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年強
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彭年強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去調查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現狀,發(fā)現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呈現出中等水平的文化疏離感。另外,還去調查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現狀,發(fā)現當前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水平相對較高。此外,本文著重去分析探討了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內在關系。
文化疏離感 生活滿意度 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以及“對口援疆”工作的不斷深入,維吾爾族學生選擇在漢區(qū)學校就讀的人數快速增長,就讀的層次也日益提高。近幾年來,維吾爾族學生來漢區(qū)大學就讀的人數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其地理位置上、生活環(huán)境上以及文化氛圍的改變,給來漢區(qū)就讀的維吾爾族學生心理上帶來了重大的沖擊。中國作為多民族的國家,漢族文化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對于在漢區(qū)求學的維吾爾族大學生而言,在與漢族文化交融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適應良好,也有學生可能出現適應不良問題,甚至會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對自身的民族或者漢族文化的不認同,進而導致文化的疏離或異化,從而引發(fā)文化疏離感問題。
何為文化疏離感?在心理學上,“疏離感”是指轉讓、疏遠的行為;感情上的疏遠、隔離或陌生;正常功能的異化或轉變。而文化疏離感就是指個體在與母文化不同的他文化接觸、融合和適應的過程中,對他文化產生疏遠、不和諧。美國心理學家阿德勒最早從跨文化適應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適應的五階段模式假說,分別是接觸階段,不統一階段,否定階段,內化階段以及獨立階段。
國內學者王亞鵬認為,文化疏離感是少數民族成員認定自己的不利地位,產生消極、悲觀態(tài)度,最終無法認同自己的民族,使自己與整個民族產生疏離感。除了對文化疏離感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外,國內還圍繞“文化疏離感”展開了大量的實證性研究。楊東和張進輔等對于中學生群體的研究發(fā)現,疏離感和個體幸福取向、社會發(fā)展取向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在中學生這個群體中,高疏離感的個體與低疏離感的個體在個人幸福取向和社會發(fā)展取向上都存在顯著性差異。劉曦和楊東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影響文化疏離感會受到小學前后居住地區(qū)的改變。
生活滿意度是指一個人依照自己選擇的標準對自己大部分時間或持續(xù)一定時期的生活狀況的總體性認知評估,是在積極到消極連續(xù)體上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認識和評價,是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參數。來漢區(qū)就讀的維吾爾族大學生,由于文化習俗上的種種差異,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文化疏離感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呢?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150名浙江師范大學在校的維吾爾族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由于現實原因(師范類高校女生多),本次調查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21人,平均年齡為19.18±0.81,其中大一年級49人,大二年級48人,大三年級33人以及大四年級20人。文科專業(yè)學生有43人,理科專業(yè)學生有94人以及工科專業(yè)學生有13人。
(二)研究工具
1、漢區(qū)少數民族學生文化疏離感量
該量表由劉曦和楊東(2004)編制,采用5點評分,共37個題項,包含文化孤立感、文化分離感、不和諧感以及被控制感等四個因子??倖柧淼耐|性系數是0.92,分半信度為0.74,表明此問卷具有比較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代表疏離感水平越高。
2、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
該量表由張興貴和何立國等人(2004)編制,采用7點評分,共36個題項,包含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校滿意度以及環(huán)境滿意度等六個因子。整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91,結構效度方面,RMSEA為0.037,NFI、NNFI和CFI都大于0.95,這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此外,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
(一)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總體現狀
總體而言,此次調查的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在文化疏離感上的均分為3.48,具有中度的文化疏離感。具體而言,其在文化孤立感維度的均分為2.92,處于輕度的水平;其在文化分離感維度的均分為3.98,這表明他們的文化分離感處于中高水平;其在被控制感維度的均分為3.62,這表明他們的被控制感處于中高水平。
1、性別因素對于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的影響
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發(fā)現,在文化疏離感層面,t=-3.55,p<0.05,這表明性別因素影響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具體而言,女性民族生文化疏離感顯著大于男性民族生;在文化孤立感層面,t=-1.603,p>0.05,性別因素不影響民族大學生文化孤立感;在文化分離感層面,t=-3.80,p<0.05,性別因素影響民族大學生文化分離感。具體而言,女性民族生文化分離感顯著大于男性民族生;在不和諧感層面,t=-4.28,p<0.05性別因素影響民族大學生文化孤立感。具體而言,女性民族生文化不和諧感顯著大于男性民族生;在被控制層面,t=-3.80,p<0.05,性別因素影響民族大學生文化分離感。具體而言,女性民族生被控制感顯著大于男性民族生。
2、年級因素對于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的影響
使用一元方差檢驗分析發(fā)現,在文化疏離感層面,F=6.618,p=0.000<0.05,這表明年級因素影響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水平。事后比較發(fā)現,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也就是說大一剛入學時,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的文化梳理感水平最高,從大二開始他們的文化疏離感顯著下降,到大四時其文化疏離感水平最低。相類似的,在文化孤立感層面,F=2.759,p=0.045<0.05,在文化分離感層面,F=7.584,p<0.05,在不和諧感層面,F=3.907,p=0.01<0.05以及被控制感層面F=9.418,p=0.000<0.05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事后比較發(fā)現,都出現了大一時候最高,隨著年級的遞增,各指標顯著下降的趨勢。
(二)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總體現狀
總體而言,此次調查的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在生活滿意度上的均分為2.63,這表明他們的生活滿意度較低。具體而言,其在友誼滿意度維度上的均分為2.07。這反映了當前他們對于朋友和同學關系的滿意度較低;其在家庭滿意度維度上的均分為1.89,這反映了當前他們對于家庭關系和家庭生活氛圍的滿意度較低;其在學業(yè)滿意度維度上的均分為3.18,這反映了當前他們對于學業(yè)成就的滿意度較低;其在自由滿意度維度上的均分為2.60,這反映當前他們對于個人行為自由的滿意度較低;其在學校滿意度維度上的均分為2.83,這反映了他們對于學校活動和氛圍的滿意度較低;其在環(huán)境滿意度維度上的均分為2.90,這表明當前他們對于自然和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的滿意度較低。
(三)漢區(q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與生活滿意度相關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文化孤立感與友誼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628,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孤立感越高的個體,其友誼滿意度越低;文化孤立感與家庭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614,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孤立感越高的個體,其家庭滿意度越低;文化孤立感與自由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476,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孤立感越高的個體,其自由滿意度越低;文化孤立感與環(huán)境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568,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孤立感越高的個體,其環(huán)境滿意度越低。不和諧感與友誼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691,p<0.05,這也就意味著不和諧感越高的個體,其友誼滿意度越低;不和諧感與家庭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512,p<0.05,這也就意味著不和諧感越高的個體,其家庭滿意度越低;不和諧感與自由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721,p<0.05,這也就意味著不和諧感越高的個體,其自由滿意度越低;不和諧感與環(huán)境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422,p<0.05,這也就意味著不和諧感越高的個體,其環(huán)境滿意度越低。
被控制感與友誼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101,p=0.81>0.05,這意味著被控制感與友誼滿意度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即被控制感高低不會影響友誼滿意度;被控制感與家庭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125,p=0.78>0.05,這也就意味著被控制感與家庭滿意度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即被控制感高低不會影響家庭滿意度;被控制感與自由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812,p<0.05,這也就意味著被控制感越高的個體,其自由滿意度越低;被控制感與環(huán)境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211,p=0.65>0.05, 這意味著被控制感與環(huán)境滿意度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即被控制感高低不會影響環(huán)境滿意度。
文化分離感與友誼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635,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分離感越高的個體,其友誼滿意度越低;文化分離感與家庭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432,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分離感越高的個體,其家庭滿意度越低;文化分離感與自由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515,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分離感越高的個體,其自由滿意度越低;文化分離感與環(huán)境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0.613,p<0.05,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分離感越高的個體,其環(huán)境滿意度越低。
[1]劉曦,楊東.漢區(qū)少數民族學生文化疏離感的理論建構及量表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
[2]葉寶娟,鄭清等.文化疏離感對漢區(qū)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機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5.
[3]周亞玲,李婧等.大學生疏離感研究評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4.
[4]蔡婉君.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調查[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8.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彭年強(1990-),男,漢族,江蘇江陰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