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馮志濤
庭院說
河北/馮志濤
我愛庭院,滲及靈魂深處,是靈魂與肉體的共同歸宿。庭院不大,卻是喧囂世界的一方凈土。一門物欲繁雜關(guān)之其外,一扉恬靜悠然留在院中。
庭院不需大,上方露得出星月云霞,地上長得出瓜果菜蔬,一藤竹椅,一盤火炕,一張書案,足矣。一茶一書一筆一劍,愛不釋手,樂用浮生。菜畦、雞鴨、柴狗、籬笆,與之為伍,時(shí)光靜好。一把掃帚,春秋掃落花,冬夏拂雨雪。一柄長劍,清晨飛花挑葉,夜晚追月趕星?;ㄩg小女牙牙學(xué)語,樹下大兒風(fēng)擺秋千。偶爾鄰居胖丫扮個(gè)鬼臉,隔壁花貓偷饞小憩。
早上,叫醒你的是雞鴨鳥叫,澆菜洗漱不亦樂乎;晌午,醉醺醺的陽光下打完盹兒,身心一片豁亮;晚上,沏一壺清茶,仰望星辰,天人合一。尋得本性,泰然自若,無關(guān)寒暖,無關(guān)雨晴。
春天,庭院芬芳,熏香了小徑;夏天,瓜果滿畦,簇?fù)碇鵂帉?;秋天,菊桂飄香,辣椒上墻;冬天,窗花雪花,相映成趣。春夏秋冬,詩書茶術(shù),只聞四季,不談悲喜。
偶爾一兩好友品茶小酌,黃瓜幾根,豆角兩掐,韭菜一把,一桌飯菜信手拈來,談古論今,琴棋書畫,無不愜意。
任時(shí)光在庭院的背影慢移,外界的傷害與煩惱,在自己小院都可以舔舐干凈。關(guān)上門,修身齊家,扶老攜幼,怡然自得;打開門,素心為人,俠義交友,建功立業(yè)。
庭院雖小,五千年的文明卻囊括其中。
庭院散發(fā)著傳統(tǒng)文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劉禹錫的《陋室銘》,散落于唐詩宋詞中膾炙人口的庭院: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葉紹翁的“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趙師秀的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庭院早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庭院結(jié)晶了人民的智慧。布局嚴(yán)謹(jǐn)?shù)谋本┧暮显?、小巧精致的江南園林,白墻黑瓦的徽派建筑,防火防盜的福建土樓,各種特色民居,凝聚著中華56個(gè)民族的大智大慧。
庭院傳承著國風(fēng)家風(fēng)。孟母三遷的典故成為育兒典范,顏之推建康大宅的 《顏氏家訓(xùn)》,朱熹紫陽堂的《朱氏家訓(xùn)》,曾國藩富厚堂的《曾國藩家書》,梁啟超怡堂書室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這些庭院家風(fēng)不僅成就了自家的滿門俊秀,也成為了后代國人修身齊家的標(biāo)本法則。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國風(fēng)與家風(fēng)一脈相承,代代相傳!
庭院閃耀著中華美德。鄰里佳話 “六尺巷”,陶淵明移居,司馬徽讓豬,訾汝道善施等故事流傳至今。
庭院流淌著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庇一屋,安身立命,先掃一屋,再掃天下。盛世之中,謙謙如玉;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諸葛亮亂世之中初出茅廬,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山河飄零之際,福州三坊七巷里走出了林則徐、嚴(yán)復(fù)等一批開眼看世界的先賢志士……
如今恰逢盛世,蟄居一處小院,半隱于市,又半出于塵,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