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婉玉
(天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天津 300387)
?
淺議漢語中有無限定之分
來婉玉
(天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天津 300387)
漢語是一種重視語序的語言。漢語中復雜的語法意義通常是通過變化語序來實現(xiàn)。與英語不同的是,漢語的詞沒有形式的曲折變化,是一種缺乏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本文以漢語的謂語動詞為例,說明漢語跟其它語言一樣,也有一個謂語中心,它可以帶上各種與時間信息相關的語法標記。而其它動詞的時間信息則是依賴中心動詞表示,即不能有表示時間信息的語法標記。
限定動詞;非限定動詞;時間標記
漢語的動詞和形容詞無論是做謂語還是做主語或賓語,沒有形式的各種變化。傳統(tǒng)漢語語法認為主賓語位置上的動詞、形容詞已經(jīng)名詞化了。這是根據(jù)印歐語系的標準來看待漢語。就漢語本身的實際情況來看,動詞和形容詞既能做謂語,又能做主賓語。做主賓語的時候,還是動詞、形容詞,并沒有改變性質。這是漢語區(qū)別于印歐語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但在英語中,動詞和形容詞只有通過構詞法轉化為名詞性成分之后才能在主賓語位置上出現(xiàn),也就是動名詞,分詞這樣的形式才符合語法要求。就動詞來講,限定形式只能做謂語,要把動詞放到主賓語位置上去,必須把它變成不定形式或者分詞形式。
那么如何定義限定與非限定動詞呢?狹義上來講,限定動詞指的是動詞的一種形式,它在時間上受到時態(tài)的限制,同時在許多語言中表現(xiàn)出人稱和數(shù)上的一致關系。例如,Yesterday we went hiking,but today wearestudying athome中的went和are即為限定動詞。非限定動詞指動詞沒有人稱、數(shù)或時態(tài)限制的形式,如分詞、動名詞、不定式。廣義上來說,限定動詞指動詞或者助動詞的語法形式,原則上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動詞具有這些特點,該動詞具有最復雜的形態(tài)標記,用以標志有關語言所擁有的語法范疇,諸如時態(tài)、一致關系等。非限定動詞指各種不作謂語中心的動詞的語法形式,主要包括過去分詞、不定式和動名詞。
根據(jù)狹義的定義,可以說漢語動詞沒有限定和非限定動詞之分,因為漢語沒有時態(tài)或者人稱、數(shù)的語法標記。然而從廣義上講,漢語動詞也可以說擁有限定和非限定動詞之分,漢語的動詞有自己一系列的語法變化形式,謂語中心動詞和擔任句子其它成分的動詞會形成鮮明的對立。本文基于廣義上定義來區(qū)分。
普通語言學中,限定動詞與非限定動詞劃分的實質是動作行為的時間信息的表達。也就是說,限定動詞的典型語法特征是可以加時態(tài),用來表示時間信息。相反,非限定動詞的各種語法形式的共性是非時間性。比如,英語中的不定式、動名詞或分詞這些非限定形式都不能說明動作行為的時間性。當動詞做主語時,本身是無法體現(xiàn)時間特征的,只能依靠謂語中心動詞的變化形式來表示不同的時間。例如,To accomplishthe task is difficult.或Accomplishing the task is difficult。
雖然漢語中沒有絕對的表示時間的時態(tài)語法標記,但是漢語中有“了”“著”“過”或重疊形式等類似的表示時間的詞語。和英語一樣,漢語的句子中如果有多個表示動作行為的概念時,只有謂語中心動詞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可以帶“了”或者“過”,二是可以重疊。
(1)我玩了一會游戲。/ 我玩過游戲了。/ 我玩了玩游戲。/我正玩著游戲。
(2)玩游戲很浪費時間。/ *玩了游戲很浪費時間。/ *玩過游戲很浪費時間。/ *玩玩游戲很浪費時間。
上述例子說明主語位置上的動詞和作為謂語中心的動詞之間在句法上有區(qū)別。當動詞作為謂語中心的動詞是,它是限定詞,可以和表示時態(tài)的特征的標記詞連用,例如“了”“過”等。但是當動詞處在主語位置上是,它就只能采用非限定形式,不能再和表示時間的詞語連用,就像例2中所示那樣,后三個句子中動詞帶有時間詞語做主語是不符合語法的。再比如:
(3)a.我看了他們打架。*我看他們打架了。
b.我看過他們打架。*我看他們打過架。
c.我看了看他們打架。*我看他們打了打架。
由上可以看出,當同一個句子出現(xiàn)兩個動詞時,一次只能有一個動詞體現(xiàn)語法特征。上述例子中,只有第一個動詞“看”才能具有各種與時間信息表達有關的語法特征。當“了”“過”和疊詞與第二個動詞連用時,句子所表達的時間意義就改變了。
(4)a.我練了兩年跆拳道。我練跆拳道已經(jīng)兩年了。
b.我練過兩年跆拳道。*我練過/了跆拳道已經(jīng)兩年了。
c.我練了練跆拳道。 *我練練跆拳道已經(jīng)兩年了。
例(4)中包含一個動詞和一個時間詞語,時間詞語在句中也可以擔當謂語。當選用時間詞語作為謂語中心,之前相關的動詞就成為非限定形式。左邊例子是以“練”為謂語中心,因此它是一個限定動詞,可以加上體標記“了”或“過”或者重疊,“兩年”在句中只是一個補語。而右邊例子則是以“兩年”作為謂語中心,它的謂語身份由“己經(jīng)”和“了”加以標識,“練”則成為一個非限定動詞,不再能加這些語法標記。
同樣,主語和賓語位置上的動詞只能是非限定形式,如果是限定形式,句子的語法將不符合漢語特征。介詞短語中的動詞用法也是如此。
(5)依我看,這個要求很合理。
*依我看了/過,這個要求和合理。
*依我看看,這個要求很合理。
綜上所述,限定動詞和非限定動詞劃分的依據(jù)是時間信息的表達,漢語動詞的語法范疇也同其他語言一樣也有相同的分布規(guī)律,那就是也有時、體的標記和重疊。因此可以說,漢語句子里的動詞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有限定和非限定形式之分。
[1] R.L.Trask:A Dictionary of Grammatical Terms in Linguistics,1993,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 石毓智(2000)漢語的有標記和無標記語法結構,《語法研究和探索》(十),第19-3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3] 朱德熙(1985)《語法答問》,北京:商務印書館。
[4] 呂叔湘(1985)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漢語語法論文集》,第481-47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來婉玉(1994-),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天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G633.34
A
1672-5832(2017)07-02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