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山
龍歸滄海碧云深
□黃文山
上金貝位于閩東寧德市的北郊山上,原是一座寂寂無聞的畬家村寨。當?shù)卮迕裥藿ǖ巧降罆r,在宋代古寺金鄁寺左下方的山包上發(fā)現(xiàn)了一座奇特的墓葬。
這座掩映在茂密樹林間的陵墓形制確實奇特。它不同于尋常的古墓,顯示出一種縮小了的明初皇陵的氣派。比如,它沿襲了明孝陵的寶山明樓制的特點,只是“寶山”被舍利塔所替代,成了一座“亦僧亦俗”的奇特墓葬。舍利塔背面的20字碑文已被鏟去,上面寫了什么,又為什么被粗暴地鏟去,無人知曉。舍利塔的正面倒是留下令人費解的20字碑銘,上書:“御賜金襕福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边@果真是一位僧人的墓嗎?卻為什么要修成明初皇陵的模樣?還是其中另有隱情?很快,省市有關(guān)專家趕來,一位考古專家審視良久后發(fā)出這樣的疑問:“上金貝的這座古墓,會不會就是失蹤了600多年的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陵寢?”
這只是一個假想,但這個大膽的假想,激發(fā)起社會各界濃烈的興趣,吸引了國內(nèi)200多位專家學(xué)者,前來一探究竟;同時,也在當?shù)孛癖娦闹悬c燃了一支火把。畢竟,建文帝的生死之謎曾是大明朝的第一疑案。此前,關(guān)于建文帝的行蹤,從未與這個不知名的小村寨聯(lián)系在一起。忽然,讓史學(xué)界苦苦猜測和尋找了600多年的建文帝蹤跡就要浮出水面。這可能嗎?600年前南京城里發(fā)生的驚心動魄而又撲朔迷離的一幕,能因此被徹底揭開嗎?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侍珜O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一改洪武帝的嚴刑酷法,詔告天下:“行寬政,赦有罪,蠲田賦?!苯ㄎ牡膶捳?,一時帶來國內(nèi)安定繁榮,世間鼓樂升平。但同時,為了鞏固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他聽從帝師黃子澄的建言,決心迅速削除愈來愈熾盛的宗藩勢力。
朱元璋立國后相繼將26個兒子分封各地為王,本意是在國家遭遇外族入侵時,讓諸王作為藩籬屏障,拱衛(wèi)京師。藩王平時沒有軍權(quán),戰(zhàn)時卻擁有節(jié)制封疆大吏的統(tǒng)帥權(quán)。諸王在各自封地建立王府,準許擁有一支數(shù)目不等的親兵。但隨著諸王權(quán)力越來越大,親兵的兵力也越來越雄厚,比如寧王所部竟有帶甲八萬,戰(zhàn)車六千。秦王、晉王、燕王因為常常跟隨朝廷出征,不僅麾下?lián)碛袛?shù)萬精兵,朱元璋還特許他們掌控邊關(guān)軍務(wù),小事立斷,大事才要報告朝廷。而今,朱元璋病逝,諸王以朱允炆的叔父自居,根本就不把這位年輕文弱的皇帝放在眼里。
黃子澄以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為例,告誡建文帝:“宗藩不除,國無寧日。”朱允炆不由想起祖父朱元璋的一樁往事。一天朱元璋將太子朱標和皇太孫叫到金鑾殿上,朱元璋讓太子撿起一根長滿刺的荊棘。太子不敢。朱元璋伸手撿起,將荊棘上的刺一根根捋掉,說:“你太仁慈了,我只好為你們?nèi)ゴ獭!焙槲涠迥辏?392),太子朱標去世,朱允炆順位繼承,成了儲君。為了讓這個更加文弱的小兒繼位順暢,朱元璋加大了“去刺”動作,將功高蓋主的大將藍玉以及一大批“藍黨”剿滅。為制約桀驁不馴的四皇子朱棣,朱元璋還下令將朱棣的三個兒子送到南京學(xué)習(xí),并由專人看管,實際上,就是做人質(zhì)。而現(xiàn)在,祖父去世了,該輪到自己來“拔刺”了。年輕皇帝以為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統(tǒng)一王權(quán)的好主意,于是頭腦發(fā)熱,輕率地下達了削藩的詔令。由心腹之臣齊泰統(tǒng)率全國軍隊,展開剪除諸王的行動。不多時,周王肅、湘王柏、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楩等幾位飛揚跋扈的王叔相繼獲罪,被廢為庶人。削藩的一時順利讓朱允炆躊躇滿志,將目標對準鎮(zhèn)撫北平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可不是尋常人物,他從青年時代起,便跟隨其父朱元璋一起進行反元和鞏固明王朝統(tǒng)一的斗爭,馳騁疆場多年,出生入死,戰(zhàn)功累累,不僅深諳軍事韜略,而且極富政治手段。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手下的百戶長倪諒密告燕王暗造兵器、蓄養(yǎng)壯士,圖謀不軌。齊泰、黃子澄急派錦衣衛(wèi)潛入北平,抓捕燕王帳下大將于諒和周鐸,以亂刀砍死。建文帝下詔,嚴詞指責燕王。朱棣十分恐慌,以裝瘋賣傻躲過一劫。對朱棣的詐術(shù),建文帝居然深信不疑,為了撫慰生病的叔叔,他不顧群臣反對,下旨禮送燕王留在南京做人質(zhì)的三個兒子回轉(zhuǎn)北平。于是朱棣與高僧道衍、指揮張玉、朱能等人密謀,援引《祖訓(xùn)》,以“清君側(cè)”為由,指斥齊泰、黃子澄等為奸臣,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在燕王府發(fā)動了震驚天下的“靖難之役”。朱棣驅(qū)使燕趙虎狼之師,劍指南京。南北兩軍在河北、山東、江蘇等地歷經(jīng)多番鏖戰(zhàn),最終,北軍擊潰南軍,僅僅三年,剽悍善戰(zhàn)的朱棣大軍便兵臨南京城下。
得知金川門失守后,朱允炆長嘆一聲,命身邊侍臣各自出走。聽到皇帝的指令,大臣們好像得到大赦令,立刻四散逃走,此后皇宮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誰也顧不上了。
燕王親率精銳,團團圍住紫禁城。但他并沒有下令即刻進攻。他是在等待。等待朱允炆要么自我了斷,要么束手就擒。畢竟,朱允炆是自己的親侄兒。圍城的間隙,他甚至還抽身到孝陵祭拜了朱元璋。
第三天,皇宮中忽然燃起大火,濃煙滾滾,烈焰沖天。城樓上也已經(jīng)不見守衛(wèi)的士兵。圍城的燕軍,發(fā)一聲喊,擊破城門,潮水般蜂擁而入。朱棣進入內(nèi)城,只見昔日繁華的宮苑已燒成一片廢墟,只剩下一座殘敗的奉天殿。士兵們搜捕到躲藏在皇宮各個角落里的幾百個太監(jiān)和宮女,大家異口同聲說皇帝皇后已投火自焚??墒窃谕叩[中只找到被燒焦的皇后尸體,卻怎么也尋不見建文帝的遺軀。生要見人,死要見尸。朱棣下令嚴刑拷打,三天中,竟打死了500多名宮女與太監(jiān),但依然沒有一點線索。
于是朱棣廣發(fā)布告,宣稱朱允炆已經(jīng)自焚。建文年號廢除,仍沿用洪武年號,他順應(yīng)天下,繼皇帝位。
朱棣雖然順利登基,也已詔告全國,宣布朱允炆的死訊。但他一直心存疑惑。他懷疑朱允炆已經(jīng)出逃。至于如何從鐵桶般的圍城中逃脫,又逃往何方,卻沒有誰能告訴他明確的答案。建文帝失蹤之謎,遂成為明代第一疑案。
但朱棣并沒有因此放棄搜索朱允炆。《明史》記載:“成祖疑惠帝蹈海去,欲蹤跡之?!庇谑撬沙鎏O(jiān)鄭和率船隊南下,不僅有尋找的任務(wù),還有震懾天下之意。同時又密令戶部官員胡濙借訪張三豐之名,一路遍尋。這竟成了胡濙畢生的唯一工作:尋找并監(jiān)視朱允炆。
明代著名學(xué)者錢謙益曾這樣寫道:“明知孺子之不焚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明知其朝于黔而夕于楚也。胡之訪張邋遢,舍人而求諸仙,迂其辭而寬之也;鄭和之下西洋,舍近而求其遠,廣其途以安之也?!彼J為,朱棣最終是知道了朱允炆的行蹤,只是因為成為出家人的朱允炆已經(jīng)不對他的皇位構(gòu)成威脅,所以沒有痛下殺手。但歷史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是是非非,構(gòu)成了一副萬花筒,看得人眼花繚亂。
上金貝的這處古墓葬,同樣是一副萬花筒。以明皇陵的建造規(guī)制,與上金貝的這處古墓做比對,可以發(fā)現(xiàn)有許多共同點。比如上金貝古墓沿襲了明孝陵與明東陵的五級墓埕的布局,且陵前有金水河和金水橋,雖被洪水沖毀,仍依稀可見遺跡。陵墓采取了與北京十三陵中明長陵的相同坐向,即坐癸向丁,水出巽口。用于連接墓埕的三級臺階喚作“步步高”,是明初劉基為朱元璋定下的金鑾殿前丹墀規(guī)制,凡人墓葬應(yīng)不敢隨便用。而且陵寢的構(gòu)件,部分體現(xiàn)了明帝陵的規(guī)格。如舍利塔由五塊石頭組成,須彌座和蓮花座分別由九塊石頭組成;舍利塔前的平臺石墻由五層塊石疊成,后面的石墻則由九層塊石疊成;臺階也是五級和九級,這些都暗合墓主具有“九五之尊”。部分體現(xiàn)了“王”的規(guī)格。如只設(shè)拜亭未建享殿,地宮的布局雖有墓道與墓室,但尺寸很小。目前的拜亭遭毀,頂蓋的殘件散落于地,只留一根石柱和三處孔臼。但拜亭兩旁的“龍形護手”仍然完整,且紋飾清晰,左手為波浪狀,寓意“潛龍在淵”,或暗示墓主的今生境況;右手為祥云狀,隱含“飛龍在天”之意,亦象征墓主來生騰達。舍利塔須彌座棱形圖案與蓮花座云龍紋圖案采用了與明祖陵、明皇陵和明孝陵一樣的造型及紋飾。且這種造型和紋飾在南京明故宮中也隨處可見。這為古墓的斷代提供了依據(jù)。拜亭兩旁的龍形護手,龍口前有火焰珠,龍嘴微閉,是典型的明初皇朝龍造型,體現(xiàn)了朱元璋“閉嘴做皇帝”的治政理念。這就證明了古墓是明初的建筑物。
從墓主的宗教信仰看,墓頂?shù)幕疠喼?,是藏傳佛教的典型標志,同時也是拜火教——明教的典型標志。明太祖是拜火教徒,崇尚以火立國。而舍利塔下的蓮花座也是明教的標志信物,在明朝普通人是不能用的。這些似乎指明,墓主是朱家王朝的子孫。
但遺憾的是,上金貝古墓曾被盜賊光顧多次,墓內(nèi)隨葬物品遭洗劫一空,實證無存。這是不是建文帝墓,首先需要找到朱允炆出亡寧德的依據(jù)。這時,金貝山下的鄭岐村豁然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在跟隨朱允炆逃亡的22位親信大臣中,有一位翰林待詔名叫鄭洽。鄭洽出生于浙江浦江鄭義門。經(jīng)過考證,可以確認鄭岐就是鄭義門八世祖鄭洽。而鄭洽墓位于寧德蕉城區(qū)金涵鄉(xiāng)濂坑村,正背靠上金貝古墓,兩墓處在同一中軸線上。接著,建文朝的其他幾位親信朝臣在寧德及周邊地區(qū)的行跡也被逐一發(fā)現(xiàn)。朱棣的特使鄭和與胡濙當年的尋訪路線也進入人們的視野。鄭和船隊在福州停泊時,他本人先后到過閩侯雪峰寺和寧德支提寺,留下許多史料證據(jù),而胡濙當年入閩,游覽武夷山時寫有兩首詩作,同時在雪峰寺留下碑文。顯然,福建尤其是福州市和寧德市曾是永樂朝廷重點訪查的地區(qū)。
深藏于大山中的支提寺,一時成了人們關(guān)注的重點。支提山曾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佛教名山,這里是天冠菩薩的道場,歷代為朝廷所重視,《華嚴經(jīng)》里且有“不到支提枉為僧”之語。寺廟里不僅發(fā)現(xiàn)了記載著鄭和名字的木刻板,還有一件五爪金龍紫衣袈裟。在查閱的大量明代史料中,都提到建文帝出亡時,曾從宮中攜出一件明太祖所賜的御用袈裟。是不是這一件呢?因為這件袈裟上大量用金,并用了緙絲技術(shù),加之本色暗花的色彩,都符合明初皇家云錦織造物的特征。如果推斷成立,這件袈裟的主人,當有皇室成員和出家僧人雙重身份。
那么,建文帝真的長眠于寧德的金貝山谷嗎?現(xiàn)在就下結(jié)論當然為時尚早。但因了這座奇特的古墓,上金貝已經(jīng)聞名遐邇。畢竟,那一段血雨腥風(fēng)的歷史,演繹了封建王朝的殘忍和權(quán)謀,也留給后人一個無盡想象的空間?!褒垰w滄海碧云深”,據(jù)傳是朱允炆流亡貴州道上所作的詩句。而疑似建文帝墓的滄海禪師之塔正位于上金貝的碧云崖下,難道只是巧合?
責任編輯 董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