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發(fā)展及改革路徑研究
張利
傳統(tǒng)公共體育設施供給與人們對公共體育設施品質和功能需求的提升是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的主要矛盾。解決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主要矛盾的關鍵在于進行“供給側改革”,加快和引領產業(yè)轉型升級,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政府引導等思路完善有效供給。在分析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歷程、現實狀況及存在問題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從4個方面實現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路徑: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增加公共體育設施土地供給,發(fā)展立體化公共體育設施,提高土地使用集約程度;從科技創(chuàng)新角度,提升公共體育設施的質量,推行智能化公共體育設施;積極推廣PPP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創(chuàng)新公共體育設施供給模式。
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供給側改革;路徑
公共體育設施是指由國家各級政府或社會力量投資興建,為滿足全民健身和社會體育活動需求而建設的各類體育場館、場地、設施的總稱。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60多年來,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飛速發(fā)展,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公共體育設施科技含量低、安全性能差等現實狀況與大眾對公共體育設施功能和品質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因此,我國應通過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側改革方式,增加有效供給,加快和引領我國公共體育設施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多功能的公共體育設施供給,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身需要,以化解傳統(tǒng)公共體育設施品質和功能無法滿足全民健身需求的矛盾。
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與發(fā)展經歷了建國初期、計劃經濟初期、計劃經濟后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期4個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公共體育設施非常簡陋,全國只有80個公共體育設施[1,17,25]。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盡管政府十分重視公共體育事業(yè)[5],但由于連年戰(zhàn)亂所造成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公共體育設施主要以造型簡單、經濟實用的鋼結構大跨度敞露屋蓋結構場館為主,且周邊缺乏配套設施。5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體育在國家經濟得到充分恢復和發(fā)展的同時也得到國家財政的進一步支持。195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的成立,對于公共體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公共體育設施質量在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經驗技術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體育設施結構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圓形雙層懸索屋蓋,不僅經濟實用,而且美觀大方[4]。
1966—1976年,盡管多而快的建設了一批公共體育設施,但由于質量遠遠達不到標準且維護技術不到位,造成大量公共體育設施閑置,阻礙了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全國出現了大量小型體育場館,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也日臻完善,且功能多元化可實現單館連接,很多場館都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和高水平的建筑藝術,承接了大量國際、國內賽事。1995年6月,國務院正式發(fā)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建立中國特色全民健身體系,推動了全民健身的蓬勃發(fā)展,同時,推進了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發(fā)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向小型化、多樣化方向發(fā)展,通過盤活存量資源和改造陳舊房屋,建設成中小型的體育館、球場、公眾活動中心等體育場所,便民利民。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開始向多功能和環(huán)保節(jié)能方向發(fā)展[3]。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設施建設和標準辦公室”成立,使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變得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年,中央8號文件發(fā)布并提出:“各級政府要重視體育設施建設,加強城鄉(xiāng)公共體育設施規(guī)劃?!彪S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大眾的健身鍛煉意識不斷增強。2009年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全國公共體育場地中僅有不到4%的面積配備有體育設施,而全國各類體育場館中僅有2.3%的公共體育場館[2]。截至2013年底,我國體育場地覆蓋面積達到19.92億m2,總量也達到了169.46萬個[7],但仍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2015年11月發(fā)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結果顯示:人群中有近60%的人選擇在半徑1 000 m以內的場所進行鍛煉,近24%的人選擇在半徑1 000~2 000 m以內的場所進行鍛煉,這與2007年的調查結果一致,大多數人選擇就近進行體育鍛煉。在20歲及以上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大多數人選擇在公共體育場館進行體育鍛煉,其他依次為健身路徑、廣場、場院的空地、自家庭院、單位或社區(qū)的體育場所等。調查發(fā)現,65.2%的人希望建設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健身活動中心,大多數人希望將健身場所建在社區(qū)附近。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fā)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提到,力爭到2020年,體育消費總規(guī)模到達1.5萬億元,完善各種政策制度,努力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使公眾消費得起各種體育健身設施,在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行政村(社區(qū))三級群眾身邊建設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qū)建設15 min健身圈,新建社區(qū)體育設施和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公共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10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 m2,公共體育服務基本覆蓋全民。由此可見,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需求正向著不完全營利的公益性、功能多樣性、便利性方向發(fā)展。
2.1 現有公共體育設施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大眾日益提高的健身需求
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印發(fā),并第一次將全民健身提至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指出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民族綜合實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5]。為保證公共體育設施能滿足大眾需求,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目標為到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 m2,到2025年達到2 m2。然而,當前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較小,體育設施供給嚴重不足,據統(tǒng)計,截至2013年底,我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200多個的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國人均體育場面積僅為1.57 m2左右,遠低于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平均水平[13]。
在體育場館和健身設施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方面,由于國際、國內重大賽事的需要,國家財政經費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了許多大型體育館,但這些大型體育館大多設置在沿海發(fā)達城市,有一定的地域性,且由于制造耗能高、功能單一、維護成本高等缺點造成設施利用率不高,社會開放度不夠,有些甚至成為了政府的負擔。學校的體育場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會開放性,但由于存在安全隱患等許多問題,校方開放積極性不高,很難向公眾完全開放。而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由于其方便安裝、造價低等優(yōu)勢得到迅速普及,但大多為露天安裝,日常維護管理上存在著漏洞,致使很多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損壞嚴重,無法為廣大居民體育健身提供保障,還對社區(qū)環(huán)境造成一定影響。此外,由于公共體育設施利用率低[20],一些公共體育設施被挪用、破壞或者被車輛占用現象嚴重,我國的中小體育場地近5年來減少得很快,嚴重影響了附近居民的體育鍛煉,不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與推廣。因此,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健身意愿不斷增強,公共體育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就日益凸顯。
針對以上問題,《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印發(fā)從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培養(yǎng)等方面對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提出了保障措施,加強了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應的政策。然而,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發(fā)展僅依靠政府短期投入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應制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guī)保障體系調動社會資金、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隊伍中來。此外,盡管目前我國已制定了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但在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上還存在很多阻力,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資金在某些地區(qū)存在被克扣和挪用的現象[6],公共體育設施在舊城改造中被占用后難以按規(guī)定落實“優(yōu)先擇地新建償還”——預留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所以,應在充分認識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對提高全民體質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礎上,通過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落實,加大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15]。
2.2 公共體育設施科技含量低、質量不高且缺乏安全監(jiān)管和維護
隨著整體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健身的硬件設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科技含量低、質量不高等因素仍制約著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市場上存在著的科技含量低、安全性能差的體育用品無法滿足人們對公共體育設施的品質要求和功能需求的不斷提高,出現產能過剩,形成無效供給現象。同時,國外的一些體育品牌盡管價格昂貴但品質較高,相比國內品質具有較好的競爭力,消費者寧愿高價購買國際品牌,也不愿意低價購買國內品牌的產品,導致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中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也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提供公共體育設施的政府部門眾多且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甚至有些地區(qū)的公共體育設施采購缺乏透明的招標機制,導致大量公共體育設施質量難以保證。而群眾性健身場館所占比例偏低,且這些公共體育設施主體產權不明確,出現缺乏監(jiān)管和維護,沒有有效的使用說明和注意事項等問題。設施陳舊,沒有對陳舊的體育設施器材進行替換更新,制造耗能高,日常維護成本高等缺點,造成設施利用率不高且安全隱患較大。此外,大量的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在安全性上無法達標[16,22],公共體育設施材質無法達到安全要求且檢修不及時現象較為普遍,公共體育設施器材的生銹、脫漆等腐蝕現象嚴重。無人管、無錢管、無權管是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所要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2.3 公共體育設施功能、類型單一無法滿足全民健身需求的多樣化
公共體育設施是我國體育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載體,其類型和功能應根據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結構、不同年齡需求層次配置和供給。目前,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仍存在類型單一、供給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一方面,小型體育場館短缺,現有的大中型體育場館大都是為舉辦專門的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而建造,這些場館建造時嚴格按照國際競賽標準且只適合專業(yè)競賽與觀看,功能單一且維護成本高,開放能力有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一些社區(qū)模式化的重復配置種類單一、功能簡單的太空漫步機、扭腰器、上肢牽引器、劃船器、攀爬器等適合老年人健身的健身器械[11],忽略了不同人群結構、不同年齡的健身需求,造成大量公共體育設施閑置,利用率低下,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22]。
2.4 資金投入不足、政策保障和監(jiān)督評價體系不完善
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我國公共體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yè)政府經費投入僅為GDP的0.05%~0.1%[23]。各級人民政府是公共化育設施建設的責任主體,然而,僅靠各級人民政府的投入進行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全民健身日益提高的需求。同時,各級人民政府在規(guī)劃制定、政策扶持、監(jiān)督評價等方面的體系建設尚不完善,這些均制約了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發(fā)展。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生產以中小型企業(yè)為主,盡管有一些企業(yè)為國外大品牌代工生產,而且國家發(fā)改委對體育設施建設提供了專項建設基金,并可通過政策性銀行提供長達15~20年的貼息貸款,但因生產規(guī)模小,自身品牌效應差等缺陷,降低了企業(yè)的資貸信度,影響了這些企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在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吸引社會力量的基礎上,還應通過建立健全的政策引導扶持和監(jiān)督評價體系,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全方面發(fā)展。
在多年的體育發(fā)展實踐過程中,人民群眾對體育鍛煉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相對不足之間的供需矛盾[12],是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的主要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進行“供給側改革”,加快和引領產業(yè)轉型升級,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政府引導等思路完善有效供給。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淘汰陳舊落后企業(yè),加快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研發(fā)能力的新興企業(yè),進而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fā)展[8,9]。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側改革,是指以公共體育設施供給端入手,對公共體育設施產業(yè)結構進行調整,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并通過“互聯網+”與公共體育設施的深度融合,提高公共體育設施的功能和品質,促進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
3.1 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增加公共體育設施土地供給,發(fā)展立體化公共體育設施,提高土地使用集約程度
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高已有公共體育設施的利用率,應積極推進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側改革:
1.發(fā)揮各級人民政府在全民健身和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精神,按照《體育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的要求設立追責機制,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增加公共體育設施土地供給,新建、擴建配套的公共體育設施,并改造升級一些社區(qū)周邊的廢地、陳舊的倉庫、商業(yè)區(qū)設施等閑置資源,將其改造建設為小足球場、籃球館、游泳館、健身俱樂部、跆拳道館等運動健身場所,同時,可以在這些設施地下建停車場,使城市閑置空間充分合理地進行二次利用,既緩解了城市“停車難”問題[24],又能解決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體現便捷、綠色環(huán)保的健身理念。
2.研究和開發(fā)適用于立體空間的垂直型公共體育設施[14]。在結構和機械設計、廢物利用和城市規(guī)劃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的基礎上,立足于城市立體空間,突破傳統(tǒng)的平面二維瓶頸,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三維空間模式,向空間要土地,充分利用大量擁有道路、市場、人力、環(huán)境等資源優(yōu)勢的摩天大樓、居住樓、寫字樓、廠房等為數可觀的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的閑置垂直空間,既可以使人們在閑暇時間強身健體,又可以緩減工作學習的緊張與煩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促進全民健身的發(fā)展。
3.開放企、事業(yè)單位的體育設施,從存量資源上擴容公共體育設施供給[9]。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我國企、事業(yè)單位還存在大量半公共開放型的“單位體育設施”,這些體育設施僅對本單位人員開放或在有限時間段內有償對大眾開放,無法充分發(fā)揮其資源效益,特別是大、中、小學校的體育設施在特定時間,如寒暑假期間閑置現象嚴重。應針對這些體育設施探索建立完善的“企、事業(yè)體育設施開放制度”,整合利用這部分資源免費向社會開放,將“單位體育設施”改造為具有“公共性”的體育設施,從存量資源上擴容公共體育設施供給。
3.2 從科技創(chuàng)新角度,提升公共體育設施的質量,推行智能化公共體育設施
在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應用以及智能終端設備全面普及的現代信息化社會,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也需要向智慧體育方向發(fā)展。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為信息化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科學、信息、數字化的“互聯網+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已成為我國全民體育產業(yè)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各?。ㄊ校┙洕l(fā)展水平不一致導致互聯網發(fā)展不平衡,導致城鄉(xiāng)數字鴻溝、農村信息孤島的存在。應加快我國城鄉(xiāng)、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將全民健身體系及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與互聯網對接,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大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分析,針對不同性別、年齡、職業(yè)、體質狀況等進行綜合考慮,科學指導健身。同時,推動互聯網與公共體育設施產業(yè)深度融合,圍繞公共體育設施品質、功能、設計、創(chuàng)新等方面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體系,促進信息化與全民健身的有效對接,提升體育產業(yè)信息化水平,為體育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新動力。
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側改革是傳統(tǒng)公共體育設施品質和功能供給與全民健身需求的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體育產業(yè)供給側改革關鍵在于降成本、補短板、去落后產能,提升供給的精準度和供給規(guī)模。通過體育產品與教育、醫(yī)療、休閑、養(yǎng)老、互聯網等深度融合對接和科研項目支持等政策,鼓勵企業(yè)從事科研創(chuàng)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并以此提升體育產業(yè)的整體水平。
“互聯網+”是指采用信息通信技術、大數據、云技術等現代科技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利用計算機、網絡、手機、ipad等各種硬件設備和軟件及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等信息技術對各種數據進行獲取、傳輸、分析和存儲,實現“互聯網+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生態(tài)[19]。傳統(tǒng)公共體育設施大多科技含量低、種類單一、材料粗糙且無法實現人機交互,不能實時監(jiān)控身體狀況和運動器官的鍛煉效果,不能實時監(jiān)控體育健身過程中出現的風險,無法滿足大眾對現代公共體育設施的需求?!盎ヂ摼W+公共體育設施”(電動跑臺、劃船器、臺階訓練器、運轉機等)運用信息技術和智能材料,實現智能化自檢測、自診斷等功能,實時監(jiān)控健身過程中的體能狀況和鍛煉效果,通過對后臺數據庫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動態(tài)指導健身計劃?!盎ヂ摼W+公共體育設施”還可以根據對數據信息的分析,針對不同人群出現的問題,利用現代科技對體育設施進行完善或改造升級,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我國的公共體育設施目前還處于初級建設階段,盡管一些大型體育場館和高校體育館中運用了可移動場地座椅和吸音產品、納米材料等新材料新技術,但“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還很少應用在公共體育設施上。為推動公共體育設施的智能化,一方面,應研發(fā)公共體育設施智能化信息平臺。在全球范圍內收集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最新科技信息、技術信息及產品信息,為公共體育設施使用者提供蘊含現代科技的公共體育設施的使用方法,提高設施的利用效率;為公共體育設施的生產者和研發(fā)者提供信息,以合理進行公共體育設施科技研發(fā)。另一方面,應加大公共體育設施科技資金投入,政府可通過購買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的方式加大資金投入扶持和鼓勵公共體育設施生產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組建公共體育設施科技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盟聯合研發(fā),以提高創(chuàng)新研發(fā)能力。
公共體育設施品質低、科技含量不高、種類單一落后等阻礙了全民健身的發(fā)展,因此,在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緩慢,部分體育品制造企業(yè)面臨虧損甚至破產的壓力下,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結構等現代科技引入公共體育設施,實現公共體育設施從質量到功能的飛躍發(fā)展,可促進現代互聯網與公共體育設施深度融合發(fā)展,有效推進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根據不同公共體育設施的功能需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可以有效提高設施的使用效率,化解傳統(tǒng)公共體育設施供給與全民健身需求的矛盾,構建中國體育品產業(yè)鏈發(fā)展新模式。
3.3 積極推廣PPP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體育設施供給
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健康中國新理念,把全民健身提升為國家戰(zhàn)略,財政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也將聯合設立全民健身引導資金,將全民健身推廣經費納入各級財政年度預算?!度窠∩碛媱潱?016—2020年)》指出,為促進全民健身的發(fā)展,在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上應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在落實加大各級人民政府資金政策投入、劃拔一定比例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投入的基礎上,還應積極推廣PPP模式,通過優(yōu)化投融資引導,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既能實現投資營利,也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公共體育設施的需求[18]。
首先,各級人民政府作為公共化育設施建設的責任主體,應充分發(fā)揮各級政府在政策法規(guī)制定和監(jiān)督評估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一方面,縣級以上各級政府應加大對中小型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和科技含量高、高品質基層健身產品等的購買比重;另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公共體育設施的資金投入,多渠道、多層次宣傳加強全民健身戰(zhàn)略,樹立“生命在于運動,健康才是幸?!钡睦砟?,引導公眾對全民健身事業(yè)進行稅前扣除捐贈。
其次,應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的財力和人力資源優(yōu)勢,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的七項政策措施中的第一條便是大力吸引社會投資,加快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廣大群眾日益多元化、高層次的健身需求也必須通過多元化的社會資本投入來滿足,社會資本在公共體育設施產業(yè)供給側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小型企業(yè)作為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生產的主體,一方面,政府應為中小企業(yè)提供信用擔保及政策性金融支持,幫助這些中小型體育企業(yè)不斷拓寬融資渠道[10];另一方面,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政府可以以合同或協議形式將政府資金注入體育產品企業(yè),以政府和企業(yè)合作的形式,促進體育產品企業(yè)有重點、針對性的生產高品質且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健身需求的產品,實現成本最小化和資本投入效率的最大化,實現公共體育產品供給的高效性和可持續(xù)性,并可以減輕政府投資壓力。在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吸引社會力量的基礎上,還應突破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中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提高對科技含量高、創(chuàng)新性強、大眾認可度高的公共體育設施的購買積極性,通過多種形式的政策引導促進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側改革。
3.4 創(chuàng)新公共體育設施供給模式
在積極推廣PPP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不斷探索公共體育設施供給的創(chuàng)新模式。1)通過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優(yōu)惠政策,鼓勵引導個人和企業(yè)以各種形式進行捐贈;2)發(fā)展收費準入式公共體育設施,在價格機制成為可能的公共體育設施新領域,采用俱樂部模式提供公共體育設施,充分發(fā)展收費準入式模式[21];3)引入專業(yè)體育運營公司,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市場化、企業(yè)化運營管理,針對功能單一、利用率低的公共體育設施,特別是一些大中型體育場館,政府部門應出臺政策以自身資源和使用權資產評估折價入股,由具有專業(yè)體育資源優(yōu)勢又有專業(yè)運營能力的主體成立相應的體育場館運營公司,集約化、企業(yè)化運營體育場館,這樣可以有效分離體育場館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降低運營成本且提高運營主體的開發(fā)能動性,為廣大人民群眾開發(fā)功能多樣、豐富多彩的公共體育設施,推動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管理企業(yè)化;4)重點在社區(qū)、學校、醫(yī)院等人群聚集地區(qū)建設一批多功能中小型公共體育場館,實現縣行政村健身設施全覆蓋,并對目前的一些健身器材進行創(chuàng)新升級,維修或者更新破舊、落后的設施器材,提高公共體育資源供給的有效性和科學性;5)鼓勵和引導單位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增加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在不影響本單位使用的前提下向民眾定時開放[10,21]。同時,通過公建民營、委托管理、購買服務等方式集約化低成本多功能運營,加大投入,提高公共體育設施質量,在傳統(tǒng)體育設施的基礎上融入“互聯網+”技術,使健身人群可以通過網絡便利地制定適合自身的健身計劃,選擇健身設施,根據不同需要增強設施功能和質量,并配置智能化體測設備,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1]付革.公共體育設施及其建設布局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5):34-37.
[2]范宏偉,靳厚忠,秦椿林,等.中國都市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fā)展的實證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9): 12-16.
[3]谷世權.中國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341-348.
[4]郭敏,劉聰,劉買如,等.我國體育場地建設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2):12-16.
[5]郭葉.淺談新中國體育娛樂因素的淡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8):8-9.
[6]郝海婷.我國公共體育設施規(guī)劃問題[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3,27(3):51-55.
[7]賀廣銅,張莉.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N].中國體育報,2014-12-26(3).
[8]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J].清華大學學報,2016,31(2):2-7.
[9]李博.“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啟示——基于新供給經濟學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2): 52-58.
[10]李格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4):46-50.
[11]李紅衛(wèi),付宏山,王善威.城市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現狀及對策[J].內江科技,2012,(5):18,12.
[12]劉亮,王惠.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公共體育資源供需矛盾的消解與改革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 51-55.
[13]馬忠利,陳浩,王立華.中、俄2015年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guī)劃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31(3):295-299.
[14]羅普磷.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與設施概念的界定[C]//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5.
[15]汪全勝,黃蘭松.論公共體育設施的供給及制度保障[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9):5-11.
[16]王繼超.杭州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濱江區(qū)為例[J].商,2015,40:49.
[17]楊坤.我國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發(fā)展的演進歷程[J].福建體育科技,2012,31(4):1-3.
[18]姚清晨,張穎.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應用PPP模式探討[J].學理論,2015,(26):75-77.
[19]張金橋,范冠璽.現代科技在公共體育設施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4,12(6):8-11.
[20]章苗英.關于我國公共體育設施若干問題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1,23(4):14-16.
[21]張巖.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供需矛盾與解決路徑[J].冰雪運動,2015,37(1):53-56.
[22]張巖,唐寶勝.公共體育設施的特性與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供給[J].冰雪運動,2015,37(2):46-49.
[23]鄭麗,張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協同治理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3):19-23.
[24]鄒志紅.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應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發(fā)展研究,2016,(5):67-72.
[25]鄭美艷,王正倫.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國民經濟評價研究(Ⅰ)——概念性框架與評價方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5,6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Path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hina
ZHANG Li
Traditional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supp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func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s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hina.The key to solv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development is to conduct the"supply-side reform",accelerate and lea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government guidance and other ideas to improve effective supply.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realizing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four aspects is the basic route of advancing the reform of supply-side reform:1)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resources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develope the three-dimensional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increase the land use intensity;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rove the quality and intelligent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3)promote the PPP model,introduce th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4)innovate the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supply model.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development;supply-side reform;path
1002-9826(2017)02-0088-05
10.16470/j.csst.201702011
G80-05
:A
2016-08-24;
:2017-01-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1571225)。
張利,男,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與體育經濟學,E-mail:whsych66@163.com。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理學院,北京 100083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