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學了一年的高中美術鑒賞,學生們真的記住了嗎?那么幾年后呢?還能剩下些什么?是不是也像我們曾經記住的化學公式一樣,忘得一干二凈了?也許借著這個高呼“美術素養(yǎng)”的契機,我們該回到美術教學的“初心”,換一個角度來看待美術鑒賞,用“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走進高中美術鑒賞的課堂,去尋找真正能讓學生記住的流淌著美術素養(yǎng)的一點一滴。
高中美術鑒賞的一年課時量是30學時,即22.5小時(45分鐘×30=1350分鐘),試問在每周只有45分鐘的情況下,沒有高考撐腰的美術鑒賞知識學生還能記住些什么?我在曾經高一選修美術鑒賞的高三學生中做過簡單調查,對于“油畫《開國大典》的作者是誰?”這個問題回答的正確率不到1%。對于“巴洛克風格的特點?”的回答的正確率為0。這當頭一棒讓我很郁悶,我都教了些什么呀!同時學生們的話也讓我異常清醒:“老師,這些問題問度娘就馬上有答案了呀!”“但是我們都記得你跟我們聊起的那些奇怪的畫家、精美的瓷器,還有那些裸體的美女!”“中國古代文人實在太會生活了,聽松風,觀竹影,聞遠香,好美!”“我表姐買了一塊玉掛件,那天我跟她聊起玉器來,她聽得一愣一愣的,還以為我是專家呢!”……高三學生如此跟我聊著關于我的美術鑒賞課。
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維·珀金斯的著作《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中說:“對學習者的生活有意義的知識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边@句話十分中肯,但太過拗口,所以,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詞語概括之,即生活價值。
從“聊天”開始談美術鑒賞課,是因為“聊天”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干的事情,而“談資”就是我們平時要積累的東西,如旅游時可以聊園林藝術,喝酒喝茶時可以聊茶具、酒具和生活情趣,去酒店可以聊聊裝修風格和裝飾畫……在聊天的互動中還可以增加美術知識的儲備,展示與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學生很容易“上鉤”。當然,以增加聊天的談資為目的的美術鑒賞課有些實用主義的戲謔,但它不失為“曲線救國”的好點子。同時我也認為美術鑒賞的生活價值肯定不僅限于“聊天”,例如時下提出的“生活美學”概念我們也可以拿來大做文章。美術素養(yǎng)的提高肯定會帶給學生們更加美好的生活,因為美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從“聊天”開始談美術鑒賞課,只是希望引發(fā)思考:作為普通農村高中的美術教師如何上好美術鑒賞課?課堂上教些什么?要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些什么?美術鑒賞課堂與生活價值無縫對接,我們慢慢想,慢慢聊,慢慢走。
一、聊聊要教些什么
1.精練顯性知識
所謂顯性知識,通俗來講就是問問度娘就馬上知道的那類知識。顯性知識最容易被人們學習,且最容易被遺忘。美術鑒賞課的最大難點就是自認為的學生必會的顯性知識點太多,如作品名稱、年代、畫家生平簡介等,殊不知這些東西越多學生就越記不住。所以我們必須大膽刪減,也可以降級處理,把必會知識點降級為僅需了解的知識點。既然都記不住,我們就無需強求了!何況如今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有手機、有度娘呢!也許我們放下了,反而讓學生在隱性知識上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2.多練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如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這種隱性知識學生難以掌握,一旦掌握就難以忘記。美術鑒賞的重點就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美術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這三大素養(yǎng)是與美術鑒賞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我們要在這方面下苦功夫。例如欣賞國畫時,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構圖、筆法、墨法、設色等方面去欣賞。再如學生在生活中看到一個小器皿,他們會從材質、器形、花紋、工藝等方面去陳述。這些隱性知識不能僅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而是需要教師反復、多次地貫穿在每一堂美術鑒賞課中。
3.增加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要讓鑒賞具有生活價值就需要我們善于把生活場景帶到課堂中去。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二課《商周青銅藝術》,講到“爵”這種商代的酒杯時,我拿出仿品,讓學生猜猜爵上“柱”的作用,猜猜那時人們是如何飲酒的,然后讓學生拿在手里把玩、猜想。又如講到《五牛圖》時,我拿出印刷品,手把手教學生如何打開一張手卷作品,思考兩只手所能打開的手卷的寬度以及眼睛與畫的距離,以此來讓學生猜想長卷形式的繪畫作品的構圖特點,走近古代文人的生活,來加深學生對古代繪畫作品的理解。再如講到宋朝的建窯瓷,我加入宋人飲茶方式的小知識—宋代文人斗茶時以觀察茶面上的白沫來決定勝負,讓學生推測出用黑色瓷碗的優(yōu)勢以及瓷碗的大小尺寸,引出建窯瓷的重要性及其器形的特點??傊屛覀兊男蕾p教學更貼近生活的出處,這樣我們就有很多辦法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增加聊天談資的同時,也更容易記住教師某天的美術課。
二、聊聊我們可以怎么教
以時間的順序,就美術的某一種類,一張張作品欣賞下去是人教版美術鑒賞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也是我們通常使用的教學內容設計的方式。其好處是面面俱到,但也容易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味同嚼蠟。所以我們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興趣。
1.以小見大
每學期選一到兩節(jié)課時間來重點欣賞一件作品,或一個畫家的作品。這種有利于提高學生欣賞作品的深度,讓學生對重點作品或重點畫家記憶深刻。例如,中國美術鑒賞第六課《古代中國畫》一共三課時:人物、花鳥、山水。其中山水畫欣賞時主要圍繞《富春山居圖》展開,從對墨色、筆法、構圖的分析來感受山水畫獨特的空間透視關系,從與其他山水畫的比較來說明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從對黃公望的介紹來感悟中國人的山水觀念。再如,外國美術鑒賞第七課《印象派與后印象派》,我專門做了一個梵高的專題,分析不同階段梵高作品的特點,讓學生真正走近梵高,感受后印象派作品與情感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一位藝術家的成長史。這種以小見大的教學方法同時可以讓教師放開手腳,把它講得細致一些,再細致一些。也可以讓學生眼前一亮,洞若觀火。一節(jié)課只講一幅畫,學生們總該記住了吧!以后學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欣賞生活中的某件繪畫作品。
2.發(fā)人深省
每一堂美術鑒賞課我們都要反問一下自己:我讓學生們思考了嗎?情感內化的深度與思維時間的長度也是衡量一節(jié)好課的關鍵。例如,講中國的花鳥畫,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植物,它們從發(fā)芽、開花、結果直到凋零,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美,就像人生的每個階段,美好而短暫。又如,講中國的手工藝品,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工匠精神,即以嚴謹?shù)膽B(tài)度規(guī)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藝,隔絕外界的紛擾。再如,講歐洲現(xiàn)實主義美術,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如果你是現(xiàn)實主義畫家,你會畫些什么?就此發(fā)表看法。美術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學科本身,最終是要達到育人的目的。
葉圣陶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焙魡净氐匠踔缘母咧忻佬g鑒賞教學需要我們換一種思考方式。什么才是值得我們教的?什么才是學生真正學會且不會忘的?什么是以后學生還會持續(xù)關注的?什么是對學生有生活價值的?把這些問題滲透到每一節(jié)課的設計初衷中去。戴維·珀金斯說,傳統(tǒng)的教育重心常常在于“信息—知識”,而非“知識—智慧”。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紀,通達智慧的知識更值得我們去探索,有生活價值的學習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從詩情畫意到文人之美,從筆硯紙墨到文房之美,從琴棋書石到賞玩之美,從詩詞歌賦到文學之美,從茶藝花道到居家之美,從雅集之樂到交游之美,從造景天然到園圃之美,從歸隱山林到閑游之美,從民俗節(jié)慶到民間藝術之美,這些都是美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幸福感,我們都應該教給孩子們。哪怕只是綿薄之力,我們也要傾其所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