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嵐
流淌在歲月深處的清泉
——讀熊紅久散文集《一紙歲月》
■胡嵐
在七月的暑熱中,捧讀熊紅久的散文集《一紙歲月》仿佛一泓清泉,從心靈流淌出來。溫寧、靜好和對歲月的沉思,變成一縷縷消暑的清芬,讓人在閱讀的同時盡享清凉。吸引我讀后,放之不下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文字帶給我的認(rèn)同感、親切感和熟悉感。他在文字里傾訴對故鄉(xiāng)陌生隔離的情感,吸引我找尋心中的疑惑。
謝有順說:“每一個散文后面都站著一個人,一個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動,并通過一種樸素的話語來見證這個思想著、行動著的人”。熊紅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文字訴說童年的趣事,訴說對往昔的回顧,對親情的思念。從他質(zhì)樸、清澈的文字中把我們引向他童年的世界。從一張桌子,一張床,到一輛半舊的自行車。那里面有他對生活的回望,在那些艱辛的歲月里,一桌一凳一張床,都來之不易?!叭甑南﹃柋粯渫袅耍甑幕牡乇幻缤袅?,三十年的往事卻被記憶保留著,總也喂養(yǎng)不大的童年,總也割舍不掉的畫面,讓我一次次的回望,深陷在明晰的細(xì)節(jié)里。”
童年艱辛的歲月,為了溫飽的飯蔬,一桌一椅之不易,讓人在啼笑之中成長、反思。為了得到一塊餅而絞盡腦汁地講故事,去讀書。豈知當(dāng)初為了吃飽肚子,卻讓自己從此愛上了讀書,“奠定我對書本終身依戀”。在《血親》中他對自己的困惑,讓我如臨其境。記得去年我回到湖南,看到山清水秀的家鄉(xiāng),問身邊的二叔,這邊青山綠水,為何父親要遠(yuǎn)離家鄉(xiāng)?他有沒有后悔過?彼時父親已不在,沒有人能回答我的問題。當(dāng)我看到熊紅久置疑“父親既不是隨屯墾戍邊的兵團(tuán)戰(zhàn)士集體轉(zhuǎn)業(yè)扎根新疆的,也不是響應(yīng)”‘上山下鄉(xiāng)’號召的支邊青年來此報效祖國,那他為什么要獨自一個去闖蕩在現(xiàn)代人看來都很神秘的新疆?作為長子,祖父為什么沒有將他留在自己身邊?”他的疑惑也是我的疑惑,共同的籍貫,相同的疑問,讓我對他的文字又多了幾分親切與熟悉。其實他對親情的探尋和依賴,更多的是對父親的思念和追尋?!白娓傅倪^世讓我的祖籍成為一個虛妄的概念”,對于一個十一歲就失去父親的人來說,失去了所有與“父”有關(guān)的情節(jié),這是一種大傷痛也是一種大悲哀,從此家鄉(xiāng)就是故鄉(xiāng)。我們永遠(yuǎn)是故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
在第一輯永恒的家園,他通過《回望》《血親》《奶奶》《我的外公外婆》《活在雨中的父親》《父親的清明》回望了對親人血脈悠悠的深情,那些回不去的往事已被注入到生命里。他深情地寫道“原來,我一直在和父親進(jìn)行著一場沒有裁判的比賽,他用靜止的往事,磨礪著我的拼搏。有一種力量,盡管不曾明了,卻從未離開我的生活?!薄艾F(xiàn)在想來,我是要感謝父親的,他把我擱置于一個最貧困的底層,讓許多的艱難,咬痛我的生命,這種境遇,就是一條鞭子,始終抽打著我向上攀爬的決心,不敢懈怠”。熊紅久把對父親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里,鞭策著自己奮發(fā)向上,把這份情感織進(jìn)生命里。對思念的無奈和失落,在夢里反復(fù)的追憶和尋找。從這些文字里,讓我們看到一個充滿血性的男人對父愛的期待和思念,對祖父母的刻骨不忘,對外公外婆相濡以沫、相依為命的感情的理解。這些生活感悟,被他用樸實的語言一一敘寫出來,從中看到他對父母的親情和家園情懷。在文字散發(fā)著的溫馨中,讓我們看到一個至情至性的人。
在舊時光中回蕩的,總是那些埋藏在心里的往事。那些童年的玩伴,一起成長度過的歲月。從往事的述懷中,我仿佛看見在風(fēng)中站著的那個男孩,在時間的流速中瞬間長大。他寫下對友情的懷念,對伙伴的思念。那些在心里總也抹不去的記憶,在歲月中站成了永恒的風(fēng)景。那些年幼犯下的錯誤,在心里留下的烙印和愧疚,在追憶往事的時候,成了永遠(yuǎn)也無法撫去的印痕。這些對友情的記敘,又展現(xiàn)出一個鄰家大哥的真摯情懷。第二輯走遠(yuǎn)的往事中,《舊事》記敘了在幼小的年代看到的關(guān)“牛棚”、戴“特務(wù)”高帽,被民兵壓著游行批斗的場景,斗爭的殘酷致失老沙從一個正常人淪為精神失常的人,這是那個年代,殘酷的階級斗爭造成的傷害。時光可以過去,可是總有些傷口是無法愈合和被原諒的。“如果這個城市是只眼的話,老沙一定就是這眼里的一粒沙子了,他硌疼了城市的視線,讓很多心酸的眼淚,流不出來”。他對身邊人物命運的憐憫和愛莫能助,對拾荒女孩的同情,又展示了他的悲憫情懷、他對世間弱小事物的慈悲和關(guān)懷。他對熟睡女兒的心疼,對孩子早逝的童年,被城市里繁重的課業(yè)所擠壓、取代的無奈。這些無不流露出一個親慈可鞠的父愛深情。
在熊紅久的文字里,處處可以看到他對生命的探尋和對靈魂的思考。在第三輯生活的磨礪里,他更多的是對心靈的拷問和思索。“當(dāng)我們總是對童年生活念念不忘的時候,其實,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排斥,這種排斥來源于對周邊環(huán)境的不滿和周圍朋友的狐疑。這更使我們充滿了對知己的渴望,那是在一種拋開了物質(zhì)層面、彼此間抵達(dá)心靈的歡愉……”“它讓我常常懷想俞伯牙和鐘子期----兩個男人之間心率共振的絕唱。”因為我們生而孤獨,所以才更渴望在這個世上能夠找尋到和自己靈魂相似的人,能產(chǎn)生共鳴的人。
無論是在《孤獨之殤》還是在《端午的陽光》他都發(fā)古人之幽思。在暢懷、推崇伯牙子期的友情時,寫出了他對知己的向往和渴求。同時,也抒發(fā)了對當(dāng)下人與人之間,筑壘起隔離的城堡的難過和無奈之嘆。在《端午的陽光》一文中,穿越端午的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尋覓,清沙去污,歷史總會被澄清。無論歲月如何流淌,那些崇高的品格是無法被僭越的,這種高貴的品質(zhì)必將成為永恒的敬仰。這是對人生的豁達(dá),也是對生命高度的仰望。
生命中有些東西是不容許忽略的。熊紅久善于從日?,嵤轮辛宋蛉松?。在第四輯思想的高度中,他從日常的事物入手,或是一場冬天的雪、春天的一場雨、窗臺上的一盆花、魚缸里的一尾魚,從信手拈來的尋常小事中,了悟人生的真諦。從《冬天的陽光》《走遠(yuǎn)的溫暖》看到長輩相濡以沫的生活,從逝者已去的哀痛中感悟人生。那些離我們?nèi)绱酥臉闼?,讓我們心生敬仰。這些在清貧中的堅守,苦難中的扶持,帶給我們品德的高貴和人性的光芒。那些逝去的腳步“像一粒漂浮疲憊的塵埃,靜靜落在了時間的下面”。如果說他在走遠(yuǎn)的往事中,還是一個調(diào)皮不諳世事的頑童的話,那么在思想的高度這一輯里,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個沉思的哲人。
散文的寫作最見一個人的性情。透過這些珠璣般的文字,我仿佛看見《一紙歲月》下站著一個在夜空中仰望星空的人。童年掙扎在饑餓的生活中,燒餅焦糊的往事、充滿饑饉的歲月,那些淘氣又幼稚的童年,刻骨銘心的盜糖事件,永不消逝的對燕子的歉疚之情,這些如同發(fā)生在鄰家大哥身上的事情,跟隨他的文字仿佛親臨。無論是從思想的高度,還是從走遠(yuǎn)的往事,還是透過生活的磨礪,總能看到一顆不屈服的心靈。
在探尋過去的時候,也是對往昔歲月的深深懷念。“越來越淡的年味告訴我,時間帶走了我們對物質(zhì)的渴求,也帶走了從艱苦生活中萌發(fā)出來的彌足珍貴的精神歡愉”。那些走遠(yuǎn)的是往事,走不出的是永恒的記憶。
“筆墨是從一個人的胸襟里來的”的確,散文寫作最能看見一個人的情懷。熊紅久的散文中,可以看見文章背后站著一個勤奮的人,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人。“一個好的散文家,一定得有一顆世俗心,同時兼具一種靈魂的視力。他必須能夠在世俗里安妥自己的心靈,必須對實感世界有切身的了解,他才能寫出有心靈質(zhì)量的好散文——所謂的好,就是要從俗世中來到靈魂里去;所謂的文雅和美感,就是來自靈魂對俗世的覺悟。”謝有順在《散文的常道》中如是說。可見好的散文,還在于作者的心對這個世界的領(lǐng)會。
《一紙歲月》文字質(zhì)樸、清澈,讓人看到一個洗去浮華,在桔色的燈下,探尋生活真諦的人。對兒時不能釋懷往事的心靈秘密的探尋,可以感受到他對自己心靈的解剖,對人生的反思和砥礪。在文字中沉淀和反思生活,用文字抵達(dá)心靈深處的豁達(dá)和對歲月的釋然。他的文字讓人的心靈安靜。讀他的文字是一種回味也是一種享受。從他的文字里,可以看見人心的呢喃、智慧的警覺、語言的美感,這應(yīng)該是散文的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