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娜
加強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的措施探討
吳小娜
在計算機網絡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社會步入了網絡化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隨著互聯網絡的不斷滲透和普及,衍生出網絡政治學概念,使政治文化具有了全新的內涵和特征,在由傳統(tǒng)向現代變遷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政治時代的特點,全面分析網絡政治文化中存在的問題,依循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的原則,探索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尋求網絡政治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出路。
網絡 政治文化 建設
政治文化涵括的內容極其寬泛,它不僅包括意識層面的因素,如: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等,還包括物質層面的因素,如:政治制度、政治規(guī)范、法律體系等。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延伸和拓展,出現了網絡政治文化的概念,我們要認識到網絡政治文化的內涵及特征,全面探討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采用有效的網絡政治文化建設措施,更好地實現網絡政治的穩(wěn)定,推動政治發(fā)展。
網絡政治文化根植于現實政治文化之中,并在開放、虛擬的網絡中得以傳播,網絡與政治文化顯現出雙向的關系,它是政治文化在網絡中的延伸和發(fā)展,是網民在長期的網絡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認知和價值判斷,它是網絡政治的文化形態(tài),也是網絡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網絡政治文化與網絡政治輿論有一定的關聯性,網絡政治輿論是網絡政治文化的反映,由此可以窺見網民的政治情感和態(tài)度,然而,網絡政治輿論是短期性的并有一定的引導性甚至誤導,而網絡政治文化則是網民長期累積和沉淀的對政治事件的看法,具有客觀性和穩(wěn)定性。
網絡政治文化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虛擬世界中的現實性。網絡政治文化的虛擬形式之中擁有現實的內涵,它反映的是現代社會問題,并使之在網絡中加以傳播,它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政治主體的政治心理,并較好地實現對政治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調節(jié)。(2)信息膨脹下的被動性。由于網絡存在信息膨脹的特點,個人在有限的知識領域之中對于無限的信息會缺乏主見,從而受到網絡的引領和引導。(3)文化碰撞中的博弈性。在網絡世界之中,不同文化之間會存在博弈性和斗爭性,如:中國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統(tǒng)治者的政治文化與亞政治文化。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建設整體上來看是積極的,網絡中流行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吻合,傳遞樂于奉獻、熱愛祖國、與人友善等價值,較好地培養(yǎng)網民對于集體主義價值的認同,增強了網民的團結意識。同時,網絡監(jiān)督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成為了網絡政治文化發(fā)展的驅動力,它成為了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引發(fā)了社會對于政治腐敗的重視,成為了一種非制度化的監(jiān)督形式,更好地推進了我國網絡監(jiān)督的制度化建設。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國的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并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政府主導的政治文化可以增強社會民眾的政治認同,使民眾對問題達成一致性共識,更好地提升社會凝聚力,便于政府治理,實現社會團結與穩(wěn)定。然而,在網絡中盛行的“被代表”一詞卻成為了流行語,它的隱含意義是對代表的不盡責和對代表的信任度的下降,它成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中的“代表”一詞的反襯,顯現出國家觀念的弱化現象。
政治文化本應具有良好的整合功能,可以將公民吸納到政治體制之中,更好地實現對自由、民主等政治價值的傳播,然而,在政治文化格局變化、博弈的狀態(tài)下,不同政治文化難以找到契合和協調點,主導政治文化與網絡政治文化之間的整合與鏈接明顯存在不足,在主導政治文化之中側重于對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的倡導,而在網絡政治文化之中則更為注重個人的權利,網民對政府抱持一種質疑的態(tài)度,這就使主導政治文化的整合能力逐漸削弱。
在網絡政治文化之中,網民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應當是不可缺少的內容,然而,事實卻是網民的責任意識的缺乏現象,網民在竭力伸張個人權利的同時,卻缺少了責任意識,存在網民不遵守網絡公共領域的規(guī)則的現象,還有部分網民并沒有自覺維護網絡秩序,缺乏網絡領域中的法律和道德。如:網絡政治輿論中的政治謠言,就是網民政治表達的非理性化現象。
在我國的網絡政治文化之中還存在有一些不穩(wěn)定性的因素,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涉及公民教育、政治體制等,甚至還有一些反黨、分裂勢力在網絡中傳播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相背離的思想,威脅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安全。
要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維護和保障網民的網絡政治文化主體地位,增強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并避免政治參與熱情轉化為極端的個人情緒宣泄,要尊重網民的表達權,保護網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使網絡政治文化由感性向理性轉變,并在有序的網絡秩序的前提下,對網民的網絡實踐加以合理的規(guī)范,保護政府與網民之間的互動關系。
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適應網絡的開放性特征,使信息資源相對均衡,致力于建設透明政府,全力發(fā)展電子政務,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吸納外來政治文化的精華,弘揚本國的主導政治文化,以堅定的立場看待網絡社會。同時,還要注意防范和抵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新殖民主義”,避免西方“新殖民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沖擊。
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依循民主原則保護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并以法治原則規(guī)范網民的政治參與行為,使網絡政治文化在規(guī)范、有序的前提下,得以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引領和指導,使之成為網絡政治文化的精神旗幟,并轉化為網民的自覺追求,更好地營造網絡政治文化氛圍,并將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融入到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之中。
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普及網絡基礎,要轉變網民結構中顯現出來的年輕化、低收入等非均衡的特征,改變網民結構中的情緒化和非理性化傾向,要普及互聯網技術,吸納更多的青中老年人、不同收入層次的人、不同職業(yè)的人上網參與政治,使網民結構更為均衡。
在我國的網絡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通過制度建設培育公民意識,更好地優(yōu)化網絡政治文化的源泉,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過選舉代表行使國家權利,是政治參與的根本性的重要渠道,為此,要規(guī)范代表的行為,定期向選民匯報工作情況,成為人民意志的表達者和溝通者。
(2)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要通過直接民主的方式,使公民直接參與社區(qū)事務的管理和監(jiān)督,增強公民的主體性意識、權利意識。
(3)完善民間組織管理制度。政治團體也是公民參與政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政府要減少對民間組織的控制和干預,讓民間組織在更為寬裕的制度空間之下,向民眾普及政策和法律知識,并向政府傳遞民意。
(4)聽證及信訪制度。它可以較好地保障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增進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及對權利義務的理解。
針對我國網絡政治文化中的主導政治文化的式微現象和問題,要唱響主導政治文化的網上主旋律,要轉變主導政治文化的輸出方式,大力引導社會輿論,把握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避免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和黨的執(zhí)政的負面影響。同時,還要以大眾輿論規(guī)范網民的行為,要將主導政治文化與網民的日常網絡行為相鏈接和整合,實現價值認同實踐和意識形態(tài)的生活化,增強網民的價值認同。另外,還要融入大眾文化,借助于豐富變化的大眾文化形式,提升網絡政治文化產品的品味,對網民的思想觀念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要注重對政府自身形象的維護和樹立,要全面提升政府公務員的素質,避免網民對政治體系的負面評價。具體來看,政府公務員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公眾,改變“官本位”的心態(tài)和思想,要以“服務者”的姿態(tài)關心社會民眾的正當利益訴求,避免打壓、封鎖式的處理方式。同時,還要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剔除身上的官僚習氣,增強與網民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進程中,政府不能單純依賴于專門的網絡治理機構,還要與網絡治理相融合,要開放、靈活地治理網絡,積極地回應網民的利益訴求,同時還要成立網絡媒體評價組織,確保網絡媒體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并適度下放網絡治理權力,給大眾媒介更多的自主空間,更好地實現網絡政治文化的創(chuàng)新。
在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要充分認識到網民的政治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提升網民的政治素養(yǎng),規(guī)范網民的網絡政治行為,使網民在參與網絡政治的時候做到合法、理性,避免情緒化的表達,并在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德的前提下,與政府進行互動。
綜上所述,網絡已經融入和滲透到人們的政治生活領域,衍生出網絡政治文化的全新概念,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政治文化的內涵及特點,注重網絡政治文化與現實政治文化的互補性,在分析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的問題的前提下,更好地加強我國的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使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促進社會民眾對政治的參與熱情,更為全面地表達網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促進網絡政治文化的完善和優(yōu)化。
[1]張博,王樹亮.試論網絡政治輿論與網絡政治文化的異同與聯系[J].甘肅社會科學,2012(05).
[2]王樹亮.網絡政治文化論綱[J].理論與改革,2012(05).
[3]韓志明.從“獨白”走向“對話”——網絡時代行政話語模式的轉向[J].東南學術,2012(05).
[4]熊光清.中國網絡政治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的變遷[J].社會科學,2012(01).
[5]張歐.網絡文化的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6]王堃,張擴振.網絡民意的困境與出路[J].學術界,2012(09).
河南警察學院社科部)
吳小娜(1978-),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河南警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