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泰山
《家范》的意義
◎文/陳泰山
司馬光的《家范》是一部有著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訓(xùn)。后世多知其《資治通鑒》,而《家范》罕為人知,但司馬光認為,《家范》比《資治通鑒》更為重要。齊家是本,治國是末,這也是他寫《家范》的目的。司馬光把家庭教育當(dāng)作關(guān)系國家和社會的大事來對待,《資治通鑒》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經(jīng)驗,以史鑒于治國;而《家范》是以史資于治家,為后世提供治家的準繩。
《家范》并非司馬光偶然所撰。司馬家族家法嚴明,其父司馬池,北宋真宗一朝官任天章閣待制,為人正直清廉,對司馬光影響甚大。司馬光《家范》倡導(dǎo)“謹守禮法”和“德教為先”的治家之道,“以義方訓(xùn)其子,以禮法齊其家”,囑咐兒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家范》的核心思想是“以禮治家”。司馬光認為“治家莫如禮”。他告訴后人,每個家庭成員都要遵守自己的道德規(guī)范,這樣家道就正了。而家道正,國家也就安定了。他說:“禮之為物大矣,用之于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于家,則內(nèi)外有別而九族睦焉?!彼屑彝コ蓡T都要做到尊卑有等、長幼有倫、內(nèi)外有別、親疏有序、各安其分、各盡其責(zé)。他認為,齊家的規(guī)范應(yīng)是:為人祖者,要“以義訓(xùn)其子,以禮法齊其家”;為人父者,要“愛子教之以義”;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為人子者,則應(yīng)以孝為天經(jīng)地義,為行動之準則。這既是司馬光所主張的家庭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家庭教育的歸宿。
《家范》強調(diào)家庭教育中家長要以身作則。他在論及治家的道德要求時,把家長以身作則、正身率下放到一個突出的位置。他在《治家》篇中引用了《詩經(jīng)》記載文王之德的話,意思是:周文王能以身作則,用禮法感化妻子和兄弟,近而來教化全國百姓,治理國家。只有當(dāng)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司馬光在《居家雜儀》中指出:“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彼抉R光自己身體力行,為家庭作出了示范。
《家范》提出了“遺德不遺財”的家訓(xùn)理念。司馬光認為,為兒孫積錢財,不如給后代留功德。他在《祖》篇中指出,生活中所用的錢財物資,本來是人所必需的,但是不要去過分貪求。錢財一旦太多了,就會成為拖累。他還舉了一個反例,宋朝一位名臣只留下豐厚的財產(chǎn),結(jié)果自己臥病在床,兒孫們偷去鑰匙爭搶財產(chǎn)。他告誡人們,做祖輩的應(yīng)從長遠考慮,做真正有利于子孫的事。
《家范》還強調(diào)“愛不偏私”。在《父》《母》篇中,司馬光指出,人們愛自己的兒子,很少能做到?jīng)]有偏愛。從古代到現(xiàn)在,這種偏愛的毛病非常多,聰明懂事的孩子自然討人喜愛,頑皮愚魯?shù)暮⒆右矐?yīng)當(dāng)憐愛。偏愛雖然是喜歡他,而事實上卻是害了他。他認為,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有偏差是導(dǎo)致家庭不睦的根源,家長對子女一旦失去了公平就會導(dǎo)致猜疑和不信任,家庭內(nèi)將產(chǎn)生矛盾和嫌隙。他舉了幾個歷史上有名的事例,春秋時共叔的死,實際上是他母親的過錯;漢時趙王后來被殺,也是其父偏寵偏愛所致;劉表和袁紹最終家破人亡,都可以作為偏愛子女的前車之鑒。
司馬光的《家范》,不僅從“治家”和“治國”的關(guān)系上論述了家庭教育的社會意義,還通過對于典籍的論述和大量的典型事例,論述了家庭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并且針對不同家庭成員提出了符合當(dāng)時社會需要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都曳丁繁凰我院髿v代推崇為家教范本。
毋庸諱言,司馬光作為封建士大夫,《家范》所反映的思想和內(nèi)涵,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其中的“以禮治家、以德為富、愛不偏私”等家庭教育觀點,對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