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提到愛情,年輕人會想到《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在書中有一經(jīng)典名句:凡是讓人幸福的東西,往往又會成為他不幸的根源。愛情,就是這樣的東西。維特失戀,感覺“從此以后,日月星辰盡可以各司其職,我則既不知有白晝也不知有黑夜,我周圍的世界全然消失了。”愛情沒了,世界就淪陷了。這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感覺。在他們眼里,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真的是這樣嗎?維特失去了愛情,然后走向死亡。那么我們看看那些不顧一切得到愛情的,都是些什么下場?為了愛情,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放棄了彼得堡的上流社會,放棄了心愛的兒子阿廖莎,投奔了心愛的情人渥倫斯基,最后,出于對愛情的失望,走出了渥倫斯基莊園,到他們第一次相見的火車站,臥軌自殺。同樣,魯迅筆下的《傷逝》情形也差不多,子君和涓生沖破家庭的重重阻力,結(jié)合到一起,成為一對叛逆封建家庭的自由夫妻,最后,子君卻在郁郁寡歡中黯然離世。如果易卜生能給玩偶之家寫一部續(xù)集,關(guān)于娜拉出走之后的故事,我想,女主人公娜拉的命運也不會比安娜卡列尼娜和子君更為幸運。
為什么拋棄一切去爭取愛情的女性,最后都以悲劇收場?很簡單,因為生活是樹,愛情是花。沒有花的樹不過是單調(diào)的,沉悶而已,而離開樹的花,凋零是遲早的。
民國時期,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也不乏其人。徐志摩和陸小曼就是一個例子,沖破各種阻力走到一起之后,面對現(xiàn)實的柴米油鹽,彼此之間是無休止的爭吵,如果不是詩人的意外早夭,他倆的婚姻走向解體也是遲早的事情。還有一位女子,也有過不少緋聞,但最后是愛情、名譽、事業(yè)家庭樣樣不耽誤,這個人是林徽因。有一種女人,站著如一座峰,巍峨獨立,躺下,如萬頃波,風流浪漫。林微因便是如此。陸小曼站不起來,張幼儀躺不下去。以其最終的結(jié)局來看,依附于愛情的人生到底是比較渺茫的。張幼儀雖然情感上雖然寡淡些,沒有那么多花開柳綠,到底是體體面面地把握著自己的人生。
記得在一次讀書會上,有一位女性問:如果你是男人,喜歡林黛玉還是薛寶釵?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男性的答案應該是:我想娶薛寶釵當寶二奶奶,上,替我伺候祖母開心,下,替我管理丫鬟老媽子,當家理費,對外還能妥善處理上至皇親,下至仆人的各種紅白禮事;至于林黛玉,我希望她是我的情人,秋天一起賞月,冬天一塊吟詩……
在榮國府的人際關(guān)系和家族文化中,即便林黛玉不是香消玉殞,而是如心所愿嫁給了賈寶玉,那么一年半載之后,賈府一定會給寶玉娶一個像薛寶釵那樣圓滑、王熙鳳那樣精明的姨太太來當怡紅院的家。黛玉相應淪為有位無權(quán)的傀儡太太。
畢竟,生活之樹長青,愛情之花才有所依附。所以,要讓愛情活得長久一些,先謀生,再謀愛;實力永遠比口紅重要。把愛情當成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東西,這種認知本身就像一個個坑,年輕時踩踩沒所謂,但要是一輩子都陷在坑里,那我就不知道說什么好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