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明
【摘要】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師引領(lǐng)學生解讀文本應把握“三度”:先整體感知,再品悟詞句,而后加強體驗,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凸顯文本解讀的深度;知人論世,聯(lián)系單元,由所學文本適度拓展出去,彰顯文本解讀的深度;把薄的讀厚,把厚的讀薄,把握文本解讀的厚度。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文本解讀 深度 廣度 厚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A-0087-02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文本進行解讀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文本解讀,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對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會有更為透徹的體會。而文本解讀的重點在于解讀的深度、廣度和厚度,下面筆者對其進行具體說明。
一、縱深挖掘,凸顯文本解讀的深度
一篇課文所蘊含的知識和哲理往往不是表面的,通常來講,作者都是將思想與內(nèi)涵隱藏在文本的最里層。因此我們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應當由表及里,縱深挖掘,逐步深入到文章中,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握其底蘊。
(一)整體感知文本
整體感知文本是進行縱深挖掘的基礎(chǔ)。所謂整體感知就是指讀過一篇課文后產(chǎn)生的心理感觸,即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它要求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nèi)閱讀文章并且對文章有大體上的認識與領(lǐng)悟。這個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可以有很多運用機會。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讓學生快速閱讀,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以此獲得整體感知。比如通過閱讀文中對濟南的冬天的描寫,順應文章去想象文中的意境,從而產(chǎn)生相應的感觸,然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寫作意境,這樣就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能鍛煉學生的感悟能力及快速閱讀能力。
(二)品悟關(guān)鍵詞句
每一篇課文都會有一些很重要的句子,或是段落的主旨句,或是文章的中心句,有的是為后文作鋪墊、埋伏筆,有的是為了承上啟下使得上下文過渡自然,還有的就是明里暗里表達作者心情和情感的句子等。不管怎樣,這些句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應該作為重點來品悟,因為都是文章的關(guān)鍵句。如何來品悟呢?下面舉例予以說明。在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憶讀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文中關(guān)鍵語句的品讀來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如文中開頭句“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這句話放在文章的起始,是起到了總領(lǐng)全文的作用,也表達了作者對于讀書的喜愛之情,閱讀時要注意體會。還有“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作為文章的結(jié)尾句,有著深深的意蘊。不僅總結(jié)了全文,而且表達了讀書的要領(lǐng),同時也能讓讀者深深感受到冰心對于讀書的熱愛之情。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除了要引領(lǐng)學生學習文中的讀書歷程,還要讓他們抓住關(guān)鍵詞句體會冰心的讀書態(tài)度與情感,這樣學生才能對文章進行深入的學習。
(三)結(jié)合自身體驗
有時候,一篇文章的成功可能并不因為其文學功底有多深厚,語言有多么華麗。只是源于其貼近讀者內(nèi)心,引發(fā)共鳴,使讀者感觸深刻甚至感動不已。因此我們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應該結(jié)合自身體驗去體會作者寫文章的內(nèi)心情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品析文章。例如在學習《回憶我的母親》時,文章回憶了作者母親的一生,這是貧苦的一生,勤勞的一生,善良的一生……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自己母親的聯(lián)想來體會作者對于母親的愛,感悟文中母親的美好品質(zhì)。這樣結(jié)合自身體驗將自己帶入課文中學習,對課文的認知與感悟才能更深刻。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能對文章進行縱深挖掘,對文章的品悟與感知也能隨之逐步深化。從而達到對文本解讀所要求的深度,也因此更有利于對文本的學習與感悟。
二、適當拓展,彰顯文本解讀的廣度
在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中,適當?shù)赝卣箯V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要學習一篇文章,就應該試著去了解更多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如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資料等。在對與文章有關(guān)的東西有了一定了解后再來學習會容易得多。
(一)知人論世在別處
知人論世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單純通過課文來體會和理解一篇課文中的情感,可能并不太透徹。但是如果我們先去了解這個作者,如他的身份、經(jīng)歷、所處的時代等,或許就可以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那些特殊而強烈情感的來源了。例如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背影》一文時,可以先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背景。那是一個帝國主義勢力暗自爭斗,知識分子生活朝不保夕,勞動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狀態(tài)之中的年代。而朱自清的家里,光景也趨于慘淡,父親為了差事東奔西走十分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父親在兒子臨別時,翻過站臺去給兒子買橘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對兒子深深的愛,尤為感人。通過對作者身份經(jīng)歷及背景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體會作者寫文章時的深刻情感,從而更加深入地解讀文本。
(二)縱觀單元出新意
我們可以通過縱觀單元來了解一篇課文。課本上每一個單元的編排都經(jīng)過編者精心考慮,單元里面的內(nèi)容都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通過對整個單元的大致翻閱來了解要學習的文章,有利于更好地體會編者的用意從而更好地學習文章。例如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都是在回憶一件事。通過縱觀這個單元,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事對于作者而言都是難忘的。帶著這種理解去學習單元中的每一篇課文,就能夠品悟出不一樣的新意。
通過上述方法,能夠拓展對課文認知的廣度,根據(jù)課文外的知識來充分了解課文,體會文中的思想情感。
三、注意厚薄,把握文本解讀的厚度
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讀。有時候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所要說明的哲理又是十分精妙的,而這些都蘊藏在短短的一篇課文中;而有時候作者要表達的就是淺顯的道理,但是對其有著各種方面的描寫,使得文章看起來很難懂,但其實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簡單純粹的。
(一)把薄的讀厚
對于上述提到的短短一篇文章中卻蘊藏著復雜深厚的哲理與情感的情況,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不僅只探究其表面、字面上的東西,還要通過字面上的東西深入到里層去,將淺薄的文章讀深厚,充分體會作者從筆尖流露出的情感。例如《鄉(xiāng)愁》這首相對短小的詩就是寥寥幾十字,如何能寫出鄉(xiāng)愁呢?而作者也沒有直抒胸臆,直白地表露鄉(xiāng)愁,而是通過將鄉(xiāng)愁比喻成各種事物,讓鄉(xiāng)愁有了具體的形象??雌饋砗唵蔚摹班l(xiāng)愁”兩個字,卻因為這些比喻有了更深的意義。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認真分析這些比喻的意象,就可以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深入作者內(nèi)心,品味出更深的意味來。這就是把薄的讀厚,它有助于我們對文本進行更深的挖掘和品悟。
(二)把厚的讀薄
如果一篇文章內(nèi)容十分復雜,方方面面都有十分具體的描寫,我們就要認真地閱讀它,找出其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和淺顯道理。這樣可以將復雜的文章變得簡單易懂,不至于學得一頭霧水。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找出關(guān)鍵詞句,對其進行總結(jié)歸納,從而梳理出文章的主體內(nèi)容,由此來了解文章。例如在學習《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我們就要知道作者的情感就是表達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但是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與華麗優(yōu)美的辭藻來表達這份熾熱的情感。文章看似復雜,其實都是圍繞著這種情感來描寫的,艾青將自己比喻成各種事物,以此來表達其深刻的情感。詩歌比較長,每一句描寫都十分精妙,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我們把握住這種情感,就能夠讀懂這些文字,并能深刻體會這首詩歌的精髓。這就是把厚的文本讀薄,有利于我們從復雜的文本中提煉出主題,加深對于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不同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寫作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根據(jù)其不同特性來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從簡單淺薄的內(nèi)容中讀出深刻復雜的情感與哲理,從復雜深厚的內(nèi)容中抽離出主要的思想感情。這樣對于文本的解讀便有了厚度的掌控,更有利于理解文本。
總之,解讀文本的能力是語文學習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的,我們只有透徹地解讀文本,才能更加深入、準確地品悟和剖析文章的內(nèi)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縱深挖掘、拓展廣度、把握厚度,語文學習能力會得到更好地提升。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