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考釋

      2017-12-02 16:21:00
      東南文化 2017年6期
      關鍵詞:仙都印文茅山

      李 威

      (常州博物館 江蘇常州 213022)

      “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考釋

      李 威

      (常州博物館 江蘇常州 213022)

      近年鈐有“九老仙都君印”的織物在江蘇的明代墓葬中屢次發(fā)現(xiàn)。通過考證,可知此印文來源于茅山道教,名號指向道教教祖太上老君,同時道教認為該印具有諸般神力。以現(xiàn)有“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的發(fā)現(xiàn)情況來看,隨葬此物是流行于明代中期常州地區(qū)的一種地域性葬俗,證明了當時茅山道教對于周邊世俗喪葬習俗的影響力。

      明代 九老仙都君印 道教法印 茅山

      一、“九老仙都君印”鈐印布的出土情況

      2002年,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qū)鼓樓南路明墓中發(fā)現(xiàn)鈐印棉布一方。該墓墓主為明代處士劉鑒,卒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鈐印棉布縫綴于墓主身著的棉布長衫胸口位置,看起來頗似官袍上的補子。布面上鈐有一方兩列六字疊篆陽文?。▓D一︰1)[1],印文釋讀為“九老仙都君印”,發(fā)掘簡報中未釋讀印文,亦未注印文尺寸。

      2004年,江蘇省常州市廣成路明墓亦發(fā)現(xiàn)同樣印文的鈐印布一方。該墓墓主為明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畢宗賢,卒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曾任奉政大夫、登州府正五品同知。鈐印棉布裝在畢氏胸口位置的一個布袋內(nèi),并襯紙保護,當時該印被釋讀為“方老仙都君印”(圖一︰2)[2],其實印文與泰州劉鑒墓中一致,應為“九老仙都君印”。該印寬6.1、高6.5厘米。

      圖一// 江蘇省內(nèi)出土“九老仙都君印”鈐印

      2005年,常州市懷德南路明墓中又發(fā)現(xiàn)一方“九老仙都君印”鈐印布。該墓未有墓志出土,根據(jù)簡報,墓主應為明代中期當?shù)剜l(xiāng)紳。鈐印布也是出土于墓主胸口位置,印文樣式與之前發(fā)現(xiàn)的兩方鈐印布一致(圖一︰3)[3]。印文寬6.2、高6.5厘米。

      另,1997年江蘇武進王洛家族墓中王洛及其妻盛氏墓中也各出土鈐印織物一方,王洛墓中為棉質(zhì),盛氏墓中為絹質(zhì),遺憾的是所鈐印文不清,故而發(fā)掘報告中未刊出印文。王洛卒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盛氏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經(jīng)過筆者與武進區(qū)博物館同仁觀摩,認為這兩方鈐印織物上的印文也應是“九老仙都君印”,且印文樣式也與前文介紹的相似。這兩印印文尺寸均為6.3厘米見方。

      至此,江蘇省內(nèi)見諸于發(fā)掘簡報的“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計三方,而未刊出者又兩方,且印文基本一致。可見鈐有“九老仙都君印”的織物見于江蘇地區(qū)明代墓葬中并非個例。

      二、“九老仙都君印”考

      圖二//《道教法印考實》所列《道藏》中九老仙都君印七方

      鈐印棉布上的印文來源于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熬爬舷啥季 睘橐环揭宰鹕衩柨讨频牡澜谭ㄓ >爬舷啥济査痰姆ㄓ∮诘澜痰浼嘤刑峒?。王育成先生在《道教法印考實》一文中詳細列舉了《道藏》中刊刻的“九老仙都君印”計7方,印文及樣式或多或少有些差異,但皆與江蘇出土的印文樣式不同(圖二)[4];文中唯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元人周文英詩傳》鈐印本上的“九老仙都君印”(圖三)與江蘇出土的印文一致,此方印旁有茅山上清嗣師陳天尹在明洪武年間的題字,名其為“祖印”。元代《茅山志》中記載宋徽宗寵信茅山上清法師劉混康,“賜號葆真觀妙先生,詔刻九老仙都君玉印……”[5],因此,王育成先生認為此印為北宋以來上清派傳用法物無疑。如今茅山地方為茅山旅游所宣傳的“茅山鎮(zhèn)山四寶”中就有一枚“九老仙都君印”玉印。該印寬5.9、高6.1厘米[6]?,F(xiàn)代茅山道士所書的各類靈符上依然鈐有該印,印文也與江蘇明墓出土的印文一致。

      據(jù)元代茅山上清嗣宗師劉大彬所撰《茅山志》載,“九老仙都君印”玉印曾于南宋末年失落,時隔四十余年后才通過一次神異事件尋回[7]。且茅山玉質(zhì)“九老仙都君印”明確見諸道教典籍是在元代,兩宋道書中未有提及。故其是否確為北宋徽宗所賜,令人生疑。其流傳情況,并非本文主旨,在此不做深究。不過由明初以及現(xiàn)代茅山“九老仙都君印”的印文來看,可證實江蘇明墓出土的印文樣式確源于茅山。

      至于茅山玉印的尺寸與墓葬中出土的印文尺寸不符的問題,筆者認為鈐印織物纖維伸縮導致印文尺寸發(fā)生改變是很可能的。而更加合理的解釋是:作為茅山派極為珍視的鎮(zhèn)山重寶,玉印不會頻繁使用,那么以原印為本翻刻若干復制品,再以復制品做日常使用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如今香客在茅山求取的符箓,其上的“九老仙都君印”即為復制品所鈐。因此,尺寸上的細微差異并不影響其印文來源于茅山的判斷(表一)。

      三、“九老仙都君”考

      “九老仙都君”具體為何方神圣,直接關系到我們理解“九老仙都君印”的宗教價值。但如今茅山宣傳此印時語焉不詳,王育成先生文中也僅說“很像一位無所不能的大神”。

      道教為多神宗教,自漢代道教產(chǎn)生以后,千余年間,道教派系林立,各有自家尊尚的道典,同一名諱的神仙在不同時代、不同道派的道典中往往各有發(fā)揮。歷代道籍中“九老仙都君”更似一個尊號,而非特指某一神明,其具體身份大致有以下幾種。

      其一,太清境神官。早期天師道齋醮儀式中凡頌太清號,其中多有九老仙都君,如記載早期天師道出官上章醮儀的《正一出官章儀》中,太清號為“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九老仙都君,九炁丈人,百千萬重道炁,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8]。南朝茅山上清派宗師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中將九老仙都君列于第四左位,與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道陵以及西王母之師原始天王同列,為太清道主太上老君的輔臣,并在九老仙都君及九炁丈人等后注曰:“此并太清三天東宮之真官,章奏關啟學道所得?!保?]

      圖三//《元人周文英詩傳》鈐印本(局部)之九老仙都君印

      表一//九老仙都君印印文對照表

      其二,海上仙王。六朝人假東方朔之名所撰《十洲記》載:“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萬里。海四面繞島,各廣五千里,水皆蒼色,仙人謂之滄海也。島上俱是大山,積石至多,石象八石、石腦石桂、英流丹黃子石膽之輩百余種,皆生于島石。服之神仙長生。島中有紫石宮室,九老仙都所治,仙官數(shù)萬人居焉。”[10]文中稱九老仙都乃是滄浪島上的群仙之首。另,唐代摘錄上清諸經(jīng)中神仙真人名號而編纂的《上清眾經(jīng)諸真圣秘》中言“第三十五扶桑大帝九老仙皇君,內(nèi)名盈劫連、邕玉升,地上音車離苦、去百毒?!保?1]又唐末五代杜光庭撰《墉城集仙錄》,其中王母的小女兒太真夫人有詩:“忽遇扶桑王,九老仙都真。駕驂紫虬輦,靈顏一何鮮。啟我尋長途,邀我自然津。告以鴻飛術,受以玉胎篇?!保?2]據(jù)此,九老仙都君又與扶桑大帝相聯(lián)系。“九”字常被道教作為“陽數(shù)”,而扶桑大帝又常被認為是男仙的領袖,即東王公。

      其三,神霄玉清真王。疑為北宋末神霄派道士所撰《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jīng)》中有玉清真王“越班秉圭,翔云而出,飛干旋巽,端圭再拜,拜已長跪于天尊前,乃說咒曰:吾是九老仙都君,敕汝五方雷部神,五方雷神速到壇,敢有后至先滅形。急急如律令”[13]。九老仙都君在此經(jīng)中又成了神霄玉清真王,而玉清真王又常指代南極長生大帝。

      其四,九老仙都君即是太上老君。此一說摒棄紛繁神系,直接將諸多尊號作為老子化身,統(tǒng)一在老子名下。南宋謝守灝在《混元圣紀》中認為:“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或號九天上皇……或號九老仙都君……或號無為父,或號萬物母?!保?4]宋末元初茅山嫡傳杜道堅在《玄經(jīng)原旨發(fā)揮》中也有一致論述,認為老子“先天而生,生而無形。后天而存,存而無體。惟無形體,故無定名。惟無定名,故隱顯莫測。殆亦混沌氏之謂乎。其在天也,曰虛皇天尊,無極大道君……九老仙都君……”[15]

      無論以上哪種身份,九老仙都君在道教的神系中都屬高位尊神,其中尤以第四種最為符合宋元之際茅山“九老仙都君印”誕生的時代背景。茅山屬道教上清派,該派視元始天尊為最高神,而有意壓低太清太上老君地位。茅山上清道團在道教歷史上聲名顯赫,其創(chuàng)立于南朝,唐代最為鼎盛,成為道教主流。自北宋,茅山上清派逐步式微,龍虎山正一派則日盛。北宋哲宗時,茅山上清派仍能與龍虎山正一派、閣皂山靈寶派并稱“符箓三山”,一同執(zhí)掌江南道教。迨至南宋理宗時,茅山上清派開始受龍虎山正一派節(jié)制。元成宗時,龍虎山天師張與材被敕封為“正一教主”,主領江南符箓三山,茅山最終逐步融入了以龍虎山為首的“正一道”中。龍虎山張?zhí)鞄熞幻}一直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神,茅山“九老仙都君印”見諸道典正是茅山上清派合并于“正一道”的時期。將太上老君的尊號印作為鎮(zhèn)山重寶,正是崇奉元始天尊的“上清派”融入“正一道”中的證據(jù)。同時,明初陳天尹稱“九老仙都君印”為“祖印”,也符合正一道奉太上老君為教祖的現(xiàn)實。

      四、印文功能

      道教法印是道門諸法的重要法器之一,在道教科儀中不可或缺。關于法印的功用,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其中最為核心的功用在于“信”字。南宋《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師曰: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亦執(zhí)政者所持信也?!视糜≈x,近同世俗,亦道運因時損益者也,但名稱近似世之官府者……”[16];《靈寶玉鑒》卷一“法之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猶德禮之有政刑,以道之齊之也。故章表、奏申、關牒、符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印則各有師傳者,欲天地神祇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17],可見道教法印功用與世俗官印相似,不同的是官印代表的是世俗的權威,而法印代表的是神靈和道門的權威。

      茅山“九老仙都君印”,是以尊神名號刻制,這類法印在道教法印中屬大宗。單就這方印來說,其功用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其一,道士得到皇家承認的權威象征。在道教法印中,以天子頒賜的最為世俗所重視。此類法印最早見諸于《史記·孝武本紀》,記述了西漢方士欒大向漢武帝求印一事。欒大通過向漢武帝謀求尊神名號法印,以證明其溝通神明的權利得到了皇家的承認,這與《茅山志》記載的徽宗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印”一事所代表的寓意相似?!对酥芪挠⒃妭鳌飞厦┥疥愄煲j“九老仙都君印”所彰顯的即是這一層含義。因此,“九老仙都君印”是一種象征,象征著茅山法師通神的權利得到了世俗天子的承認。

      其二,茅山上清道統(tǒng)的傳度法器。《茅山志》中“九老仙都君印”多與茅山宗師傳度有關?!皟蓚鞫翛_和先生劉混康,時在宣和,徽宗皇帝命先生總括三洞四輔,為盟傳之師,仍賜白玉印以續(xù)宗壇之系?!保?8]又有“賜與本山元符宮宗師玉印一顆,上面刊著九老仙都君的篆文,更玉靶法劍一口,是與他代代宗師傳度法箓用的。印劍與龍虎山張?zhí)鞄煹挠σ话?。”?9]是知“九老仙都君印”就茅山而言,起到傳度法器的重要作用。

      其三,鈐“九老仙都君印”是道士上章老師的拜章之儀。南宋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九老仙都印說》,述其淵源、功用:“太清正一之道,乃玄元后圣付正一天師,有拜章之儀,用九老仙都印者,以太清同生八老,尊是太上為師,故弟子上聞于師,以九老仙都印自章首……”[20]可見道教弟子給老師上章,需用“九老仙都印”鈐于章首。這種“拜章之儀”是引自神界,即太清境的八位尊神拜太上為師一事。

      其四,通神的法物。作為刻有尊神名號的“印信”,法印必然會延伸出通神的力量。因此,道教法印在各類科儀中,往往被作為溝通天庭、召役鬼神的憑證。故而茅山道士所畫靈符上也多鈐有“九老仙都君印”以示靈驗。在注重記敘神鬼譜系、求神要訣和各種趨吉避兇符書的《三皇內(nèi)文遺秘》中有這樣的記載:“上清九老仙都印,佩之登山,狼虎精怪自伏,江河風雨順濟,可管洞府仙官、吏兵。狼不能害,虎不能傷,水不能溺,臨大危難,必有善生。常人佩之,壽命延年,伏諸邪鬼,百惡不侵。治小兒夜啼、驚風及大人諸般疾患,并燒灰,用乳香湯調(diào)下立效。催生,下死胎,佩之安胎。婦人無子,佩之有孕。解咒詛、冤枉,令人聰明,用之皆應。得之崇敬,慎勿輕慢?!保?1]依上所述,此印用途之廣,功效之強,可謂神乎其神。

      茅山“九老仙都君印”的諸般功用中,第一、二、三項彰顯了其于道門之中的重要價值。而第四項作為通神法物的功效與世俗聯(lián)系最為緊密。因此,明墓中出土“九老仙都君印”的鈐印織物,其具體功效當是以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印信,濟幽度亡,以此安撫親屬。而道籍中稱該印由北宋皇家頒賜,又昭示了其正統(tǒng)性,突出了其靈效。其實,明代茅山道士出于布道和維持生計的需要,一直向世俗大力宣傳“九老仙都君印”的神效。明萬歷年間流行的神魔小說《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記》的第九、十回中就有關于茅山“九老仙都君”玉印的神奇故事,直接反映出該印在明代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五、結語

      明世宗之前,明朝皇室崇信道教,尤其推崇符箓道派“正一道”。符箓道派講究齋醮儀式,畫符念咒,以此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終明之世,歷朝皇帝大多廣設齋醮,崇信方術,任用道士?!胺绞?、道士與權臣、內(nèi)侍互相依賴牽引,左右帝王,干擾政治”[22],更有多位皇帝修丹煉藥以致殞身誤國。明代的符箓道派不僅影響廟堂之上的皇家貴胄,同時也早已世俗化,植根坊間各類民俗活動之中。齋醮祈福,念咒畫符,占卜扶乩,相宅擇穴等等道術流行于民間。道教參與民間葬禮由來已久,唐宋時期道教度亡的齋醮儀式已十分完備,民間兇事延請道士的習俗也十分普遍。明初朱元璋亦十分重視民間這一風俗,有感于儀式繁復靡費,敕禮部與道士宋宗真等一同擬定科儀格式頒行,即《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范》,規(guī)定了度亡醮程序。由江蘇明墓出土的“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的位置來看,除王洛家族墓未注明位置,其余三墓皆置于墓主胸口,鄭重其事,顯得非常儀式化。墓主身份包括文官、武官、處士和鄉(xiāng)紳。墓葬中的其他隨葬品也沒有明顯指向道士身份的證物。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出土鈐印織物的墓葬,并非道士墓葬,或許只因墓主信奉道教,在下葬前聘請了茅山一脈的道士舉行了度亡醮儀式。

      道教茅山一脈,自南朝便植根江南傳承千年,在周邊地區(qū)有著深厚根基。常州府城距茅山宗門直線距離僅六十余公里,茅山歷代嗣宗師中常州府籍的高道即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深受宋徽宗寵信的茅山上清法師劉混康即為常州人。明代同屬符箓派的茅山上清道團已融入到了“正一道”中,藉由皇室的大力推崇,明代茅山在周邊地區(qū)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如果單從常武地區(qū)來看,自20世紀末至今,凡出土有較完整紡織品的明代墓葬,大多隨葬“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這一現(xiàn)象明確顯示了隨葬“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是流行于明代中期常州地區(qū)的一種地域性葬俗,反應了茅山道教在當?shù)氐挠绊懥Γ┲輨㈣b墓的發(fā)現(xiàn),將這一葬俗的流行區(qū)域進一步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發(fā)現(xiàn)鈐印織物的四座明代墓葬全部為澆漿墓,這種墓葬形式由于封閉性好,較之磚室墓更有利于墓中紡織品的保存。在江南地區(qū)澆漿墓應于明代中期后普及,且從各級官員到下層平民,凡頗具家財者大多采用這種葬法。在明代茅山周邊四府,應天府、常州府、鎮(zhèn)江府和揚州府地區(qū),比較重要的澆漿墓包括:南京徐俌夫婦墓、泰州胡玉墓、泰州劉鑒墓、泰州森森莊明墓、泰州劉湘夫婦墓、常州市廣成路墓、常州懷德南路墓、武進王洛家族墓、江陰薛氏家族墓、江陰葉家宕墓等。從墓葬出土鈐印織物的情況來看,常州地區(qū)明代澆漿墓出土鈐印織物的比例明顯最高。可見,茅山道教對該地區(qū)的喪葬文化影響力之大。

      “九老仙都君印”鈐印織物,是頗為難得的明代茅山道教參與葬俗的證據(jù),對于研究明代江南地區(qū)道教文化亦具價值??紤]到明代澆漿墓在江蘇地區(qū)具有龐大的基數(shù),且絕大部分的墓葬材料并未發(fā)表,相信以后還會有此類鈐印織物的發(fā)現(xiàn),我們應多加關注,以期未來能以更多的材料,對這一現(xiàn)象作出更為科學的分析與研究。

      [1]泰州市博物館:《江蘇泰州明代劉鑒家族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6期。

      [2]常州市博物館:《常州市廣成路明墓的清理》,《東南文化》2006年第2期。

      [3]常州博物館:《江蘇常州懷德南路明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1期。

      [4]王育成:《道教法印考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95—496頁。

      [5][7][18][19]《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冊,第664、702、672、702頁。

      [6]孫明才:《茅山四寶》,《中國道教》1991年第2期。

      [8][12][21]《道藏》三家本,第18冊,第277、186、583頁。

      [9]《道藏》,第3冊,第276頁。

      [10]《道藏》,第11冊,第53頁。

      [11]《道藏》,第6冊,第756頁。

      [13]《道藏》,第1冊,第749頁。

      [14]《道藏》,第17冊,第795頁。

      [15]《道藏》,第12冊,第770頁。

      [16][20]《道藏》,第30冊,第900—901、901—902頁。

      [17]《道藏》,第10冊,第142頁。

      [22]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82頁。

      (責任編輯:張平鳳;校對:朱國平)

      A Study of the Textiles with the Seal of Nine Ancient Lords of the Immortal Metropolis

      LI Wei
      (Changzhou Museum,Changzhou,Jiangsu,213022)

      In recent years textiles stamped with the Seal of Nine Ancient Lords of the Immortal Metropo?lis(Jiulaoxiandujunyin,九老仙都君印)have been repeatedly found in burial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Jiang?su Province.It is believed through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that the seal inscriptions came from Maoshan Tao?ism with reference to the Grand Supreme Elderly Lord(Taishanglaojun,太上老君),the Taoist ancestor,and according to Taoism the seal bears divine powers.Based on the discoveries of the textiles with this seal,it is concluded that to include the seal in the burials was a local funerary custom in Changzhou popular in the middle Ming dynasty.It is a demonstration of the impacts of Maoshan Taoism on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the Ming dynasty;the Seal of Nine Ancient Lords of the Immortal Metropolis(Jiulaoxian?dujunyin,九老仙都君印);Taoist seal;Maoshan

      K871.45;K877

      A

      2017-02-06

      李 威(1980—),男,常州博物館文博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展覽策劃及地方文物。

      猜你喜歡
      仙都印文茅山
      人間仙都
      茅山乾元觀里的抗戰(zhàn)故事
      華人時刊(2022年19期)2022-02-15 03:27:02
      從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隱士哲學”
      華人時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6
      基于印文印跡特征判別印章類型技術的研究
      法制博覽(2020年19期)2020-07-01 12:12:04
      仙都美照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海上仙都
      寶藏(2019年7期)2019-07-29 09:32:32
      淺談司法鑒定中手工制作硬質(zhì)印章因蓋印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差異
      First Man
      關于光敏印章印文鑒定問題的分析
      高度重視、有效推進茅山老區(qū)扶貧開發(fā)
      柏乡县| 无锡市| 武穴市| 江都市| 彩票| 石门县| 正镶白旗| 咸阳市| 临朐县| 旬阳县| 永春县| 南郑县| 杨浦区| 始兴县| 贡山| 宁陕县| 合阳县| 阿巴嘎旗| 武乡县| 汶上县| 安顺市| 南投市| 盖州市| 垦利县| 永兴县| 普兰店市| 武平县| 嘉定区| 车致| 娱乐| 无极县| 昌平区| 高安市| 临夏县| 麟游县| 远安县| 朝阳市| 宝坻区| 文昌市| 南漳县|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