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凸 凹
人趣先于文趣
★文/凸 凹
汪朗兄跟乃父一樣,是個真誠率性的人。
談到父親汪曾祺,他說自家老頭好美文、好美食,自然也好美色。身邊一旦有美女,就人來瘋,主動給人家寫字、畫畫,從來沒有倦色。
有的美女就不厚道,從老頭子那里騙去了許多字畫。
許多研究者說汪曾祺是“最后一個士大夫”“學者文學的代表”,汪朗就頗不以為然。他說:“老頭子雜七雜八的東西也知道一些,但是很不成體統(tǒng),有雜而無學?!薄袄项^子雖然是搞文學創(chuàng)作的,但是家里像樣的文學書卻很少?!母铩?,我們家里的書滿打滿算不到一書柜。別說什么孤本善本,就是人們熟知的文學名著、大師文集,都和他嘴里的牙一樣,殘缺不全。”
他說老頭子只是一個雜家而已,看雜書,寫雜文,吃雜食。
汪朗越是這么說,我們越是感到汪曾祺可愛、可敬,很是了不起。誰能把《飲膳正要》和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及其長編讀得那么津津有味,而且衍生了那么多談吃、談草木的美文?只有汪曾祺而已。
從他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只有有趣的人,才能寫出有趣的文。人趣先于文趣,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文。汪曾祺喜樂,文字總有溫暖顏色;而孫犁悲苦,文字就總是離不開傷人傷逝的感嘆。
由汪曾祺想到我自己。
我也是不喜歡裝腔作勢的文字,也不追求膏腴大餐。僅憑趣味購書,讀得下就讀,讀不下就棄之他處。我不想做學問家,只不過是為寫作汲取一些營養(yǎng)。但我對美食沒感覺,興味的只是幾樣家常小菜,計有:蒜泥茄子、辣白菜、拍黃瓜、七成熟的炸花生米和肉皮凍、漬酸菜。
吃家常菜勝于大餐,因為在正經(jīng)的席面上我吃不飽,所以我很農(nóng)民,很俗。即便是讀了許多洋書,骨子里也多是鄉(xiāng)土情愫,頗有些食洋不化。
可以看出,我的飯口偏窄,雜不過汪老頭,所以他豐富,我寡淡。
雜吃雜寫是大氣象,偏食偏寫格局就小?;蛟S我的年齡不到,到了,可能也能雜得下去。
能夠雜,說明少顧忌,我現(xiàn)在的顧忌太多,放不下身段,沒有進入率性的境界,就缺少真趣。比如汪老看喜歡的美女,可以直視,也可以把這種喜歡寫出來,比如他寫鐵凝的小腿兒,美得一塌糊涂。我正好相反,遇到喜歡的女人,本能地掩飾,用余光瞥,文字里也不敢據(jù)實而寫,只是放縱于小說里。所以,人進入老境并不可怕,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氣,真趣就不請自到,就能寫出有意思的東西。
雜,或許也是一種處世閱世的方式。以前我與人交往,只選擇能合得來的人,現(xiàn)在就不同,什么路數(shù)的人也能接近,總能找到契合的話題。以前我讀書,總是正襟危坐地把一本書讀完,否則就感到?jīng)]有讀,現(xiàn)在則可以把不同的書堆在床前,隨意瀏覽一番,也能讀出個子丑寅卯,雖然哪一本也沒有讀破,也感到是讀了。這種雜處和雜覽,可能就是率性的開端,離汪氏的雜寫就不遠了。
雜,或許也是一種取舍之術。什么都可以進入,什么都可以淡出,不偏執(zhí)于一事一物,就豁達了。這種豁達,或許也是一種能力,任性取舍,不以得為得,不以失為失。這樣,來去自由,就有了旁觀者的心態(tài),能夠欣賞自己的生活,無趣處有趣,無意義處有意義,收益反而多了。
(摘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