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文化自信植根于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現實土壤,說到底是民族自強自信。文運與國運相通相連,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 十九大精神; 文化自信; 民族自信; 價值觀自信
[中圖分類號] D610;G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7)11-0138-04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濃墨重彩的一節(jié)。黨的十九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在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占有極大的分量,文化建設的任務更加突出、也更加重要。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顯而易見,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具有全局性、戰(zhàn)略性、根本性、基礎性意義的千鈞之重,其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自信立于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現實之中
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文化自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個整體,它們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要看到,文化自信是增強和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撐保障和強大精神力量,但同時又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睆倪@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植根于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現實土壤之中,植根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民族的自強自信。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文化是觀念形態(tài),是物質世界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文化根源于物質世界,又反作用物質世界。任何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現象,是和經濟社會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是處于經濟社會發(fā)展之中的,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反映,是依附于國家和民族實體之上的。文化自信作為文化理念、觀念范疇、意志信念,有著文化自身的因素,但歸根到底是植根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土壤之中。文化自信力的高低、強弱,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政治緣由,既為經濟社會狀況所左右,又從文化心理的視角反映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起伏和發(fā)展軌跡。
文化自信思想理念的確立,不是偶然的、隨意的,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大背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騰飛、社會發(fā)展,綜合國力大增、人民生活改善、國際地位提升,物質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物質世界的巨大變化也必然影響和投射到精神世界上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豐富。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歷史人物文化熱、古代地域文化熱、古典詩詞文化熱、漢字文化熱、中國飲食文化熱、中醫(yī)藥文化熱、成語典故文化熱、故宮學文化熱、對外文化交流熱等一個接一個的文化熱應運而生,彰顯著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尤其是國學熱和傳統(tǒng)文化熱格外醒目,屢遭冷遇和責難的命運似乎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是新時代發(fā)生在文化領域的一個深刻的歷史性變化,毫不夸張地說,這個文化現象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而出現的,反映了我國生產力的大發(fā)展帶來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大提升,反映了社會主要矛盾所發(fā)生的變化。
從國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興起并持續(xù)升溫,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和踐行,再到文化自信這樣一些重大思想文化理念的確立,反映了新時代思想文化發(fā)展遞進的歷史足跡,體現了思想文化建設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標示著我們的思想文化不斷走向自覺,走向更高境界,這顯然是文化自信力的增強,是文化自信力的充分展示。這說明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同時要看到,這也是中華民族自立、自省、自尊、自強的文化寫照。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說新時代包括國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在內的文化自信,說到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國家民族自強的文化反映,透射著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和自豪,折射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提升。所以說,文化自信是隨著新時代中華民族走向富強和實現偉大復興而來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而來的,深層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發(fā)展、政治昌明、社會進步。當然,其背后強大的支撐和力量,自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運與國運相通相連
文運與國運相通相連,是帶有規(guī)律性的歷史現象。當文化自信受到挑戰(zhàn),文化凝聚力、自信力遭遇動搖和破壞,也往往是和國家民族發(fā)展遇到曲折、挫折,經濟社會停滯或落后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們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期,撥亂反正,開啟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開步伐。那時候,百廢待興,經濟沒有崛起,文化也沒有熱潮,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不僅不受推崇,反而備受詰責,中華文化的自信和自信力無疑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面對沒有擺脫的貧困落后和種種體制機制上的弊端,人們的反思既指向現實也指向歷史,既指向政治經濟也指向文化。政治經濟上的體制弊端在革除針砭之列,封閉僵化的文化觀念也在革除針砭之列,包括國學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是在人們的嚴詞審視和批判之中的。
當然,這里的積極意義和歷史進步作用是應該得到肯定的,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須的。然而問題是,一些人卻由此走向了極端,把革除弊端變成否定一切。從否定近現代革命史到否定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從否定當代文化到全盤否定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從而一步步滑向了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窠臼。在他們那里,哪里還有中華文化的自信?他們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信仰所剩無幾,甚至蕩然無存。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成了保守、僵化、封閉、專制的代名詞,是中國貧窮落后的總根源。
檢討這一段歷史,這種全盤否定和整體指罵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觀點,無疑是極端偏激、片面,極不客觀、極不公正,是反科學的,但也不能不說和貧困落后的情況下被擠壓變形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態(tài)有關,也可以說是當時經濟社會還沒有擺脫貧困落后狀況的文化反映和精神折射。因此,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遭受冷遇抑或被全盤否定,一些人缺乏甚至喪失民族文化自信,單從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很難講清楚,恐怕有文化以外的經濟社會因素。經濟社會發(fā)展停滯,國家和民族落后對于人們文化心理的沖擊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很容易受創(chuàng)受挫,由此出現妄自菲薄的自卑畸形的文化心態(tài)也就不奇怪了。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出現過。上世紀初的“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蕩滌舊文化,倡導白話文和新文化運動,毫無疑問是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但其中也夾雜著不加分析、籠而統(tǒng)之地指罵和拒斥傳統(tǒng)文化的主張和情緒,極端者甚至要廢止中國文字等,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所遭受的冷遇和厄運也就可想而知了。批判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剔除歷史文化中所包含的窒息人們思想、禁錮社會進步的消極落后東西,是無可厚非的,但把整個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看成一無是處,一團漆黑,肯定是錯誤的。特別是把中國的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完全歸咎于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懷疑、動搖甚至丟掉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喪失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滑向文化危機的泥潭,則更是一個歷史的大過錯。這一歷史的社會文化現象也是很難單從文化的角度說明白的,認真反思起來,也可以從中洞見處于苦難深重、民族危亡下的舊中國境地下的某種國民文化心態(tài)的扭曲變形。
文化是人類的自我認識
文化的發(fā)展有著相對獨立性,經濟社會落后的國家和民族也會演奏文化的“第一提琴”,但從根本上講,文化之冷熱是和國家、民族之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文化的自信也是與國家和民族的實力和強盛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從文化發(fā)生學的角度看這一現象,是毫不奇怪的。文化是人類的自我認識。人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待人自身的態(tài)度。文化就是人的自我意識,對于一個人是這樣,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古人說:“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闭f的也就是,人的天下或世界是文化的天下或世界,人的歷史就是文化記錄、文化見證的歷史。人創(chuàng)造和書寫了歷史,也就同時創(chuàng)造和書寫了歷史的派生物——歷史文化,使得人們在歷史文化中看見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自己的足跡和身影。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綿綿幾千年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的,反過來又滋養(yǎng)和推動了中華民族綿綿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華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魂魄”,是中華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有的精神標記,就是因為中華文化積淀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精神追求,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涵納著只有自己才有的獨一無二的發(fā)展歷史,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自我意識。
歷史的情況往往是,當國家和民族發(fā)展停滯或緩慢、遭受貧困落后擠壓時,人的精神世界是受壓抑的,信心是受創(chuàng)受挫的,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很容易走向自我否定,走向否定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虛無主義。當經濟崛起、綜合國力提升時,人們又會從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信心倍增,自豪感油然而生,從肯定傳統(tǒng)文化中肯定自我,從欣賞傳統(tǒng)文化中欣賞自我。
所以,文化自信不單單是一種文化現象,既包含了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也包含了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自信,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自信,折射反映了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必然帶來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提升,是民族自豪感向歷史文化領域的延伸和擴展,是綜合國力增強的文化版本。因此,說到底,文化自信的實質是民族的自強和自信。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
文化的靈魂是價值觀,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堅定和提升文化自信,毫無疑問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大量事實說明,近現代以來,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影響力、競爭力往往取決于文化軟實力的大小和強弱;國家的經濟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興衰成敗乃至整個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也同樣取決于文化軟實力的大小和強弱。一些國家和民族動蕩不已、內亂頻發(fā),政權更迭、四分五裂,發(fā)展停滯、深陷苦難,甚至有的經濟發(fā)達、實力較強的國家也難以幸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崩塌和核心價值觀的顛覆所導致的思想混亂和爭斗無疑是一個重要根源。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要想在競爭中立穩(wěn)腳跟、掌握主動、贏得優(yōu)勢、站位靠前,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核心價值觀,增強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引領和激勵我們?yōu)閷崿F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凝聚著億萬人民群眾共同的社會理想;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目標,每個社會成員都應當遵循這樣的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既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39年所追求、所奮斗的價值目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68年所追求、所奮斗的價值目標,同時還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后96年艱苦卓絕的歷史發(fā)展中矢志不渝所追求、所奮斗的價值目標;從追根尋源的淵源和命脈來看,又積淀和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美德在現時代的發(fā)揚光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文化觀念,但絕不是觀念王國所固有的,而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以文化觀念出現的社會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毫無疑問是支配人們行為的文化意識,但這也絕不是人們頭腦中主觀自生的,而是需要教育、培養(yǎng)和弘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成為引導人們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的精神信念。一句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引領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也就是說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又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需要和價值追求。顯而易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建設和堅定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從而不斷提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軟實力,不斷煥發(fā)出人們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張曉林,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
責任編輯 / 許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