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川
漫說“糊涂”
文/孫 川
“難得糊涂”是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在仕途不得志時題寫的座右銘。按現代的觀點解釋是指:只要不是大是大非問題就不必斤斤計較,在非原則問題上不要過于認真,在處理與解決某些矛盾時,不過于糾纏細枝末節(jié)。俗語說“雄辯是銀,沉默是金”,面對別人情緒激動時,你表現出寬容大度,用沉默和理智的糊涂平息可能出現的爭執(zhí)矛盾,這比黃金更可貴。
本來世界上有很多事的是非標準,受認識水平、歷史進程的限制,誰是誰非很難確定,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今天你以為是,明天就變成非;或者你認為是,他則認為非。由于立場、觀點、看問題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對問題的理解與解釋也不一樣,所以很多問題常常沒有定論。加之有人無理還要攪三分,更不用說仗勢強詞奪理了。故善于養(yǎng)生自重者,對這類問題常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不去評論,這就是“難得糊涂”,也是既養(yǎng)生又免去口舌的良方妙法。假若我們無論大小事,都要過分計較,非要和人爭論出個是非長短,那我們就不知會找來多少憂愁和煩惱。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遇到問題時卻往往容易感情沖動,想糊涂卻難糊涂,在許多情況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突出的表現是容易生氣動怒,自以為處處正確,“眼里不揉沙子”,一點兒小事也一定要爭個輸贏。這種做法會嚴重損害人際關系,最后定會危害自己的健康。
中醫(yī)認為百病皆生于氣,內傷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原因。若該糊涂時能糊涂一點兒,就會使人免生很多氣,讓人活得輕松瀟灑,所以說“難得糊涂”是一種養(yǎng)生保健良藥。俗語說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老年人在處理夫妻、婆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時,明智的糊涂和裝聾作啞,常是化解家庭矛盾的法寶。若處處較真,事事都要去問去管,不但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甚至反倒搞得家庭失和,關系緊張。孰優(yōu)孰劣,不難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