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勁 帕麗軋?zhí)帷つ竞纤?/p>
(1.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2.新疆師范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自由意志哲學思想及其在心理學中的研究
袁曉勁1帕麗軋?zhí)帷つ竞纤?
(1.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2.新疆師范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自由意志是西方哲學的核心主題,也是最具爭論性的問題之一。本研究梳理了近代西方哲學中理性主義與經(jīng)驗主義在自由意志上的爭論和現(xiàn)代以神經(jīng)科學為代表的心理學研究中對自由意志存在的質(zhì)疑,最后提出哲學與神經(jīng)科學共同展開合作是推動自由意志深入研究的正確方向。
自由意志;西方哲學;神經(jīng)科學
近代自由意志的思想是從理性主義與經(jīng)驗主義在圍繞自由與必然問題的爭論開始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和知識為中心,堅信自由就是對理性的認識與符合;經(jīng)驗主義以直覺、情感、意志為中心,堅信自由就在于人的外部感覺,它就在人自身[1]。
理性主義者笛卡爾主張意志自由,他認為我們的意志自由是自明的,人能憑借理性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和必然性,能夠能動的、自由的進行選擇。斯賓諾莎是自然神論者,認為神即自然,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所支配,自由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2]。
萊布尼茨是從先驗理性的角度來闡述人的內(nèi)在自由,并對必然與偶然的關(guān)系進行了重新認識,從而證明人是自由的。他認為,真正的意志自由是在于自由“所問的不是人是否能做他想做的,而是他的意志本身是否有足夠的獨立性。人們不是問他的四肢是否自由,而是問他的心靈是否自由,以及這種心靈的自由是在于什么”這種心靈自由就在于理性內(nèi)部的先驗規(guī)律,在意志的支配下對行為進行控制,是一種積極的、自發(fā)的、被自我意識到的完全內(nèi)在的意志獨立性。
休謨認為意志自由只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假設的一種自由,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之所以要假設這種自由,是因為這種自由是道德的必要條件。他說:“自由也是道德的要素,如果沒有自由,任何人類行為也就不能具有任何道德的性質(zhì),也不能成為贊賞或厭惡的對象”。如果人的行為都是必然的或者是外部強加的,那么我們的行為就不能進行道德評價和判斷,根本上也就沒有道德意義。
盧梭在洛克和霍布斯等人的自由理論基礎上,重新審視人的道德價值與尊嚴,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自由觀。他首先在邏輯上把社會狀態(tài)劃分為自然狀態(tài)和社會狀態(tài),在自然狀態(tài)中,自由是人性的產(chǎn)物,人所共有;是感性支配下任意行事的自由,即自然自由。自然狀態(tài)必須要過渡到社會狀態(tài),在社會狀態(tài)中,人類以自然自由和企圖占有一切東西的無限權(quán)利為代價,獲得的是契約自由和享有一切東西的所有權(quán)。此時人的自然自由消失,獲得的是社會自由。而人類要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就不能沉浸在只有嗜欲沖動的奴隸狀態(tài),唯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所規(guī)定的法律才是真正自由的,即“自律”也就是盧梭所說的道德自由。
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學的核心和基礎,康德對純粹理性的批判,意圖是批判舊的形而上學;目的是重建道德世界觀,道德世界觀建立的前提是人有絕對的自由意志??档聦嵺`理性的批判,是通過自由意志為道德形而上學的先天可能性尋找根據(jù)。因此,康德以自由意志為前設基礎,重建了康德式的倫理學、法學、宗教神學,彰顯了人的主體性,樹立了人的尊嚴[1]。
心理學中對自由意志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掀起了大討論,爭論主要圍繞著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問題,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與以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為代表。前者堅持認為人類具有自由意志,我們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后者則反對“自主的人”,提倡超越自由與尊嚴。二者的爭論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了高潮,最終仍然未分勝負,隨后心理學界有關(guān)自由意志的爭論相對平靜。近年來,主流心理學中重新又出現(xiàn)了對自由意志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自由意志問題之所以重新引起心理學家關(guān)注的原因之一在于近20年來,相關(guān)科學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眾多的新進展和新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成果為自由意志的爭論提供了證據(jù)。其中最受人關(guān)注的是來自神經(jīng)科學的證據(jù)。
2.1 自由意志在神經(jīng)科學中的研究
最早證明了有意動作開始于無意識的腦活動,且先于意圖假設的是利貝特及其同事[3]。他們首先對有意動作和意志進行了概念界定,認為只有滿足下列條件,動作才是自愿的和出于個體主觀意志的:(1)它源于內(nèi)部,而非對外部刺激的直接反應。(2)不存在直接控制個體主觀意圖和行為表現(xiàn)的外部力量。(3)個體通過內(nèi)省可以感到是他們自己發(fā)出動作。并按其愿望可以自由的開始或結(jié)束動作。在利貝特的經(jīng)典實驗中,要求被試自發(fā)的隨意移動一根手指,同時記錄手指的肌電反應和前額葉的腦電反應。被試面前放著一個示波器,上面有一個光點順時針運動,且屏幕邊緣刻有刻度。被試的任務是每次移動手指時,報告他們體驗到“想要移動”時的光點位置。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試報告的行為意圖先于行動約204ms,而準備電位先于動作約535ms。這說明在被試意識到行動之前的 300ms左右,大腦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準備行為的電活動[3]。
為了提供更明確、更有效的實驗證據(jù),神經(jīng)科學家不斷升級利貝特的實驗,挑戰(zhàn)自由意志的存在。總體來說,實驗顯然支持了他的結(jié)論,即大腦可以提前預測行為,自由意志無非是人們想象的產(chǎn)物,根本沒有什么自由意志[4]。
認為自由意志不存在的神經(jīng)科學實驗主要受三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一種是決定論,認為腦是決定的系統(tǒng),我們不可能是自由的。第二種觀點來自機械主義,將腦看成由物理規(guī)律解釋的自然對象,自由意志與機械論不相容。第三種是副現(xiàn)象論,認為我們有意識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事件是由物理狀態(tài)引起的,但不參與物理世界中的因果效應,行為不可能通過有意識的精神狀態(tài)產(chǎn)生。這三類觀點對自由意志的基本假設提出了挑戰(zhàn):一方面是對我們作為意識的行為主體的消解;另一方面是對我們自身能影響世界因果序列的否認。前者受到?jīng)Q定論和機械論的否認,后者被副現(xiàn)象論另所削弱[4]。
2.2 質(zhì)疑自由意志虛幻論的觀點
首先,神經(jīng)科學家格拉農(nóng)[5]指出,在利貝特等人的實驗中,沒有關(guān)注精神與神經(jīng)層面的共同作用。對人的行為的解釋必須包括無意識的物理狀態(tài)和有意識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作為我們行為原因的外在事件。而自由意志虛幻論認為是大腦物質(zhì)執(zhí)行了所有的因果效應,精神層面的過程需要依賴于神經(jīng)層面的過程,意圖與決定不過是與準備大腦活動相聯(lián)系的感知,這種感知是虛幻的,不可能引發(fā)我們的行為。格拉農(nóng)對此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精神狀態(tài)涉及到行為的愿望、意圖,以及執(zhí)行選擇或決定行為的意圖。當計劃和想法改變時,執(zhí)行了不同的行為計劃會與最初的意圖違背,就涉及到執(zhí)行選擇的情況。任何合理的自由意志的概念與精神狀態(tài)是一致的,精神狀態(tài)能在因果上影響行為,即使神經(jīng)科學的實驗能說明腦中物質(zhì)的原因,也不能表明腦中決定的或機械的過程能完全解釋人的行為,輕易地排除自由意志。
其次,利貝特的實驗混淆了近期意圖與遠期意圖的行為,沒有區(qū)分會做與想做的差別,易導致錯誤。哲學家邁勒[6]認為無意識的伸縮手指的意圖也可能通過有意識的伸縮意圖產(chǎn)生,即執(zhí)行伸手指的精神事件因果的影響了伸手指的行為。即使“現(xiàn)在行動”是無意識的腦事件,也不能排除長期計劃產(chǎn)生的至少作為部分的有意識行為的過程。作為遠期的意圖,一個人計劃做某事,但未必實施該行為。從實驗過程來看,利貝特的實驗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nèi)測量受試者的意圖,受試者需要迅速地伸縮手指,實驗處理和分析的是短期緊急的意圖或行為,難以區(qū)分有關(guān)意愿和行動的差別。而且,伸縮手指不代表人們生活實踐中普遍的行為選擇,與我們?nèi)粘P袨橹匈潛P、責備和責任的行為相差甚遠,這些行為涉及到有意識的考慮,而形成和執(zhí)行的有意識的意圖過程遠超越了實驗設計的短期時間[4]。
來自哲學的思想與來自行為與神經(jīng)科學的實驗研究在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的問題上似乎存在矛盾。行為及神經(jīng)科學的證據(jù)表明自由意志可能是一種錯覺,而哲學家們則認為普通人確實存在自由意志觀念??茖W家認為他們已經(jīng)可以證明自由意志是一種錯覺,而哲學家卻強烈要求科學家重新考慮他們的結(jié)論[7]。這種矛盾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1)研究側(cè)重點的不同。支持自由意志的思想實驗主要關(guān)注于個體的主觀體驗和自由意志的民間直覺;而否定自由意志的神經(jīng)科學實驗主要關(guān)注于無意識的腦活動。神經(jīng)科學并沒有解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是否相容的問題,僅僅是為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成為自由意志的來源提供了證據(jù)[8]。(2)方法學上存在的問題[9],行為及神經(jīng)科學研究對有意識決定的報告都依靠內(nèi)省,是主觀的和不可靠的。(3)爭論的核心在于如何定義自由意志這一概念。自由意志對于科學家和哲學家是不同的概念。大多數(shù)哲學家將自由意志理解為一組能力,包括想象未來的行動步驟、對個人的選擇理由進行深思、根據(jù)深思的結(jié)果計劃行為、以及面對相矛盾的欲望時控制行為[8]。神經(jīng)科學家對于自由意志的概念界定存在缺陷,傾向于將其限定為隨意發(fā)出動作時的選擇或決定。由此看來,我們不能簡單的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雙方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調(diào)和??茖W家和哲學家在自由意志問題上展開合作,取長補短,將有助于加深雙方對于該問題的理解和矛盾的解決,以及完善各自的理論。
[1] 程偉光.康德哲學中的自由意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 宋斌.論笛卡爾的機械論哲學——從形而上學與物理學的角度看[D].南開大學,2009.
[3] Libet B,Gleason C A,Wright E W,Pearl D K.Time of conscious intention to act in relation to onset of cerebral activity(readiness-potential).The unconscious initiation of a freely voluntary act.[J].Brain,1983,106,623-642
[4] 馬蘭.自由意志是虛幻的嗎?——神經(jīng)科學的視角與哲學反思[J].江漢學術(shù),2014,33(6):118-123.
[5] Awad,Issam A.Brain,Body,and Mind:Neuroethics with a Human Face[J].World Neurosurgery,77.
[6] Alfred Mele.(2010).Free Will and Luck[M].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
[7] Smith,K.(2011).Taking aim at free will.Nature,477,23-25.
[8] Nahmias,E.(2011).Is neuroscience the death of free will.The New York Times.Retrieved May 8,2012.
[9] Klemm,W.R.(2008).Free will debates:Simple experimentsare not so simple.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6,47-65.
B565.21
A
1672-5832(2017)08-0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