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我們去餐館吃飯,如果上錯了菜,肯定會引發(fā)很多不快。但在日本東京,卻有一家經(jīng)常上錯菜品的餐館,非但沒有門可羅雀,反而出奇地火爆。
如此奇妙的和諧,要從一個叫小國士郎的人說起。
小國士郎是日本東京一家電視臺的制片人。為了探索阿茲海默癥的新型護理模式,他邀請幾位老年患者拍攝了一個紀錄片。錄制間歇,老人們自告奮勇要做大餐請節(jié)目組品嘗,小國士郎欣然點了一份沙拉。老人們興奮地忙活起來,不久就端來了一盤餃子??吹斤溩?,他沖口而出:“我點的是沙拉,怎么成餃子了?”老人們錯愕片刻,歉疚地回到廚房,俄頃卻又端著漢堡出來了。小國士郎頓時明白:這些患病的老人轉眼就會忘掉你剛剛說過的話??粗麄兓炭值难凵?,他懊悔不已。
小國士郎想:日本是老齡化國家,阿茲海默癥引發(fā)的失憶失智現(xiàn)象普遍存在?;颊邥?jīng)常無意識地做錯事,而家人和社會卻很少理解包容,久而久之,就成為被社會排斥的邊緣化人群,導致病情惡化。
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能喚起社會的包容,又讓他們感覺到被需要呢?小國士郎看著眼前的餃子和漢堡突然靈光一閃:如果創(chuàng)辦一家上錯菜的餐館,邀請患病老人做侍應生,以此引發(fā)社會的關注,應該是個兩全其美的主意。
說干就干,經(jīng)過精心籌劃,2017年6月餐館正式開張。大廚由日本一流的料理師出任,侍應生則選聘了6位患有阿茲海默癥的老奶奶。電視臺專門為此發(fā)了消息,小國士郎也在自媒體上向民眾發(fā)出了就餐邀請,吸引了不少眼球。
6月2日是“上錯菜餐館”第一次試營業(yè),餐館門前打出了“請來這里用餐,但您訂的菜單很可能被弄錯”的橫幅。小國士郎仔細跟老人們交代著注意事項,雖然每位奶奶聽得都非常認真,但估計一會兒就忘了。
果不其然,聞訊而來的食客們走進餐館,老奶奶們笑容可掬地迎上去,略顯羞澀地詢問:“先生,請問您要點什么?”“先給我一杯茶吧?!崩先藵M口答應,不一會兒卻端來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后續(xù)的場景,更是吻合了小國士郎的猜想,不是要了炒面端來鍋貼,就是點了生魚片擺上炸雞;甚至端著菜品出來卻忘了剛剛點菜的是哪一位。
食客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老人因為被需要而煥發(fā)的熱情,盡管他們聽力下降、理解力減退、動作遲緩,但都賣力地工作著。于是,食客們有的溫柔地跟奶奶們交流,有的津津有味地吃著上錯的菜品。一位女士邊吃邊說:“之前很少關心阿茲海默癥患者,更沒有意識到這個疾病的嚴重性。今天來這里就餐,盡管吃的不是我點的,但我愿意體諒并接受這一切。我很感動也很開心。”
試營業(yè)引起了不小的社會反響,前來的食客絡繹不絕。人們對于奶奶們的健忘沒有抱怨,而是以更多的耐心、包容心,溫柔地與她們互動。小小的餐館里呈現(xiàn)出一派奇妙的和諧景象。
在阿茲海默癥照護中,照顧者與患者極容易形成難以寬容的關系?;颊咂毡闀S為被剝奪自由的管理對象,從而加劇其內心深處不被需要、不被依賴的廢物感,最終,索然無趣地等待死亡?!板e菜”餐館的奇妙和諧,無疑是破解這一死結的有益嘗試。(責編 馮春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