下側(cè)為兩人坐于室內(nèi)飲酒暢談的畫面,兩人身后各一位侍從[13]。馬爾沙克教授認為中間站立的為薩保的兒子,因為薩保這一官職可世襲,兒子在一邊跟父親學習如何處理外交事宜。

      除此之外,在太原虞弘墓中,其后壁居中部位的石板雕繪了一副宴飲圖(圖二,4),一大氈帳中間有一亭臺式小建筑,亭前平臺上墓主夫婦作對飲狀。兩人面前擺滿食物。主人和侍者面前有六名男子樂者,中間有一男子在跳胡騰舞[8]。其次在康業(yè)墓中,圍屏后壁右二下部分刻畫有四位粟特人,身著圓領(lǐng)窄袖長衣,或披發(fā)或短發(fā),端坐持尖角酒杯,或捧叵羅,或執(zhí)細頸瓶。再有史君墓中石棺北壁右二,刻畫著墓主夫婦二人坐于大回廊的穹窿頂式建筑中,周圍環(huán)繞有胡人樂隊。

      石質(zhì)葬具上宴飲樂舞場面,反映出入華粟特聚落內(nèi)部以首領(lǐng)為中心的普通民眾載歌載舞的歡樂畫面,這也反映出粟特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二)出行

      安伽石棺床左屏第一、第三幅圖是車馬出行圖。第一幅圖(圖一,6)上部分刻畫一輛牛駕帶拱形帳篷大車……牛右邊一人牽韁繩,牛左邊一人雙手舉紅色荷葉形華蓋。牛前一人著圓領(lǐng)對襟紅袍,腰系刀鞘,回顧牛車。下部有四位女性,兩人騎馬兩人步隨。這里描述的應(yīng)當是粟特商人從聚落啟程前往另一商貿(mào)地的情景。另一幅(圖一,7)描繪了一輛裝有欄桿的牛車載滿貨物,牛車一側(cè)站有一馭者,回首望車,車右一馬背馱有商品,馬上坐有一位頭戴虛帽,身穿白色圓領(lǐng)袍的男子,并回首對望兩仆從,呈吩咐狀。下半部分有七人走在拱橋上,其中左側(cè)有三名女眷,右側(cè)三人為主仆,中間一小孩。上部分是商隊啟程圖,下面站有女性家眷正在為商隊送行[14]。后屏第五幅(圖二,2)應(yīng)為墓主人任薩保時出訪突厥部落,……,右披發(fā)者為突厥首領(lǐng),兩人間有果盤,帳外地毯上有四侍衛(wèi),有戴波斯帽有戴突厥皮帽者,下面三人背負包袱,牲口隨行,作商人模樣,從圖中帳后的遠山相連的背景看應(yīng)該是薩保出訪突厥,伴有商隊出行,粟特人懷有政治外交使命的同時仍然做著沿途的生意[15]。endprint

      (三)狩獵

      狩獵是粟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安伽墓后屏左二是薩保宴飲和捕獵結(jié)合圖(圖一,5),上部分是宴飲,墓主人屈右腿手持酒杯坐于毛毯上,其后站立持佩劍和持角杯的近侍,前坐三位樂人,面向主人演奏箜篌、豎笛、火不思,下方有形體較小的卷發(fā)人圍著熏爐跳舞[16]。下部繪制狩獵場景,一人頭戴虛帽騎馬射獅是典型的波斯國王狩獵形象,下繪一騎馬獵人刺殺野豬場景,推斷為薩寶和部下狩獵的場面。

      安伽墓中還有專門刻繪粟特人捕獵的場景(圖二,1),圖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兩卷發(fā)粟特人騎馬射獵羚羊,下部分一人左手持韁右手揮鞭,……,另一人緩行回望追獵者,馬旁狗在追逐野豬。

      (四)喪葬祭祀

      粟特人按照襖教的喪禮儀式,死后由狗吃掉,然后把剩下的骨頭裝入骨甕中埋起來。目前中原內(nèi)地尚未發(fā)現(xiàn)這種葬俗,反而多見像安伽墓這種經(jīng)過與中原習俗糅合后的樣子,墓葬中放入石質(zhì)葬具,避免遺體沾染土地。Miho美術(shù)館存有一套關(guān)于粟特人葬俗的喪葬圖(圖二,3),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中央站立一位身穿長袍的祭司,臉部下帶有口罩,前面放置一火壇,進行戶外奉獻儀式?;饓皵[有面包和水果等,祭司后有四人,兩跪兩立,手持小刀剺面,祭司等人左邊有七人,前面兩個女子一手持包袱,后面五男子叉手站立,悲視前方,火壇前有一圍欄,里面有三匹駱駝。下部分兩男兩女,身后三匹馬,人與馬朝向樹的方向前進。上下兩部分中間有只狗站在祭司旁邊,面朝火壇,在襖教葬儀中謂“犬視”,然后由人們用馬將死者馱運至樹林中,這種粟特遺址在片吉肯特也發(fā)現(xiàn)有類似內(nèi)容的喪葬壁畫(圖二,5)。

      三、石刻壁畫中的粟特人物形象

      (一)貴族形象

      薩保本意是商隊首領(lǐng),后來延伸到商隊所形成聚落上政教商兼理的胡人大首領(lǐng)意思。大象元年(579年)去世的安伽,其墓志為“大周大都督府同州薩保安君墓志銘”[17],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薩保本人的實物資料。

      從已出土的圖像和文字資料可以勾勒出薩保的形象,一是地位高,石刻壁畫中薩保都居于畫面中心或顯眼的位置,人物比例放大,穿著華麗,在華為官的薩保擁有自己獨立的府邸。事實從文獻資料即可知,北魏時期統(tǒng)治者就將胡人的首領(lǐng)任命為官員,并用其原語稱呼“薩?!眮碜鳛楣倜缺3至酥醒雽司勐涞目刂?,也保持了聚落的自治性質(zhì),促進了中西方貿(mào)易暢通繁榮。二是政教商兼理,薩保作為商隊的首領(lǐng),必須肩負起絲路貿(mào)易安全完成的外交使命,在安伽墓中薩保帶領(lǐng)商隊拜訪突厥人的畫面,以及突厥人與薩保宴飲的場景等均是對這類形象的詮釋。

      (二)商旅形象

      粟特人給中原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大多是高鼻深目、卷發(fā)、風塵仆仆、面帶疲倦,甚至衣衫襤褸的人馬載運著西方的香料、工藝品和其他奇珍異寶等的商旅形象[9]。這確實符合史書對粟特人的描寫“善商賈,爭分銖之利,男子年二十,既遠之旁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到。”[18]商旅身份已經(jīng)成為粟特人一種集體意識,其形象在中古中國墓葬中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商旅的身份無論對于中原人還是粟特人自己來講都有讓他們在死后將其帶入地下的理由。比較有趣的是,在粟特本土壁畫中還未發(fā)現(xiàn)商旅的形象,說明這些石質(zhì)葬具既不是中原傳統(tǒng)的風格,也不是粟特人本土的喪葬直接移植,而是中西文化理念深刻交融后的產(chǎn)物。

      (三)樂伎形象

      樂舞場景幾乎出現(xiàn)在每一具石質(zhì)葬具上,可以看出樂舞在粟特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胡騰舞、胡旋舞。詩中對其多有描述,如唐代詩人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跳身轉(zhuǎn)轂寶帶嗚,弄腳繽紛錦靴軟,四座無言皆瞪目,橫笛琵琶偏頭促。亂騰新毯雪朱毛,傍拂輕花下紅燭……”[19]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應(yīng)弦,手應(yīng)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zhuǎn)蓬舞,左旋右轉(zhuǎn)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20]

      通過對比分析以上文獻史料和觀察壁畫中舞者形象,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胡騰舞更適合男子跳,而胡旋舞以女子居多。顯而易見,男性身體剛武有力,更適宜表演以“騰”為特征的舞蹈,女性身體弱軟輕巧,更適宜表演以“旋”為特征的舞蹈[21]。同時我們可以看出舞者腳下都有一塊圓毯,旁邊有奏樂者,人數(shù)不定,奏樂者手執(zhí)琵琶、箜篌、橫笛、腰鼓、鈸等樂器。

      (四)侍從形象

      在安伽出行、狩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薩寶的周圍都有侍從,或牽引馬或牽引駱駝。侍仆形象有粟特人也有中原人,均衣著簡單。有些胡人侍仆戴虛帽,著緊袖長袍,穿長靴,符合長途跋涉的粟特人裝束。

      (五)粟特人形象寫實

      文獻中關(guān)于北朝粟特人形象這樣描述:“丈夫剪發(fā),錦袍……,人皆深目高鼻,多髯?!盵22]從目前出土的墓葬可見粟特人的形象,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但除了深目高鼻外,還有以下特征。

      人物發(fā)式為卷發(fā)或剪發(fā),頭戴帽子等。安伽墓中就有卷發(fā)人物形象,剪發(fā)更是常見,如康業(yè)圍屏中其侍仆為剪發(fā),安伽墓中大部分的仆人也是剪發(fā)裝扮。粟特人戴的帽子有兩種,一種像詩中描述的尖頂虛帽,另一種是卷檐虛帽,前者適合擋風雪,卷檐適合遮陽遠視,是商旅中不可缺少的頭衣。有些喪葬圖中祭司頭上戴日月圖案的帽子,富有宗教色彩。

      墓葬中粟特人的衣著形象大多為圓領(lǐng)或交領(lǐng)窄袖長袍,下穿緊腿褲,這與他們長途跋涉和騎獵的習俗有關(guān)。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安伽墓中的女性無一例外穿漢族服飾。這些粟特女性或墓中原本就是中原女性呈現(xiàn)出與男子不同的妝束,可能與他們在社會中從事的工作性質(zhì)不同,女子足不出門使得他們更愿意穿著寬松的漢服。

      四、結(jié)語

      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時期。帶有異域風情的粟特文化不僅豐富了我國古代藝術(shù)創(chuàng)作題材,也開拓了中外藝術(shù)技法的交流,那些歷史遺珍包含了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信息。這些葬入中國的粟特人物形象自然蘊含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影子。文化與藝術(shù)的互動是雙向的,在中原人墓葬中出土了很多胡人俑,證明胡人的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唐朝胡風盛行就是很好的例子,這種文化的滲透交流具體到了每一個個體。endprint

      總之,北朝墓葬中的粟特石質(zhì)葬具是當時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綜合產(chǎn)物。其葬具中保留了他們的本民族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情,展現(xiàn)了粟特人的生活習俗、神話信仰和服飾用具等,具有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增添了中亞古代文化的研究資料,開闊了學者們的研究視野,把全世界絲綢之路和東西方文化互動交流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更為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蔡鴻生.中外交流史事考述[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

      〔2〕〔8〕〔9〕〔17〕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3〕〔21〕張慶捷.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J].文物,2001(1).

      〔6〕《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M].北京:中華書局,2005.

      〔7〕國家文物局.2004年中國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0〕〔14〕〔22〕張慶捷,暢紅霞,張興民,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J].文物,2001(01).

      〔11〕〔18〕〔19〕〔20〕王毅.北朝墓葬胡人形象研究[D].東南大學,2009.

      〔12〕〔13〕〔15〕〔16〕尹申平,邢福來,李明.西安發(fā)現(xiàn)的北周安伽墓[J].文物,2001(01).

      (責任編輯 孫國軍)

      Abstract: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about twenty Sogdians's tombs were found in the Huanghe Valley,and 10 of these tombs both including different stone sacrifice in its size and shape.Images on the surface of each stone sacrifice were carved with the Sogdians ethnic customs,and also has a higher artistic and archaeological value.According to presen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mural,we can explore and analyse the character image of the Sogdian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and have a more particular knowledge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Keywords: Northern Dynasties; Sogdian; Stone Sacrifice; Character Imageendprint

      猜你喜歡
      粟特人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設(shè)計與包裝設(shè)計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論近年來中國網(wǎng)絡(luò)劇人物形象創(chuàng)新
      巧用側(cè)面描寫,豐富人物形象
      從殘缺到完美:論阿來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轉(zhuǎn)變
      唐代西州粟特人貿(mào)易活動考索
      台东县| 弥勒县| 福清市| 垣曲县| 沁阳市| 大连市| 永春县| 天津市| 固安县| 理塘县| 武夷山市| 广宁县| 平安县| 鄯善县| 荥阳市| 安新县| 清河县| 蓬安县| 大石桥市| 武强县| 布拖县| 苏尼特右旗| 浦县| 淮南市| 柏乡县| 高安市| 博客| 青浦区| 沙河市| 江源县| 湖州市| 扶风县| 乐平市| 玉林市| 大余县| 镇雄县| 乌什县| 嵩明县| 高清| 京山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