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楊
(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 云南 昆明 650500)
長征文化與民族文化
董 楊
(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 云南 昆明 650500)
論文總結提煉了紅軍長征兩次過昆明的情況,以及留下的詩詞、獨幕話劇、神話、壁畫、歌謠、標語等長征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織的獨特文化,闡述了長征文化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xiàn),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等歷史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為今天我們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邊疆地區(qū);長征文化;民族文化
昆明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云南省的省會,系全省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東連黔桂通沿海,北經(jīng)川渝進中原,南下越老達泰柬,西接緬甸連印巴”的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和南來北往、東通西達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是兵家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昆明,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昆明,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昆明,是一塊英雄的土地。在偉大的長征途中,紅軍長征兩次過昆明。第一次是中央紅軍,第二次是紅二、六軍團。紅軍向昆明地區(qū)的漢、回、彝、傣、苗等各族人民宣傳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主張,在昆明各族人民心目中譜寫了永不褪色的宣言書,成為后世弦歌不輟的宣傳隊,在邊疆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對昆明和云南的革命斗爭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昆明的長征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形成鮮明獨特、奮發(fā)向上、色彩斑斕的獨特文化。
中央紅軍于1935年4月28日至5月9日,在昆明境內(nèi)轉戰(zhàn) 12天,經(jīng)過尋甸、嵩明、官渡、五華、富民、祿勸、東川 7縣(區(qū))的 152個鄉(xiāng)鎮(zhèn)570個自然村,行程330公里。中央紅軍巧妙地從皎平渡、樹桔渡渡過金沙江,擺脫了數(shù)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紅二、六軍團于1936年4月6日至12日,在昆明境內(nèi)轉戰(zhàn)8天,經(jīng)過尋甸、盤龍、五華、嵩明、祿勸、富民 6縣(區(qū))的 41個鄉(xiāng)鎮(zhèn)137個自然村,行程約318公里。紅二、六軍團離開昆明后轉戰(zhàn)滇西,在麗江石鼓渡過金沙江,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北上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陜北,長征勝利結束。
毛主席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奔t軍兩次轉戰(zhàn)昆明期間,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廣泛宣傳教育,使昆明各族人民進一步認識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所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是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隊伍,是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的希望。紅軍長征過昆明時,有150多名昆明兒女參加了紅軍,這是昆明人民的驕傲和光榮。紅軍沿途留下詩詞、獨幕話劇、神話、壁畫、歌謠、標語等長征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織的獨特文化,都成為昆明人民教育后代、激勵斗志的生動教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長征文化代表力作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
1935年9月28日,毛澤東在通渭縣城東文廟街小學召開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抗日先遣隊全軍排以上干部會議上講話時,即興朗誦了自翻過終年積雪的岷山后就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征》?!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边@是長征時期毛澤東創(chuàng)作的唯一一首律詩,定稿于1935年10月。《七律·長征》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巔峰之作,既是長征的史詩,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崇高革命精神的贊歌。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引用了這首詩,使其成為與世界讀者見面最早的毛澤東詩詞作品(1)。
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寫的是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在昆明祿勸金沙江皎平渡37位當?shù)卮さ膸椭拢?萬多中央紅軍憑著6條木船,經(jīng)7天7夜的奮力擺渡,全部順利渡過金沙江天險,擺脫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取得中央紅軍自長征以來的決定性勝利。該句詩中的“暖”字溫馨喜悅,表現(xiàn)了取得渡江勝利的歡快心情。
呈現(xiàn)戰(zhàn)略轉移偉大勝利的獨幕話劇《破草鞋》
中央紅軍在昆明祿勸縣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時,黃鎮(zhèn)與做后衛(wèi)的紅五軍團同行,過了金沙江之后看到江岸邊留下的幾雙破草鞋,便來了靈感,在長征路上創(chuàng)作了《破草鞋》,戲本由紅軍孟進劇社排練,在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在懋功慶祝會師的晚會上演出了《破草鞋》。劇中主要講的是蔣介石命令薛岳、吳奇?zhèn)ヂ什孔汾s中央紅軍,但薛、吳率部追至金沙江皎平渡時,在江邊撿到了幾雙紅軍丟下的破草鞋,并報告委員長,紅軍詭計多端,時出時沒,已不見蹤影,我們只撿到幾雙破草鞋,氣昏了蔣介石。(2)
表現(xiàn)渡江成功的神話《劉伯承是條龍下凡》
1935年5月2日,中央縱隊在祿勸西部的團街召開總部干部大會,軍委成立了渡江總指揮部,任命劉伯承為總指揮,陳云為政委,并頒布了《渡江守則》,組織各部隊認真學習,嚴格遵守,有秩序地日夜搶渡金沙江。(3)3日拂曉,毛澤東等渡過金沙江,在江北岸頭一個巖洞內(nèi)住宿辦公。毛澤東過江后,曾風趣地對劉伯承說:“前幾天,我們有的同志老擔心,怕渡不過金沙江,被敵人擠上絕路。當時我對恩來、朱德同志說,沒關系,四川人說劉伯承是條龍下凡,江水怎會擋得住龍呢?他會把我們帶過去的?!?4)說完,在場的領導和戰(zhàn)士都開心地笑了。
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祿勸九龍木克紅軍壁畫
1935年5月1日,中央紅軍長征進入祿勸縣九龍鄉(xiāng),在普渡河東岸木克村住宿。祿勸縣大木克村的土豪張有功攜家小望風而逃,只留下長工傅朝向看守家院。紅軍用墨汁在張有功家院子里的墻壁上畫了兩幅漫畫。其中一幅畫著:一支農(nóng)民武裝隊伍高擎著游擊隊的革命旗幟,押著一個被繩子捆著的土豪游街。畫的上方寫著“工農(nóng)暴動起來實行打土豪分田地!”幾個大字。另一幅漫畫上寫著“紅軍消滅地主階級,反對富農(nóng)剝削!”(5)紅軍離開后,張有功叫傅朝向將漫畫鏟掉。傅朝向想把紅軍的壁畫保存下來,就先用仙人掌汁涂在壁畫上,再刷上石灰漿,石灰漿和壁畫被仙人掌汁隔開,使這兩幅畫得以巧妙地保留至今,成為珍貴的革命文物。(6)
1935年5月1月,紅三軍團來到祿勸九龍鎮(zhèn),為了不擾民,許多部隊當晚露宿于屋外、街邊和場壩,老百姓第二天開門見到此情此景,深受紅軍紀律嚴明、秋毫不犯行為所感動,紅軍借機向老百姓宣傳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與老百姓是一家人等革命道理。九龍下益村是一個彝族聚居的村寨,聽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高興地把紅軍迎進村子,以禮相待。紅軍向彝族同胞宣傳紅軍的民族政策,講解天下彝漢窮人是一個家的革命道理,深受彝族同胞贊賞。紅軍走時,還送給彝胞一些紅軍槍。為此,彝胞曾編了一首紅軍槍的歌謠傳唱: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到今天有這樣的成就,跟黨的三中全會以來大的方針確定是有密切關系的。而福建在中國經(jīng)濟改革開放,在工業(yè)發(fā)展方面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雖然今天盡管取得這樣大的成就,但是不能不承認我們這種跟西方的差距,還得要像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繼續(xù)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繼續(xù)加強交流,要提高科技方面的革命和先進技術。
紅軍槍,亮堂堂。
紅軍用它打江山。
路過彝家留下它,
彝山從此見曙光。
彝家用它打豺狼,
趕走豺狼保家鄉(xiāng)。(7)
尋甸回輝村清真寺完好保留的珍貴標語
文化是社會現(xiàn)實在觀念形態(tài)中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表現(xiàn)和產(chǎn)物;民族文化是民族差別的重要體現(xiàn),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梢哉f,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品牌,是一個民族的根。長征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曾陳述過多條理由,但真正撥動世人心弦的理由只有一條:中國人以超越生命極限的精神為人類貢獻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長征文化。這種由東方人創(chuàng)造的民族文化不僅源遠流長,還將毫無阻攔地匯入世界文化的歷史長河,以其絢麗的浪花向世人展示著她不朽的精神之光??梢哉f,長征凝聚了民族精神,豐富了民族文化。八十年來,長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價值,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價值判斷、道德規(guī)范、審美情趣、心理習慣等,這是長征文化的魅力所在。長征文化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xiàn),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雖然時代變了,條件變了,但我們共產(chǎn)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yè)沒有變,長征文化這個根是永遠不能丟的,要把長征文化貫徹到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實踐中去,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xù)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奮勇前進。
注釋:
(1)《毛澤東在長征中創(chuàng)作的詩詞》,《云南日報》2016年 10月 2日。
(2)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編《金沙水拍云崖暖——紀念中央紅軍長征過昆明80周年》,云南出版集團云南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315頁。
(3)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昆明地方史》(第一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頁。
(4)中共云南省黨史研究室《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過云南史》,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頁。
(5)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昆明市革命遺址通覽》,云南出版集團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 266頁。
(6)楊伍榮《紅軍長征在云南的宣傳工作》,《云南日報》2016年 8月 7日。
(7)《紅軍長征過云南》編寫組《紅軍長征過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頁。
(8)吳海坤著《兩入三迤:毛澤東長征轉戰(zhàn)云南紀實》,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