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瑾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重慶 400700)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王世瑾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重慶 400700)
語文學科,是一個龐大而開放的知識系統(tǒng),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藝術性、社會性等特點,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特殊地位?!拔囊暂d道、文道合一、文以述志”道出了語文教學的“授業(yè)”“傳道”“教書”“育人”的不可偏廢,相互統(tǒng)一。在語文教學中適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的在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受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yǎng)成自私、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教師可以指定一個命題,讓小組成員自行分工合作去完成同一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如果遇到有爭議問題,學生們自己查找相關文獻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運用這種方法,學生既學到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又學會了與人合作,關心、鼓勵他人,為他們今后在生活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不合群以及交友恐懼等問題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
初中生在心理上已經開始具有了自我意識,并且在初中階段這種自我意識得到了強大和發(fā)展。初中生們渴望自己得到關注,他們希望得到肯定,得到教師和家長的鼓勵和表揚,但這樣的心理特征不一定是極其外顯的,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去把握的。
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激勵性詞匯的使用,教師可以采用口頭表揚、書面表揚以及實物獎勵等方法激勵學生。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回答的出色,教師一定不能吝嗇對學生的表揚,而如果學生回答的不夠出色,教師也應該用贊揚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在課下交流中,教師可以在作業(yè)的批改,作文評語的書寫等方面使用鼓勵性詞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在心理上得到滿足,進而引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自己得到社會、別人的承認。學生也不例外,得到老師的稱贊、肯定,就情緒飽滿,奮發(fā)向上。對于一些學困生, 由于長期生活在自卑陰影中, 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影響了自己的發(fā)展前途。在教學中應給學困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教學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主動鼓勵學生,并創(chuàng)造機會,適當降低難度,使他們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原則,我們要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與生俱來的,是潛能的一部分。要想獲得教育的成功,學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格言警句的積累,閱讀摘抄這些名言警句,令人舉一反三,回味無窮。既能啟迪智能,又能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意志、人格的教育。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前3-5分鐘演講學生們或進行道理闡述,或運用正反典型事例論證。這樣,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積累了知識,另一方面,又訓練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教育是一個討論溝通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而課堂討論是語文課上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在現(xiàn)實課堂上,往往出現(xiàn)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除了學生的水平有限外,老師設計問題的水平也是一制約因素。語文課堂討論最忌老師總結時給某個問題來個標準答案,一錘定音,應讓學生充分彰顯個性,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激活思維,這樣才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育的方向。否則,討論也就失去了意義,學生也會在長久的標準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問題設計得好,更易于實施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礙表現(xiàn)為逆反心理、離巢心理、孤僻等,而升學競爭使得中學生承受著他們的心理無法負擔的壓力,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若不能及時發(fā)泄學生情感,極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語文教師可以用“練筆”的方法,讓學生用筆把內心積郁傾訴出來。因為個體性格以及青春期階段的心理特征,學生傾訴對象往往不是父母或師長,而同齡人或許可以傾訴,但傾訴之后可能同陷迷茫。久而久之,種種情感易積于內心而得不到應有的渠道來疏導。教師可以采用書信以及周記的形式,讓學生將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寫下來,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書信周記中的問題,通過交談、回信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
常言道,書籍是人類的朋友,因此借助語文閱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效的途徑。每個人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學生是外向的,這類學生會通過傾訴疏解自己的迷茫。而另一類學生,則是極其內向的,這類學生更愿意自我疏導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如果教師沒有及時引導,沒有解決困惑,這類學生極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面對這類學生,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推薦閱讀書目等方式,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與書中人物相似的經歷,引發(fā)個體的情感共鳴,從而排解自己的煩惱,塑造更為完善的人格。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是幸運的,由于語文學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藝術性,相較于其他的學科來講,具有更多的接近學生內心世界的機會。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更有助于實現(xiàn)教育“立人”的目標。
G632
A
1672-5832(2017)10-0130-01
王世瑾(1993-),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在讀研究生,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研究方向:學科教育(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