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敏
(廣西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丘中有麻》詩旨考正
顏 敏
(廣西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丘中有麻》的主旨, 有思賢說、 淫詩說、 招隱說等, 學(xué)界對其中的 “留” “嗟” “國”等字的理解也存在爭議。 結(jié)合字義、 產(chǎn)生背景、 文本的上下邏輯關(guān)系, 梳理分析歷代學(xué)者對《丘中有麻》的理解及存在合理性, 得出結(jié)論: 《丘中有麻》是平民男子向女子表達愛慕之情的情歌, “留”為美好之意, “嗟”乃嗟嘆之意, “國”乃疑惑之意, 在此作使動用法。
《丘中有麻》; 情詩; 詩旨
《詩經(jīng)·王風(fēng)·丘中有麻》共三章, 每章四句:
丘中有麻, 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 將其來施施。
丘中有麥, 彼留子國。 彼留子國, 將其來食。
丘中有李, 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 貽我佩玖。[1]333
《詩序》:“思賢也。 莊王不明, 賢人放逐, 國人思之, 而作是詩也?!盵1]333后從此說者眾, 只是在詩之興象、 所思之人的經(jīng)歷上有所出入。
孔穎達在疏文中總結(jié)了毛亨注和鄭玄箋, 認為毛氏以“留”為大夫氏, 以子國為子嗟之父,二人乃被放逐之賢人, 歸來可使人民有食; 而鄭玄認為留氏雖被放逐,但能于農(nóng)業(yè)上造福人民, 故人民厚待之。 孔穎達認為此詩是思子嗟之作, 提及子國是為 “引父以顯子”[1]334。 毛、 鄭、 孔三人對此詩的具體理解雖然不同, 但是都以“麻”“麥”“李”之豐收作為留氏的功績, 以“子嗟”“子國”為莊王時賢人, 以“留”為姓氏。
或有以“麻” “麥” “李” “佩玖”四物為比興之物者。 程頤、 程顥以“麻”“麥”為有用之物, 在此比喻賢者; “李”“佩玖”是徒玩好之物, 比喻不賢者, “彼謂不賢者乃留于朝, 子之賢反窮處而咨嗟, 故思望其施施而來”[3]69。 又如范處義認為:“丘中以喻國家, 麻也, 麥也, 李也, 皆可食之物, 喻國家之祿也?!盵4]101劉克認為:“麻、 麥、 李之生于丘中宜也, 丘垤之中非王朝之士所宜至也?!盵5]49
至宋朝王質(zhì)起, 有不以“子嗟”“子國”為人名(字)者。 王質(zhì)認為“古施字作頓, 伺候之辭, 時遮切, 葉嗟, ‘國’字與‘或’字互用疑惑之辭”[6]69, 是以“國”為疑惑之意。 又如李安溪認為“嗟”當是表嘆息, 是“國者言其所治邑也”[7]645。 姚際恒認為“嗟” “國”在此都作助詞。[8]75
近代支持思賢說的有陳子展先生。 陳先生認為劉子嗟與劉子國、 劉氏之子, 祖孫父子三代耕種于田野, 使田不荒蕪且作物豐茂, 其人其事可思可敬[9]228, 故時人作詩贊之。
以上均以此詩為思賢才入世之作, 而方玉潤以為此詩是招賢以共隱之作, 周衰世亂, 作詩者以丘中有麻可衣、 麥可食、 李可饋贈, 故召集賢人, 退處丘園以自樂, 此說別為新解。[10]89
關(guān)于《丘中有麻》詩旨的第二種說法是情詩說。 該說起自朱熹, 見于《詩集傳》?!皨D人望其所與私者而不來。 故疑丘中有麻之處、 復(fù)有與之私而留之者?!盵11]468聞一多先生認為“施”“食”均是民間隱語, 喻指交合。[12]190侯素利以為是數(shù)女合唱與各自情人見面的場景。[13]
除此之外, 在流傳過程中, 多有以史證詩者, 如錢澄之認為是王子朝之亂, 劉蚠奔楊, 而王城望劉子之來也[14]468; 何楷認為“桓公處于留, 與鄶君夫人叔妘通焉, 詩人托為叔妘之辭, 以丑之”[15]611。 近代, 高亨先生認為這是一個沒落貴族因生活貧困, 向有親友關(guān)系的貴族劉氏求助, 得到一點小惠, 因作此詩述其事。[16]105
從上述觀點可知, 在《丘中有麻》的流傳過程中“思賢說”占據(jù)了主流。 《詩序》作者雖不可考, 但其儒家子弟的身份, 乃是公認, 以《丘中有麻》為“思賢”之作, 切合了儒家以致君澤民為己任, 解《經(jīng)》多務(wù)實的特點。 漢儒最重師法, 是以《詩序》為師也。 況且漢統(tǒng)治者尊儒是為了維護帝國統(tǒng)一, 故儒生解《詩》也帶有擁護政權(quán)的功利性。 鄭康成起于儒風(fēng)寂寥之桓靈時, 鄭箋多就《序》而有入世之風(fēng)。 孔穎達“疏不破鄭”, 串聯(lián)毛、 鄭, 更加鞏固了“思賢說”的地位。
宋承唐辨?zhèn)沃畬W(xué), 自歐陽修起, 疑《詩》改《詩》之風(fēng)已經(jīng)初露端倪。 理學(xué)家好闡述義理, 釋《詩》亦是如此。 朱熹雖認為“如《詩》要逐字將理去讀, 便都礙了”[17]2754, 但也聲稱《詩》“無一理之不具也”[11]351, 可見朱子還是以理論《詩》的。 他批評唐初諸儒研讀古文常因訛踵陋, 贊賞用己意而有所發(fā)明之士, 闡詩也多不同于前人, 并始創(chuàng)“情詩說”。 朱子在《詩集傳》中以《鄭》《衛(wèi)》為淫詩, 實未明說《丘中有麻》為淫詩。 王柏自稱承繼朱熹的觀點, 卻將此詩于《詩經(jīng)》中刪去, 恐非朱子本意。 然而, 朱子以“子嗟”“子國”為二人, 后人不免推斷此詩記錄的是一婦私二人之事, 則以此詩為淫詩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一名設(shè)計企業(yè)的原技術(shù)人員,我的初始工作是一名造價工程師,作為設(shè)計鏈條最末端的專業(yè),我所需要的職責(zé)就是接收上游專業(yè)提資,了解項目經(jīng)理需求,按照規(guī)定時間上交概算表,溝通并不是這項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然而在轉(zhuǎn)崗至投標部之后,上有部門領(lǐng)導(dǎo)交辦的任務(wù),下有項目經(jīng)理主導(dǎo)項目的執(zhí)行,同時大量工作與同事存在著交叉互助,我面對著多維度的溝通需求,手足無措,在無法及時準確傳遞信息的情況下,項目經(jīng)理與部門領(lǐng)導(dǎo)之間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或大或小的誤解。
清代考據(jù)學(xué)派恪守毛、 鄭, 長于考據(jù)。 如陳奐以“魯莊公十一年, 周莊王之末年, 春秋不書崩。 《榖梁傳》以為志失天下, 是年齊桓公始霸。 蓋君子于東遷之后, 平桓之世尚冀復(fù)興, 西周盛業(yè)至莊王而降, 無復(fù)瞻顧矣。 賢人皆放逐, 一姓不再興”[18]96, 是陳奐廣采旁征以證毛意。
上迄孔門《詩》學(xué), 下至滿清, 社會思潮變遷對學(xué)術(shù)的影響不言而喻, 故一代必有一代之經(jīng)解。 竊以為對前人附會之解, 不應(yīng)過分苛責(zé), 因以時代眼光去對待。
對此詩的論爭, 主要在詩的本事何在, “留” “國” “嗟”三字何意上。
《詩經(jīng)》本事于典籍無明顯記載, 學(xué)者們多以《序》言為本事。 但今觀之, 甚多疑點。 周至春秋, 不明之主眾, 無法肯定此處確指莊王。 何楷云是鄭桓公淫于鄫夫人季妘之事; 陸奎勛以“子嗟”乃“子多”之訛, 而子多為鄭桓公字[19]287, 皆是比附。 若以《詩》牽合史事, 無詩不可證史, 無事不可釋詩。
自毛氏以“留”作大夫氏, 后世多考“留”地。 鄧名世以為是周大夫邑, 詩中以邑名為氏。[20]242羅泌考證“留”地乃漢時彭城留縣, 即張良遇高祖處, 又引蘇鶚之言, 以為或是騰縣留城, 本是鄭國留邑, 后被陳國兼并, 故名“陳留”[21]311。 前者屬今江蘇徐州, 后者屬今河南開封。 馮復(fù)京認為《丘中有麻》所詠當為河南緱氏縣, 周大夫劉康公、 劉夏、 劉摯、 劉狄皆食采于此, 非彭城之留。[22]445之后的學(xué)者多從馮復(fù)京說。 但若以“留”為“劉”姓, 無以證明此乃彭城之留, 或陳留之留, 別處未嘗無劉姓, 而留地未嘗無他姓, 更不能斷定此地名為“子嗟”“子國”之姓。 孔穎達疏言“毛時書籍猶多, 或有所據(jù), 未詳毛氏何以知之”[1]334, 可見其對“留”為姓氏, “子嗟”“子國”乃人名的言論亦有懷疑。 況且春秋之世, 呼字不連氏, 當是通例, 遍檢《詩經(jīng)》, 未見他處有以氏、 字相連者。
若以“嗟”“國”作助詞亦不妥。 《丘中有麻》句句押韻, 末字入韻, 首章 “麻”“嗟”“施”三字均是歌部字, 壓歌韻; 次章“麥”“國”“食”三字均是職部字, 壓職韻。 若“嗟”“國”為助詞, 且字上“子”字為實詞, 則韻腳應(yīng)在“子”字, 但若以“子”入韻, “子”乃之部字, 則于韻不協(xié), 所以在此處, “嗟”“國”二字非助詞, 應(yīng)當看作實詞為恰當。
“思賢說”是經(jīng)學(xué)時代的產(chǎn)物, 在時代背景下必有可取之處, 但今細究字意, 梳理文句上下邏輯關(guān)系, 還是情詩說較切合詩人本義。 然而, 前人說法仍有可商榷處, 下文試作辨析。
從情詩說者, 多以此詩作者為女性, 實誤矣。 “子”在古時, 雖常被用作男子尊稱, 但《詩經(jīng)》中也有以“子”稱女子者。 如《周南·漢廣》首章“漢有游女, 不可求思”, 次章有“之子于歸, 不可方思”[1]281, 其中的“子”指的便是“漢之游女”; 又如《墉風(fēng)·干旄》“彼姝者子, 何以畀之”[1]319, “姝”字從女, 此“子”也指女性, 此二例都是用“子”指“女子”。
再看“麻”與“麥”二物。 《詩經(jīng)》中“麻”出現(xiàn)七次, 均與女子有關(guān)。*《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麻”字的詩歌篇目分別為《王風(fēng)·丘中有麻》《齊風(fēng)·南山》《陳風(fēng)·東門之枌》《陳風(fēng)·東門之池》《曹風(fēng)·蜉蝣》《豳風(fēng)·七月》《大雅·生民》, 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毛詩正義》統(tǒng)計。如《南山》有“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1]352, 是以娶妻告父母與種麻從畝相比; 《東門之池》有“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 可與晤歌”[1]377, 是以麻興與淑女對唱之事。 可知在古詩中, 多有用“麻”與女子作比興的例子。 “麥”在《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七次, 五次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麥”字的詩歌篇目分別為《鄘風(fēng)·桑中》《鄘風(fēng)·載馳》《王風(fēng)·丘中有麻》《魏風(fēng)·碩鼠》《豳風(fēng)·七月》《大雅·生民》《大雅·閟宮》, 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毛詩正義》統(tǒng)計。, 余下《桑中》有“爰采麥矣, 沬之北矣。 云誰之思?美孟弋矣”[1]315, 是以麥田豐收之景興思美人之念, 與“丘中有麥, 彼留子國”文異思同也。 《木瓜》有“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1]328句, 是男女以“木李”“瓊玖”互贈表情的意思。 此處亦同。 “麻”“麥”“李”可視作與女子相關(guān)的興象, 亦可譯作實物, 象征豐收時節(jié)。 “麻”可制衣, “麥” “李”可食, 此男子勤于耕種而收獲頗豐, 于是思與那女子同衣、 同食也。
《詩經(jīng)》是上古典籍, 其中的詩歌當出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或稍晚。 春秋時金文已逐漸形成了區(qū)域特色, 出現(xiàn)了正體、 俗體, 地方性的異體也已出現(xiàn)。 因此, 在進行文本研究時, 我們應(yīng)考慮到字之流變。
徐鍇說“鎦”字, 其言曰:“說文無劉字, 偏旁有之。 此字又史傳所不見, 疑此即劉字也……是刀字屈曲傳寫誤作田?!盵23]470段玉裁贊同此說, 并作出解釋: 因竹部有“”, 水部有“瀏”, 均從劉聲, “若無劉字, 則劉聲無本矣”[24]714。 胡承珙根據(jù)段玉裁之注言推斷“竊意劉卽鎦之別體, 鎦又省作留”, 故“留”即“劉”也。[25]178《淮南子·原道》“劉覽偏照, 復(fù)守以全”句, 高誘注“劉覽, 回觀也。 劉讀留連之留, 非劉氏之劉字也”[26]21; 《大雅·桑柔》有“捋采其劉”, “劉”亦謂殘葉留存者[14]468, 均是“劉”“留”二字相通也。 又《陳風(fēng)·月出》“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釋文》“劉, 本引作‘懰’, 力久反, 好貌。 《埤蒼》作‘嬼’, 嬼, 妖也”[1]378, 《毛詩傳箋通釋》“懰、 劉, 皆嬼之假借”[27]517。 由此可見, 《丘中有麻》中之“留”意為“容貌姣好”。
“嗟”作動詞, 多作嗟嘆意, 此當從之。 “詩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 發(fā)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 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有位容貌美麗的姑娘自田野邊經(jīng)過, 見丘中之麻豐茂喜人, 故嗟嘆詠歌之。
“施”字, 《顏氏家訓(xùn)》解釋為“江南舊本悉單為施”[28]656, 此江南舊本, 今已不可見, 但考《韓詩》及其他諸本, 均作“施施”。 《說文解字》“施, 旗旖施也”[24]311, 此處引申為女子裙裾輕輕飄動。 《衛(wèi)風(fēng)·氓》“將子無怒”, 《傳》曰“將, 愿也”[1]324, 此詩之“將”亦作期盼、 希望之意。
況且兩字音近, 《說文解字》“或”下注言“于逼切, 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 以為疑惑不定之意”[31]421, “國”下注言“古惑切”[32]202。 檢之《廣韻》, 兩字均屬于入聲二十五德, 曾攝, 職部, 僅聲母不同, “國”屬見母, “或”屬匣母,而見母與匣母實際都是現(xiàn)代普通話聲母中的舌面后音。 上古有采詩制度, 行人振木鐸徇于路而采詩, 口述筆錄, “或”“國”字形字音均相近, 且有“或”為“國”之初文這一淵源, 故竊以為采詩時極有可能出現(xiàn)將“或”寫作“國”的訛誤, 或是其時“國”“或”二字本就可通用。 因此在此詩中, “‘國’‘或’互用疑惑之辭”的解釋是較合理的。 可以試猜想當時的情景: 彼男子聽到那美麗女子的歌聲, 見到她的倩影便心生歡喜, 卻不知為何歡喜, 故疑惑之。 “彼留子國”短短四個字描寫了一情竇初開的青年, 尚不明了愛意的青澀的心理, 那青年的形象也經(jīng)此句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 《丘中有麻》可譯為:
丘中的麻要豐收了, 那美麗的女子唱著歌。 希望她能來啊, 裙裾微揚著。
丘中的麥子要豐收了, 那美麗的女子使我疑惑啊。 希望她能來啊, 與我共食啊。
丘中有李子要豐收了, 希望那美好的女子贈我以瓊玖啊。
作者以“麻”“麥”“李”三物作興象, 引起所詠之美人, 也是以田中豐收之物展現(xiàn)自己的勤勞的品德以吸引心上人。 他再三感嘆彼子之美, 彼子之妖嬈, 是喜愛之情滿溢于心, 雖有惶惑, 但愛慕之心占據(jù)上風(fēng), 故重章迭句地表達情思。 這名直白坦誠的男子更熱烈地祈求著“其來施施”“其來食”, 更盼望女子能貽之佩玖, 與他永結(jié)同好。 這首小詩, 乃詩人心之所發(fā), 感情真摯, 文字簡約, 無甚矯飾, 韻律和諧, 情景相生, 是一首樸實的民間小詩。
[1] [漢]毛亨傳,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清]阮元校刻. 毛詩正義[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 [宋]歐陽修. 詩本義[G]∥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70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86.
[3] [宋]程頤. 程氏經(jīng)說[G]∥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183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86.
[4] [宋]范處義. 詩補傳[G]∥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72冊). 影印文淵閣本.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86.
[5] [宋]劉克. 詩說[G]∥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57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 [宋]王質(zhì). 詩總聞[G]∥叢書集成初編(第1712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35.
[7] [清]顧棟高. 毛詩訂詁[G]∥四庫未收書輯刊(第01輯第04冊).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1.
[8] [清]姚際恒. 詩經(jīng)通論[G]∥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62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 陳子展. 詩經(jīng)直解[M]. 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1983.
[10] [清]方玉潤. 詩經(jīng)原始[G]∥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73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 [宋]朱熹. 詩集傳[G]∥朱杰人, 嚴佐之, 劉永翔, 主編. 朱子全書(第1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2] 聞一多. 詩經(jīng)編[G]∥聞一多全集(第4卷).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13] 侯素利. 《詩經(jīng)·丘中有麻》新說[J] . 安徽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05, 7(1): 56-59.
[14] [清]錢澄之. 田間詩學(xué)[G]∥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84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86.
[15] [清]何楷. 詩經(jīng)世本古義[G]∥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81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86.
[16] 高亨. 詩經(jīng)今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7] [宋]朱熹. 朱子語錄[G]∥ 朱杰人, 嚴佐之, 劉永翔. 朱子全書(第17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8] [清]陳奐. 詩毛氏傳疏[G]∥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70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9] [清]陸奎勛. 陸堂詩學(xué)[G]∥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62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0] [宋]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辯證[G]∥叢書集成初編(第3297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35.
[21] [宋]羅泌. 路史[G]∥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第383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86.
[22] [清]顧鎮(zhèn). 虞東學(xué)詩[G]∥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89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86.
[23] [漢]許慎. 說文解字(5)[G]∥叢書集成初編(第1080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35.
[24] [漢]許慎, [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5] [清]胡承珙. 毛詩后箋[G]∥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67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6] 何寧. 淮南子集解[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27] [清]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G]∥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第68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8] [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G]∥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21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9]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 古文字詁林(第6冊)[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0]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 古文字詁林(第9冊)[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1] [漢]許慎. 說文解字(4)[G]∥叢書集成初編(第1079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35.
[32] [漢]許慎. 說文解字(3)[G]∥叢書集成初編(第1077冊). 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 1935.
OntheThemesofHempontheHillock
YANM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There are a number of viewpoints toward the themes ofHempontheHillock, such as expecting the sages, missing lover, summoning hermit and so on. There are also some disputes about “Liu”, “Jie” and “Guo”. Through analyzing former scholars’ understandings on the poem,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writing this poem and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HempontheHillockis a song through which a male civilian expresses love to a woman. And, “Liu” means beautiful; “Jie” means praise; “Guo” is a verb, means wonder. .
HempontheHillock; love poems; themes
1673-1646(2017)05-0108-04
2017-05-27
顏 敏(1993-), 女, 碩士生, 從事專業(yè): 先秦文學(xué)。
I207.2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