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莉
[摘 要] 如何編校文獻類圖書是一個系統(tǒng)復雜的問題,牽涉格式體例、新舊詞條選擇、一詞多義的理解、異形詞處理、工具書運用等諸多方面。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和具體的執(zhí)行方案,就難免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事情。本文總結(jié)《中國抗戰(zhàn)檔案文獻叢書》編校中若干規(guī)律性的內(nèi)容,希冀能對檔案文獻類圖書的編輯和校對人士有所助益。
[關(guān)鍵詞] 文獻叢書 圖書編校 校對方法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6-0039-03
[Abstract] How to edit and proofread the documents is such a sophisticated and research-worthwhile matter itself which is involved in patterns, entry use, words multi-function, homophones and reference books, etc. If there is not an overall schedule and detailed scheme performance, it could be half the results with twice the effort agains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It further probes into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of the edition and proofreading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documents,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editors and proofreaders aimed at such documents in publishing circles.
[Key words] Documents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Proofreading method
搶救、發(fā)掘檔案文獻,乃是出版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中國的抗戰(zhàn)大后方檔案文獻卷帙浩繁,涉及面廣,其搶救、發(fā)掘、整理、出版點多面廣,繁難苦累,自非一日能畢其功,顯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面對如山似海的第一手資料,如何取舍、編輯、???,也是系統(tǒng)工程?!吨袊箲?zhàn)檔案文獻叢書》涉及軍事類、政治類、教育類、經(jīng)濟類等,資料來源有報紙、期刊、電報、信函、標語等。文章作者眾多,行文風格不一,數(shù)字用法不一,有無標點不一,資料完整度不一,格式體例不一,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為此,在做編輯??敝氨仨氁幸粋€統(tǒng)一的“編輯說明”。否則,編者不知如何著手,讀者也難明其義。
出版檔案文獻的總原則是“不誣古人,不惑來者”。檔案文獻出版的主要目的是留史存真,保持原文寫作時的文化味道。但留史存真是相對的,并非說其中的錯誤也不改。以文字為例,抗戰(zhàn)歷史文獻多是民國時期文人所寫,文章文白夾雜,用字晦澀,一些文章不用句讀,一些字詞至為生癖甚至不識,一些字詞不為《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錄,因此原稿中的文字差錯很多。那么,編輯該如何進行文字加工,校對該如何進行文字??蹦??以錯別字為例,通常的方法是在錯別字后面補上正字,并用六角括號將正字括起來。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簡潔、明了。但處理得不好,就會發(fā)生“誣古人、惑來者”的憾事。為此,筆者不揣簡陋,以《中國抗戰(zhàn)檔案文獻叢書》的文字編校為例,總結(jié)一些經(jīng)驗和規(guī)律與大家探討。
1 勤翻《現(xiàn)代漢語詞典》,但不囿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
有些字詞,僅需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就可以。比如“四出﹝處﹞轟炸”“屏﹝摒﹞除不用”“從﹝重﹞新建立”“通電申﹝聲﹞討”“堅﹝艱﹞苦領(lǐng)導”“強毅厚重的軌﹝規(guī)﹞范”,這些例子中,“四出”“屏除”“從新”“申討”“堅苦”“軌范”都不能更改,為什么?只要翻翻《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就能看到,這些字詞都有列條和解釋,說明它們是完全可以使用的,而且用得得體,準確到位。改動后的字反而體現(xiàn)不出原字的準確性,也沒了民國時期那種文白相雜的韻味。捉刀以伐的人,見著它們有些眼生,以之為怪類,于是妄下刀斧,把好好的詞章批得不倫不類,遍體鱗傷,而且誣了古人,于文章提質(zhì)沒有,甚而反為敗筆。
但皆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為準繩,凡《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沒有的詞條一概不用,這樣的做事原則亦不可取。須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只屬中型詞典,而歷史資料文獻往往不是現(xiàn)代文,許多字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是查不到的。如“與汪精衛(wèi)尚有秘密連﹝聯(lián)﹞絡”中的“連絡”,《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未收,但查《漢語大詞典》可知,“連”釋義有“聯(lián)絡”義,“連絡”用法正確。再如“我們以文化界一份﹝分﹞子的資格……”中的“份子”,依《漢語大詞典》不改,“份子”釋義為“屬于一定階層、階級、集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又如,“凡經(jīng)核準緩役之工夫,……其有違反規(guī)則不合緩役條件者,得逕送當?shù)乇蹤C關(guān)服役”中的“工夫”指工人,與“農(nóng)夫”相對,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工夫”的所有義項都風馬牛不及,若囿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無異緣木求魚。還例:“歷祁寒酷暑之苦,冒彈雨槍林之?!敝校捌睢绷x為“大;盛”,此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未列,但可以在《漢語大詞典》上查到??梢?,編校歷史文獻圖書時,遇到生字、生僻字,要利用多種檢索途徑,不能僅僅依靠《現(xiàn)代漢語詞典》,更要查閱各種大型工具書,或者借助網(wǎng)絡。
2 切忌妄改舊用字詞
孔子編《春秋》,明知其誤而不予更正,用的就是“死?!?,目的是為后人立法,不要人們對文獻和書稿妄加臆斷和更改。民國時期一些字詞用法有別于現(xiàn)代,如“那”“藉”“底”“象”等,不能改。
比如,“歌聲在那里,民族解放的戰(zhàn)士也在那里”中的“那”不能改為“哪”;“對共產(chǎn)黨員顧正紅等同志底屠殺”中的“底”不能改為“的”;“惹得一群群鄉(xiāng)村孩子,象蜂子般擁來觀看”中的“象”不能改為“像”。“正因為是紀念日,有些商店,亦藉此休假一天”中,“藉”不能改為“借”,《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將“藉”作為“借”的繁體字,以前的版本中有說明,“藉”同“借”。endprint
為何不能改?因為那時人們就是這樣用、這樣寫的。這是事實,不容更改。這就叫留史存真。如果照通常做法用六角括號更改,就說明作者當時寫了錯別字。這不是“誣古人”嗎?
除這幾個常見字外,還有很多字都有舊時用法,在文獻資料中不能更改,應予保留。如“翦﹝剪﹞滅汪精衛(wèi)的天羅地網(wǎng),已到處張布”中的“翦”舊同“剪”,不應改。我們要尊重歷史,當時人就是這樣用的,這樣寫的。不唯古人如此,今人一樣有這樣用的,特別是一些長者、博學多才者。所以,唯有多學,學做雜家、大家,才能更好勝任編校工作,才能“為他人做好嫁衣裳”。
3 不妄改具相通義項的字
中國漢字,數(shù)量龐大。每一個字,義項少則一項、幾項,多則十幾甚至幾十項。要想在頭腦中將每一漢字之義項記牢,實則不能。那么,在準備改動某個字的時候就應好好斟酌一下,不能顢頇從事。
比如,“此不過為敵人侵略之又一方式,足征﹝證﹞敵人之武力侵略,已完全失敗”中,“征”有“證明”之義,用法正確,并不是“證”的錯別字?!巴裟胬供z熏﹞心”中,“薰”《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同‘熏”,也不是錯別字。“使國無棄材﹝才﹞”中,“材”是“指某類人”,如“蠢材”,用法得當,不可更改。
其他如“侵陵﹝凌﹞中華”“領(lǐng)隊標幟﹝志﹞須隨函送發(fā)”“患得患失反覆﹝復﹞無恥的角色”“益足見其技﹝伎﹞倆之惡劣”“本份”“峙等拱衛(wèi)陪都,尤深義憤,誓申﹝伸﹞正義”中,“陵”有“欺侮,侵犯”之義,“幟”有“標志”之義,覆”與“復”有相同義項,“技”有“不正當?shù)氖侄巍敝x,“份”有“本分、名分”之義,“申”有“伸展、伸張”之義,都不是錯別字。這樣的改法,一是不尊重原作,違背了“忠實原稿”的原則,更是不尊重作者,裭奪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權(quán)利。作者當時為了覓得一字,擰斷了幾根須,或許也是有的吧。這樣改法,不唯誣了古人,也惑了來者。
4 正確辨識繁體字
一些漢字好用,因其沒有繁體字。另一些則不然,它們不但有繁體字,有的還有異體字,甚至好幾個異體字。而且,其繁體、異體有的還要分義項。因此,編校時必須仔細辨別其正誤。
比如,照“我們現(xiàn)在正是踏上最后勝利前所必經(jīng)的最大艱鉅﹝巨﹞的階段”的改法,意味著“鉅”是“巨”的錯別字。實際上,作者寫的是“鉅”,它是“巨”的異體字,在加工時被改為“鉅”,又由于“鉅”字是個簡化字,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單字出條,所以就出現(xiàn)將“鉅”改為“巨”的情況。正確的改法是直接用“巨”字。
再如,“劫持政府,箝﹝鉗﹞制輿論”中,“箝”是“鉗”的異體字,當時人是很喜歡用此類異體字的。在出版此類文獻資料時,本來原則就是一般文字不用繁體和異體,為什么要如上處理呢?直接將“箝”改為“鉗”就行了。
又如,“乃是我們中國堅決走上戰(zhàn)以求勝的明徵﹝征﹞”中,“征”的義項是“表露出來的跡象、現(xiàn)象”,“徵”就是“征”的繁體字,直接將“徵”寫成“征”就行了。
5 改必有據(jù),切忌妄改
原稿本無誤,編校誤改之。忠實于原稿,是校對的一個原則,但同時要敢于質(zhì)疑,對編輯環(huán)節(jié)進行補充與完善,盡量彌補編輯之不足。但如果對某些字詞拿捏不準,就會“無是生非”,所以要做到“改必有據(jù),切忌妄改”。
比如“加意﹝以﹞愛護”。原文具有明顯的“文”的韻味,經(jīng)校對一編校一改,“文”味全無,成地道的“現(xiàn)代文”了,動一字而全篇讀來其味索然。假使此文作者有知,定會大動肝火,不定還會罵娘。所以,編校時動筆一定要慎之慎之。
又如,“他拿著這面旗子,吆喝一聲,‘嘍啰們飛滾南京去著,這種形相﹝象﹞,南京城里三歲孩子見了也會叫一聲‘妖孽來了快避快避”中的“形相”,當然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找不著,容易被《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的“形象”干擾,以為只有“形象”才是“正神”,“形相”肯定是個“妖孽”,于是,揮刀將其批去。殊不知,“形相”在《漢語大詞典》上就有條,義為“相貌”。此義用在這里,恰得其所。改后,反非其義。
再如,“更須使每一同胞都知道力行新生活是我們國民自強自力﹝立﹞的始基”中,“自強自力”又受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影響,以為“自立”有條,“自力”無條,是個錯別字。其實,“自力”就是“盡自己的力量,靠自身之力”,“自強自力”用得一點兒沒錯。
還如“衣服以整潔樸素為主,非不得已,在抗戰(zhàn)時期內(nèi)最好不添制﹝置﹞新衣”,“制”也是不當改的。
6 異形詞的處理
異形詞,音義全同,僅是寫法不同而已,不影響文意理解。作為現(xiàn)在的出版規(guī)范,如“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是不能強加在“古人”身上的。文獻資料理當保留當時作者的寫法(不針對繁體字和異體字言)。諺云:“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少一次更改可以少出一次差錯,也可在無意中告知后來者文字乃在演變。
一些字詞是不能更改的,如“到處發(fā)生磨﹝摩﹞擦”“言之甚為透澈﹝徹﹞”“宏﹝弘﹞揚于世界”“奢侈的生活,過度的糜﹝靡﹞費”“原﹝緣﹞故”“混﹝渾﹞水摸魚”中的這些,否則,意味著它們是“古人”的錯別字,這豈不是笑話?
有時,一些字詞的運用要兼及幾個方面考慮,有可能兩個字義項相通,有可能又牽涉異形詞。比如“屆時倉卒﹝促﹞應付,顧此失彼”。為什么會有這種改法呢?原來,《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有“倉促”詞條,而無“倉卒”。實際上,“卒”同“猝”,“倉猝”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是“倉促”的次選詞。所以,“倉卒”是正確的。
總之,在處理檔案文獻資料書稿時,要慎之又慎。一要糾錯,二要慎改;要提質(zhì),不要降質(zhì);要保留原作的風味,不要搞出怪味。最后,引呂叔湘先生之言作結(jié),“非不得已不改”。
(收稿日期:2016-12-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