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曾經(jīng)有一位學生向別人自稱是周小燕的關門弟子,她聽到以后問他:“我什么時候說要關門了?”學生問:“那您什么時候關門?”周小燕回答:“等我蓋棺的那一天。”“既然是終身教授,我就要干終身、干到底?!边@已經(jīng)成為她的名言。
非典時期,上海有些高校停止了課程教育。一天,上海音樂學院黨委辦公室電話響了。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周小燕教授的聲音:“張書記,我難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沒有學生的生活,他們就是我的生命啊?!?/p>
2003年時,周小燕先生已經(jīng)86歲高齡了,可是,學校仍是她的家,她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終身教授。
童年時,父親好友的琴行是周小燕最喜愛去的地方,她就是從這里開始了音樂的啟蒙。1935年,周小燕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開始聲樂學習。自以為會唱歌的周小燕在學校結識了一個小伙伴,從此走上了坎坷的聲樂求學之路。到上海來了,他就給周小燕介紹郎靜山的女兒郎毓秀,她比周小燕還小一歲,周小燕回憶說:“我那個時候是唱電影歌曲,我記得她就是唱歌劇《托斯卡》,這么響,真高,把我鎮(zhèn)住了,好,我也要學?!?/p>
1949年,周小燕踏進上海音樂學院的大門,從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為聲樂系教授。從此,她的生命與音樂教育聯(lián)系在了一起。
1973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是周小燕的學生,他印象中的周先生就是:“學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p>
他不能忘記,那時“動亂”沒有結束,老師冒著被批斗、被逐出教師隊伍的危險,在下課后把他和另一名學生羅魏領到自己家中,拉上窗簾,把耳朵貼在留聲機上,傾聽那幾張沒有被抄走的法國舊唱片。這個從部隊來的小伙子,正是從這里開始得到了西洋音樂的啟蒙。從而成為“當今世界最優(yōu)秀的男高音”、法國巴黎國際聲樂比賽評委。
1997.9,周小燕教授給廖昌永上課。
1979年,周小燕受命擔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她在院黨委的領導下,學科建設敢于比肩世界一流,鼓勵學生踴躍參加藝術實踐,積極帶領師生勇破師門、走出校門、跨越國門,辦學水平、教學成績令人矚目:2005年,上海音樂學院聲樂表演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9年,美聲教學成果被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美聲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1984年夏,世界247名歌唱好手云集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爭奪第三屆國際歌唱家聲樂比賽的桂冠。中國派出了4名選手,作為領隊與教練,周小燕與他們同行。過五關斬六將,中國選手全部站在決賽臺上。最終花落誰手?當評委報出中國男高音張建一和中國女中音詹曼華同獲第一名時,全場沸騰了。張建一是周小燕的學生,原來只是浙江湖州玻璃廠的一名工人,周小燕將這位沒有一點樂理知識的青年人,培養(yǎng)成了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那時,激動的張建一一下?lián)湓诹死蠋煹募缟?,熱淚盈眶。他也感覺到老師的身體在顫動,他對周小燕說:“老師,謝謝您,今天是我30歲生日,我該怎樣報答您啊?!?/p>
和張建一相仿,在周小燕一長串的學生名單中,先后獲得法國第41屆圖魯茲國際聲樂大賽、多明戈世界歌劇大賽、挪威宋雅王后國際聲樂大賽第一名的廖昌永,剛入上海音樂學院時還是一位剛剛走出四川家鄉(xiāng)大山、連鋼琴都沒有見過的農村孩子。廖昌永記得,第一次在校門口見到周小燕,緊張得心怦怦亂跳,連照面也不敢打。他不僅鋼琴、樂理基礎差,而且一開口就有濃濃的四川口音,這是學聲樂的大忌。周小燕把他帶回家,一句一句糾正。廖昌永學習十分刻苦,進步很大,本科畢業(yè)后,又成為周小燕的研究生。在廖昌永心中,周小燕不僅是自己的老師,更是母親、朋友。因此,他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在眾多演唱場合,最愛唱的一首歌是《老師,我總是想起您》。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電影導演張駿祥病逝。他們在美國的一雙兒女回來奔喪。臨走那天,兒子看到瘦弱的母親在沙發(fā)上直掉眼淚,心中很是不忍,就動員母親和他們一起去美國??芍苄⊙嗖淮饝骸拔也蝗?。我的學生都在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還有一幕始終在兒子的眼前:20多年前他在上海開公交車。正好,他開的這條線路,經(jīng)過上海音樂學院。一天,他開著車,看到母親推著自行車正與學生高曼華在路邊說著什么。他一圈開回來,發(fā)現(xiàn)母親還在與高曼華說話?;氐狡瘘c站,他再開車上路,母親和學生還在那兒,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她被稱為“中國之鶯”,美了一輩子,拼了一輩子,97歲還穿高跟鞋,98歲還在指導舞臺劇。周小燕的丈夫張駿祥說:“小燕除了躺倒在床上睡覺,其余時間全部給了她的學生?!?h3>“我就干終身”
第16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期間,周小燕在原創(chuàng)歌劇《一江春水》的發(fā)布會上這么說道:“盡管我已經(jīng)90多歲了,但我的藝術生涯剛踢完足球的上半場,我還要和中國的優(yōu)秀歌劇藝術團隊去踢下半場,打造一部真正能走遍全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
其實,周小燕從演唱轉到教學,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探索。1950年代只教女高音,注重示范演唱,結果出現(xiàn)了聲音模式化的現(xiàn)象。此后,周小燕不斷總結經(jīng)驗,提出了因材施教、明確訓練規(guī)格,注重突出藝術個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主張。成功地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不同聲部、不同個性的優(yōu)秀演唱人才。
2017年,向周小燕先生致敬——歌劇《一江春水向東流》音樂會版。
對此,周小燕本人卻顯得很謙虛:“他們問我,你能不能夠再培養(yǎng)幾個廖昌永。我說這個我不敢說,因為怎么呢?我覺得一個學生的成功,我作為教師只占三分之一,就是起個指導作用、理論作用,還有三分之一就是要靠本能。他要學會,首先他要會學?!?/p>
曾經(jīng)有一位學生向別人自稱是周小燕的關門弟子,她聽到以后問他:“我什么時候說要關門了?”學生問:“那您什么時候關門?”周小燕回答:“等我蓋棺的那一天。”“既然是終身教授,我就要干終身、干到底?!边@已經(jīng)成為她的名言。(資料來源于上海音樂學院校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