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隱喻和轉(zhuǎn)喻的語用差異

      2017-11-24 23:09:01
      長江叢刊 2017年22期
      關鍵詞:源域莎士比亞相似性

      黃 欣

      論隱喻和轉(zhuǎn)喻的語用差異

      黃 欣

      轉(zhuǎn)喻和隱喻是認知語言學中常見的兩種認知方式。兩者聯(lián)系緊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不少學者的研究已經(jīng)觸及到隱喻,但對轉(zhuǎn)喻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沒有孤立研究轉(zhuǎn)喻,而是將隱喻和轉(zhuǎn)喻進行比較分析,這樣有利于加深對這兩種認知機制的辨析,同時有利于增強對認知方式的理解。

      轉(zhuǎn)喻 隱喻 認知機制

      一、隱喻和轉(zhuǎn)喻的定義

      隱喻和轉(zhuǎn)喻作為認知語言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認知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文獻,亞里士多德在其《詩學》(Poetica)里就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但并未深入研究下去。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興起后,學術界才將目光投向隱喻和轉(zhuǎn)喻,將其視為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方式,但隱喻和轉(zhuǎn)喻被作為一種概念現(xiàn)象,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他們合作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一書中提出的。轉(zhuǎn)喻被認為主要用于間接指稱,例如:新聞中常用the White house 借代American government,從指代關系上來說,轉(zhuǎn)喻所表示的是一個實體與另一實體之間的“代表”關系。Lakoff(1987)后來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理面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是表征交際者概念及語義知識的認知結構,ICM可分為4種類型:意象圖式、命題模型、隱喻模型及轉(zhuǎn)喻模型。其中轉(zhuǎn)喻模型是產(chǎn)生類典型效應(prototype effects)的基礎。例如,在英語中常用hand,face,head,leg等身體部位來指代person,這就是典型的轉(zhuǎn)喻,以部分指代整體。

      Lakoff把隱喻看成是發(fā)生在兩個不同認知域(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而轉(zhuǎn)喻則是發(fā)生在同一概念域內(nèi)部的突顯。傳統(tǒng)修辭學把轉(zhuǎn)喻看成是真實世界的“鄰近”,而Lakoff等認知語言學家則把轉(zhuǎn)喻看成是概念層面上的“鄰近”。轉(zhuǎn)喻常被看作是一種替代現(xiàn)象。

      Croft也持類似觀點,Croft利用域凸顯來闡釋概念轉(zhuǎn)喻。他在同一認知域矩陣中考察轉(zhuǎn)喻的認知本質(zhì),認為概念轉(zhuǎn)喻是次認知域和主認知域(主認知域即一個認知域矩陣,由許多次認知域構成)之間的凸顯關系,例如“莎士比亞非常難懂”。我們提到莎士比亞時,作家莎士比亞是主認知域,莎士比亞的作品是次認知域,該轉(zhuǎn)喻表達就是將次認知域"作品"放在了"作家莎士比亞"認知域矩陣中凸顯的位置。

      二、隱喻和轉(zhuǎn)喻的共同點

      從人的認知角度觀察和研究語言,認為隱喻和轉(zhuǎn)喻都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它們根植于人們的基本經(jīng)驗之中,構成我們?nèi)粘5乃伎己托袆臃绞?。語言中的隱喻和轉(zhuǎn)喻是隨著人的認知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是認知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知世界,特別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認知能力。

      三、隱喻和轉(zhuǎn)喻的差異

      (一)認知域差異

      Lakoff和Johnson對隱喻的定義是“從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這個投射的過程以事物間相似性的聯(lián)想為心理基礎。例如,空間對于人們來說是具體可感的,而時間則是抽象的、不易感知的,于是,便借空間的語言表達形式來描述時間,如,“時間很短”、“上個月”。Barcelona認為隱喻是對稱的雙域映射,源域和目標域?qū)儆诓煌悇e的認知域。而轉(zhuǎn)喻是不對稱的雙域映射,源域和目標域?qū)儆谕还δ苷J知域。而Haser則指出,隱喻不需要了解源域信息就能理解目標域中的概念,源域和目標域中的意義原則上可以分離,轉(zhuǎn)喻則必須事先了解源域意義才能理解目標域意義。

      總之,綜合各家觀點,隱喻是兩個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投射,是將源域的經(jīng)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轉(zhuǎn)喻的本質(zhì)是在同一認知域內(nèi)用突顯、易感知、易記憶、易辨認的部分代替整體或整體的其他部分。

      (二)聯(lián)想機制差異

      Ullman指出:“一種語言沒有轉(zhuǎn)喻和隱喻是不可思議的:這兩種支配力是人類語言基本結構中所固有的(inherent)。”多數(shù)語言學家在研究語義問題時,都幾乎將隱喻和轉(zhuǎn)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的差別只是聯(lián)想方式不同。隱喻的投射過程是以事物之間相似性的聯(lián)想作為心理基礎的,即隱喻基于“相似聯(lián)想”(Association by Similarity)。如,莎士比亞的詩歌”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中,我們解讀出兩個隱喻,world和stage存在相似聯(lián)想關系,men and women和players之間也存在相似聯(lián)想關系,兩者均構成隱喻“全世界是個舞臺,男男女女不過都是演員”。而轉(zhuǎn)喻是以鄰近性為基礎的,即基于“鄰接聯(lián)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如”the kettle boils”.壺水開,用the kettle(壺),表示the water in the kettle(壺水),兩者本來毫無相似可言,只是處于相互鄰接的關系之中,才采用轉(zhuǎn)喻的方式表現(xiàn)。

      隱喻和轉(zhuǎn)喻都是先找到出一個于本體不同的喻體,而這個本體和喻體之間是等值的。在前文提到的隱喻“全世界是個舞臺”中,世界和舞臺的功能性等值,后句“男人和女人都只不過是演員”中,男人女人和演員的人物屬性等值,而在轉(zhuǎn)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中,特定語境中的筆和文章是等值的。廣義地說,隱喻是以人們在實實在在的主體(世界)和它的喻體(舞臺)之間提出的相似性或類比為基礎的,而轉(zhuǎn)喻則以人們在實實在在的主體(筆)和它的鄰近的代體(文章)之間進行的接近或相繼的聯(lián)想為基礎。因此,隱喻關涉相似性,轉(zhuǎn)喻關涉鄰近性。

      四、結語

      總的來說,隱喻和轉(zhuǎn)喻是兩種非常重要的認知模式,雖然目前對隱喻的研究要多于對轉(zhuǎn)喻的研究,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把目光投向轉(zhuǎn)喻,也有一些學者將兩者形成一個整體來研究,將其看成一個連續(xù)體,這樣更有利于從整體上研究認知模式。通過對轉(zhuǎn)喻的介紹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從傳統(tǒng)修辭學還是從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來看,轉(zhuǎn)喻都是一種鄰近的替代關系,但是,以往修辭學只是把這種替代限定在現(xiàn)實世界里的鄰近,而認知語言學則把這種鄰近定位在概念層面,是語用者意義建構過程中的概念替代。所以,轉(zhuǎn)喻和隱喻都是非常重要的認知模式,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增加理解話語,同時它也是一種語用方式,只有理清轉(zhuǎn)喻在言語表達方面的工作機制,我們才能更好地從語用方面來理解轉(zhuǎn)喻。

      另外,隱喻和轉(zhuǎn)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化,因為不管是處于隱喻模式中,還是轉(zhuǎn)喻模式中,相同的概念域在不同的文化中被理解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不管是隱喻的源域和目的域,還是轉(zhuǎn)喻的同一認知域,文化的作用也像一個個符號一樣,構成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所以文化從語用角度來說,不僅僅是信息和價值觀的集合,更是一種溝通方式。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1]Barcelona,Antonico.On the Pos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on for Concept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Crosswords[C].Berlin,York:Mouton de Guyter,2000.

      [2]Croft,William&D.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G.Lakoff&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沈家煊.轉(zhuǎn)指和轉(zhuǎn)喻[J].當代語言學,1999(1):3~15.

      [5]王廣成,王秀卿.隱喻的認知基礎與跨文化隱喻的相似性[J].外語教學,2000(1).

      (作者單位:武漢工商學院)

      猜你喜歡
      源域莎士比亞相似性
      多源域適應方法綜述
      一類上三角算子矩陣的相似性與酉相似性
      莎士比亞(素描)
      當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向威廉·莎士比亞致敬
      基于參數(shù)字典的多源域自適應學習算法
      淺析當代中西方繪畫的相似性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0
      低滲透黏土中氯離子彌散作用離心模擬相似性
      你在引用莎士比亞的話
      可遷移測度準則下的協(xié)變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選譯30首
      抚顺县| 永和县| 玉龙| 克什克腾旗| 会东县| 白河县| 乐安县| 社旗县| 武安市| 宣化县| 丹江口市| 岗巴县| 永胜县| 南京市| 崇州市| 清涧县| 平遥县| 利津县| 和平区| 紫阳县| 高邮市| 北海市| 恩平市| 云安县| 庆云县| 神农架林区| 仙桃市| 光泽县| 平和县| 枝江市| 虹口区| 邛崃市| 娄底市| 长乐市| 冕宁县| 巢湖市| 昔阳县| 渭南市| 远安县| 绩溪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