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潔
摘要:語言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文學作者對語言的掌控能力將直接影響到讀者的閱讀體驗?;诖?,本文圍繞意象性、含蓄性、觀念性、生動性四個方面對《葬禮藍調》、《老人與?!?、《我能用什么留住你呢》、《霧都孤兒》等具體的優(yōu)秀英語文學作品進行了賞析,意在通過本文為日后人們對英語文學作品語言魅力的解讀提供理論貢獻。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語言表現(xiàn)手法;《老人與?!?/p>
英語文學發(fā)展至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其敘事結構、情感表達、語言運用等寫作元素在時間沉淀中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為全世界人民貢獻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和精神財富。所以,有必要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進行賞析,以便了解蘊藏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多元化的情感和內涵。
一、英語文學作品的意象性賞析
將作者情感融入到意象中,是詩歌、散文等英語文學作品在架構虛擬情境時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語言表現(xiàn)手法。通過對環(huán)境、事物的描寫,作者可以將內心的思想情感飽滿而隱晦地表達出來,從而激發(fā)閱讀者的主觀想象,引起閱讀者的情感共鳴。例如,在美國詩人奧登的著名詩作《葬禮藍調》中,“Stop all the clocks,cut off the telephone”、“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Let the traffic policeme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Put crepe bows round the white necks of public doves”等句子并沒有寫到與葬禮有關的字眼,卻通過“關掉時鐘”、“切斷電話線”、“讓狗停止喊叫”等行為渲染出安靜冰冷的環(huán)境氛圍,通過“讓交通員戴上黑手套”、“鴿子白頸系上黑紗”描繪出沉重、陰郁的色彩基調,繼而將讀者帶入到詩作所描寫的葬禮情境當中,感受作者傳遞出的悲傷情感[1]。
二、英語文學作品的含蓄性賞析
簡單來說,含蓄性就是把作者寫作情感濃縮到簡短的語言當中,為讀者語言內涵、展開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條件。正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為學生上英語課時所講,要含蓄地表達愛意,只需要說上一句“今晚的月色真美”便夠了。許多英語文學作者喜歡在寫作中加入“句有盡而意無窮”的情感表現(xiàn)方式,以美國“硬漢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的作品《老人與?!窞槔?,作者在敘述老人喚醒小男孩這一情景時這樣寫道:“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the boy woke”,即“老人輕輕地握著男孩的一只腳,直到男孩醒來”。通過簡單的一個動作,讀者可以由此構想出老人慈愛、溫柔而又小心翼翼的動作場景,繼而使得“老人”這一角色形象更加真實、飽滿地呈現(xiàn)在語言文字當中。
三、英語文學作品的觀念性賞析
在許多英語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呈現(xiàn)出鮮明、激烈的情感基調,會將主觀性與客觀性綜合賦予到文字語言當中,繼而給讀者造成很強的視覺和心理沖擊。以博爾赫斯的詩作《我能用什么留住你呢》中“I offer you lean streets,desperate sunsets,the moon of the jagged suburbs”為例,詩人將“瘦小”、“絕望”、“荒涼”等本無法形容“街道”、“日落”、“月亮”等意向的詞語融入到詩句語言當中,將自己作為一個“凄苦之人”所產(chǎn)生的主觀情感強加到客觀事物上,使得“我能用什么留住你”這一主題中所傳遞出的無奈、凄涼之感直擊讀者的感官,在讀者內心世界造成強烈的矛盾沖突,繼而引發(fā)讀者對該詩作的共鳴情緒。
四、英語文學作品的生動性賞析
文學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通過優(yōu)秀的語言描寫,作者可以將文學作品中虛構的場景、事件和人物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給讀者,讓讀者產(chǎn)生“如見其人”的親身體驗之感。例如,在英文著作《霧都孤兒》當中,作者狄更斯通過差異化、細節(jié)化的語言、外貌、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使作品中說黑話的小偷南希、使用敬語的紳士布朗羅、充滿童真的奧利弗等不同角色有血有肉地“活”在了故事當中,為讀者呈現(xiàn)出了作品所述時代的倫敦各階層風貌,大大增強了作品敘事語言的真實性和戲劇張力。
五、總結
總而言之,語言藝術是英語文學不斷發(fā)展、并長期屹立于世界文學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可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具有意象性、含蓄性、觀念性、生動性的特點,將這些語言特點融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利于作者筆下所虛構出的人物、場景更加真實化,使得文字內容更加飽滿自然。同時還有利于通過作品搭建起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的情感橋梁,繼而使讀者沉浸在文字語言構建出的感情氛圍當中,與作者產(chǎn)生跨時間、跨地域的思想共鳴。
參考文獻:
[1]王雪.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7(09):52-53.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