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彬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論劉慈欣小說《三體》的拓展意義
——以生態(tài)批評為例
王錫彬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通過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解讀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可以發(fā)現(xiàn),在宇宙環(huán)境為尺度的視角下,其作品對于生態(tài)批評的具有一定拓展意義。其一,是以宇宙視野代替人類視野的視野拓展。其二,在于其拓展了生態(tài)批評書寫的空間維度。
生態(tài)批評;宇宙視野;空間維度
在中國科幻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劉慈欣給這一文類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對于劉慈欣科幻小說的贊美,莫過于嚴鋒所說的這段話:“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逼涞淖钚麻L篇小說《三體Ⅲ:死神永生》便是其科幻小說典型代表。本文通過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解讀其作品《三體》系列,試淺析劉慈欣科幻文本對生態(tài)批評的拓展意義。
首先,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對于生態(tài)批評的拓展意義在于,以宇宙視野代替人類視野的視野拓展。其小說所具有時空上的巨大容度,能使作家超越一般傳統(tǒng)題材局限于某個國家或民族的道德立場,站在更高的視角去書寫我們的文明,重新建構(gòu)全新環(huán)境下的話語體系,在新的語境中確認個體的存在。在小說《三體》的話語文本中,書寫的對象涵蓋了從最基本粒子夸克到宇宙邊境的所有尺度范圍的元素,跨越了從地球文明起源到未來千萬年的漫長時光,它所包含的思想深度和廣度、它的視野之開闊,都是主流文學無法企及的,可謂"早己超越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整’的傳統(tǒng)境界”①,同時也隱含著作者站在全人類民族立場上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與深切思考。
例如在《三體》中,人類靠人工合成糧食維持生存,由于全球戰(zhàn)備原因?qū)е碌馁Y源枯竭與饑荒,類材料隱喻著現(xiàn)實生活中持續(xù)膠著、無法解決的生態(tài)問題,諸如環(huán)境污染、資源耗竭、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等等,小說通過對人文主義回歸的書寫,試圖對這類棘手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或預言未來走向。劉慈欣曾表達其個人觀點,他認為自己的小說或許有厚重的現(xiàn)實感,但并沒有著為宣揚愛國主義精神,也沒有任何民族主義的意義。因為在他看來,科幻文學好像是唯一世界性文學,具有超越一般社會局限的意義。筆者認為,少有別的文學有這么多的世界意義上的屬性。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在生態(tài)批評中的人類的視野下,文學與民族立場并不矛盾,因為人類在生態(tài)問題面前是星球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無論人類為外部環(huán)境做出何等的是犧牲,最終的結(jié)局是滅亡還是延續(xù),都是要由整個人類共同承擔。從更深的角度上來考慮,宇宙視野替代人類視野,或許是對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文學文本的一種拓展。因為在這種視角下,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與其所處的星球生態(tài)融為一體,以文明的命運相關聯(lián),充滿未來的大同感。
其二,小說《三體》對于生態(tài)批評的拓展意義在于,其拓展了生態(tài)批評書寫的空間維度。劉慈欣對宇宙空間的書寫的正是經(jīng)典意義上的康德式的“崇高”(sublime),宇宙視域下的崇高在一定意義上仍然可以理解為是無形而無限的事物引發(fā)的主體感受。劉慈欣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到的,就是表現(xiàn)出人面對強大未知的驚異和敬畏。這一點在對空間維度的描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并且以實際意義上話語建構(gòu),使得書寫的空間維度得到了拓展。
在小說中,劉慈欣用細致的筆觸描寫的人物在進入四維空間之后的體驗。即身處宏觀三維的人類首次進入高于三維的空間時,產(chǎn)生的那種突然看到無窮的感覺。根據(jù)物理學意義上的維度推論,人們在三維世界中看到的廣闊宇宙,其實只是真實的高維空間在三維空間的投影而已。小說中的人物初次面對高維空間時的一句話成為經(jīng)典:“方寸之間,深不見底啊?!雹诘珓⒋刃佬≌f中的崇高感,仍然保留著康德的超驗性的界定,即在對崇高的體驗之中,主體的精神力量是要強于感官的具體經(jīng)驗的。相比于感性的哲學,劉慈欣采建構(gòu)的話語體系更具有技術主義的特點,一步步拓展環(huán)境文本在空間維度上更廣闊的意義。空間維度意義的拓展同時,主體認識的層層遞進,實際上是傳統(tǒng)的空間視角在認識自身維度局限的過程。作者讓他的描寫抵達所能想象到的,也是可以論證得出的,天體物理意義上的空間盡頭,也是客觀實在的空間盡頭。作品里的末日災難中,象征著既有“崇高”概念的太陽系從三維跌落到二維,我們所熟知的大千世界,在二維平面世界中巨細靡遺地展開,這不僅是高等級文明對低等級文明的碾壓,同時也是空間維度上的一次突破。一般概念上的“環(huán)境”通過被“壓扁”迎來了不是終結(jié)的終結(jié)——二維化。二維化后的三維物體的宏觀復雜度卻并未消解,它的分辨率直達基本粒子尺度。在逃亡者乘坐的飛船的監(jiān)視器上,肉眼只能看到有限的尺度層次,但其復雜和精細已經(jīng)令人目眩; “這是宇宙中最復雜的平面圖形,盯著看久了會讓人發(fā)瘋的?!雹?/p>
至于時空究竟有多少維度甚至時空本身是否存在秩序,在文本中并不是探討的目標。但其拓展的意義在于,它從全新的意義上描繪了巨大無邊同時又精細入微的空間概念,在令人感到宏大而難以把握的同時,又有著在邏輯和客觀事實上的真實感。來自劉慈欣憑借一種高度理性化的“寫實”來塑造超驗的“崇高”感受,突破了文學文本空間意義,讓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不止再局限于星球意識下的環(huán)境空間,更上升到宇宙意識下的維度空間。
劉慈欣科幻文本對生態(tài)批評的拓展意義,不僅僅是文本上視野和語境的拓展,更是書寫對象與時空概念上的拓展,更可以說對生態(tài)思想中理想價值取向的升華。
注釋:
① 嚴峰,追尋“造物主的活兒”——劉慈欣的科幻世界[J]上海:書城.2009(2).
② 劉慈欣:《三體Ⅲ:死神永生》,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年,第195 頁.
③ 劉慈欣:《三體Ⅲ:死神永生》,第413 頁.
[1] 劉蓓.簡論生態(tài)批評文本視域的擴展[J].文藝研究.2001(1).
[2] 劉建國.穿行在星云之間:閱讀劉慈欣[J].娘子笑.2015(3).
[3] 楊森.論時尚的社會心理特點[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4(4).
[4] 韓民青.宇宙的結(jié)構(gòu)、演化與人類的作用新探:元宇宙、本宇宙、超宇宙與人類[J].東岳論叢.2003(1).
[5] 桂隆、子焉.超弦與多維度空間[J].本期視點.2002(5)
[6] 阮世勤.機械與田園:《遺落戰(zhàn)境》的生態(tài)學解讀[J].順德技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
[7] 嚴峰.追尋“造物主的活兒”:劉慈欣的科幻世界[J].書城.2009(2).
[8] 劉慈欣.三體Ⅲ:死神永生[M].重慶出版社.2010 年版。
I206
A
1672-5832(2017)10-0037-01
王錫彬(1992-),男,漢族,北京人,美學碩士在讀,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審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