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國研究主任 大衛(wèi)·蘭普頓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2月10日文章,原題:“習特”時代正在平衡的美中關系 從1945年至2016年,美國一直利用其政治經濟及軍事實力打造各種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并避免大國戰(zhàn)爭的機構、同盟和政權。在此過程中,美國曾助推眾多新興國家的快速崛起,其中美國如今必須正確應對的中國尤其引人注目。如今,美國若希望維持其自身利益,那么華盛頓就必須用真誠來贏得中國的合作而非試圖強迫北京配合。
從入主白宮起,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就將與中國存在爭議的多項事務置于次要位置以期實現其首要目標——朝鮮棄核。當該目標未能如愿后,美中關系的最前沿再次充斥此前被壓抑的爭議事務。美國需要以更慎重而非特朗普政府
目前表露出的方式來加以管控,以防止其中幾項——美國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向(從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征收(懲罰性)關稅、對臺軍售、威脅嚴控科技產品和投資以及對中國實體實行“次級制裁”等——成為嚴重問題。
那在習近平和特朗普時代,如何才能實現中美關系的平衡呢?華盛頓應聚焦三項事務:在亞洲增強有助于促進地區(qū)穩(wěn)定的經濟實力均勢、使美中關系實現更大程度的互惠性、解決朝核和導彈問題。在習的地緣經濟構想中,核心部分是擴大地區(qū)聯系并促進中國周邊國家的城市化及增長,以使中國在該地區(qū)中成為“中央樞紐”。對北京來說,這意味著北南互聯互通——即始于中國并向印度洋、南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及以外地區(qū)擴展的供給鏈。鑒于中國有宏大的目標和快速的落實能力,除非美國希望中國在亞洲一家獨大,否則華盛頓就應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是互惠問題,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其海外貿易和對國際金融的參與度都迅猛增長。北京很快就具備了抓住海外商機的技術、資本和能力。因此,“互惠”和“公平”等問題已開始進入美中關系的前沿中心位置。然而,盡管美國愈發(fā)感到憤憤不平,但核心還是在于要與北京提高互惠程度而非報復性的貿易政策。
最后是朝鮮事務。此前特朗普的做法——在貿易等其他問題上給予中國讓步以使北京對朝施加必要壓力——并未奏效的所有原因中,最突出的原因是平壤拒絕聽取任何使其擔心將對其政權造成致命傷害的外部建議。這也顯示,一味地向中國施壓并不能起到效果。
美中關系充斥問題且仍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這種狀況。美國已不再處于能強迫中國進行合作的地位。北京的任何政策轉變都必須通過談判實現,且在談判過程中華盛頓必須尋求一種實力和利益平衡?!?/p>
(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