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林輝
【摘要】 目的 研究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評估效果。方法 選取100例腦卒中患者, 對患者頸動脈采取常規(guī)超聲檢查及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 對檢查結果展開統(tǒng)計分析。結果 100例患者通過常規(guī)超聲檢查出頸動脈斑塊97例, 3例未檢查出;在常規(guī)超聲檢查中, 發(fā)現(xiàn)低回聲斑塊25處, 混合回聲斑塊32處, 強回聲斑塊10處;進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發(fā)現(xiàn), 處于低回聲斑塊成像多為綠色或黃綠色, 混合回聲斑塊成像為藍色。100例腦卒中患者中, 頸動脈斑塊硬度值<5.0為87例(87%)。低回聲斑塊B/A比值為(1.62±0.58), 混合回聲斑塊B/A比值為(7.61±1.28), 強回聲斑塊B/A比值為(39.15±2.97), 低回聲斑塊、混合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B/A比值逐級上升, 低回聲斑塊與混合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625, P<0.05);低回聲斑塊與強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4.021, P<0.05);混合回聲斑塊與強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7.524, P<0.05)。結論 對頸動脈實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其斑塊穩(wěn)定性評估效果明顯, 臨床價值高, 值得應用推廣。
【關鍵詞】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腦卒中;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評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3.027
本次研究主要以超聲彈性成像技術來檢測頸動脈斑塊特性, 通過該特性, 分析斑塊穩(wěn)定性, 為腦卒中患者進行診斷及預防提供新影像[1]。為此, 本院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
1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 對其應用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 而后統(tǒng)計相關數(shù)據(jù), 進行總結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腦卒中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其中男60例, 女40例, 年齡41~80歲, 平均年齡(60.9±12.7)歲。
1. 2 研究方法 100例腦卒中患者均對頸動脈采取常規(guī)超聲檢查及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 對斑塊數(shù)目、大小、形態(tài)以及回聲特性進行記錄觀察, 檢測患者頸動脈斑塊硬
度值。
1. 3 檢測方法 采用日立公司HIVISIONPreiu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并配有EUP-L74M高頻探頭作為本院成像技術檢測儀器。儀器工作前對患者采取仰臥體位, 讓患者多暴露頸部, 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通過灰階超聲來顯示, 斑塊大小及動脈狹窄程度測量后, 再進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灰階超聲檢出結果進行硬度計算。操作流程主要為:對頸動脈后壁取樣, 并用EUP-L74M高頻探頭對其振動, 觀察超聲儀器屏壓力、壓放頻數(shù), 理想狀況為數(shù)字處于3~4, 取樣框感興趣區(qū)主要使用灰階超聲圖像以及實時彈性圖像進行顯示, A為頸動脈感興趣區(qū)斑塊, B為頸動脈管壁應變值, 以此計算B/A值, 比值越高, 斑塊硬度越強。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常規(guī)超聲檢查及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結果100例患者通過常規(guī)超聲檢查出頸動脈斑塊97例, 3例未檢查出;在常規(guī)超聲檢查中, 發(fā)現(xiàn)低回聲斑塊25處, 混合回聲斑塊32處, 強回聲斑塊10處;進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發(fā)現(xiàn), 處于低回聲斑塊成像多為綠色或黃綠色, 混合回聲斑塊成像為藍色。
2. 2 腦卒中患者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情況 100例患者中, 頸動脈斑塊硬度值<5.0為87例(87%)。低回聲斑塊B/A比值為(1.62±0.58), 混合回聲斑塊B/A比值為(7.61±1.28), 強回聲斑塊B/A比值為(39.15±2.97), 低回聲斑塊、混合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B/A比值逐級上升, 低回聲斑塊與混合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625, P<0.05);低回聲斑塊與強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4.021, P<0.05);混合回聲斑塊與強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7.524, P<0.05)。見表1。
3 討論
超聲彈性成像原理主要對組織壓縮前后出現(xiàn)的射頻進行信號采集, 并通過自身算法進行統(tǒng)計處理, 進而觀察出斑塊應變率, 彈性相關指數(shù)系數(shù)狀況[2-5]。斑塊硬度越大, 表明彈性系數(shù)越高, 組織應變越低, 超聲彈性成像對頸動脈斑塊彈性評分就越高, B/A比值相應越大[6-8]。
當前, 采用超聲彈性成像檢測多應用在淺表器官與肝臟功能疾病, 尤其是對惡性病變進行診斷敏感度非常高, 對惡性腫瘤的鑒別發(fā)揮關鍵性的作用[3, 9]。有相關文獻研究得出,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的應用能有效監(jiān)測血管彈性以及血管內粥樣斑塊, 對斑塊評估提供重要的依據(jù)[4, 10, 11]。
通過本次研究得出, 100例患者通過常規(guī)超聲檢查出頸動脈斑塊97例, 3例未檢查出;在常規(guī)超聲檢查中, 發(fā)現(xiàn)低回聲斑塊25處, 混合回聲斑塊32處, 強回聲斑塊10處;進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發(fā)現(xiàn), 處于低回聲斑塊成像多為綠色或黃綠色, 混合回聲斑塊成像為藍色。100例患者中, 頸動脈斑塊硬度值<5.0為87例(87%)。低回聲斑塊B/A比值為(1.62±0.58), 混合回聲斑塊B/A比值為(7.61±1.28), 強回聲斑塊B/A比值為(39.15±2.97), 低回聲斑塊、混合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B/A比值逐級上升, 低回聲斑塊與混合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625, P<0.05);低回聲斑塊與強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4.021, P<0.05);混合回聲斑塊與強回聲斑塊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7.524, P<0.05)。
綜上所述, 在腦卒中患者中, 對頸動脈斑塊實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其穩(wěn)定性評估效果明顯, 有較高臨床價值, 可廣泛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長江. 超聲實時組織彈性成像技術評估頸動脈斑塊性質的應用研究. 福建醫(yī)科大學, 2014.
[2] 姜莉. 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影像評價. 內蒙古大學, 2014.
[3] 張黎軍. 超聲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頸部動脈斑塊的診斷價值.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5(9):1007-1008.
[4] 王風云, 李延輝, 楊霞峰, 等. 低頻超聲治療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療效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23):2704-2706.
[5] 方占軍, 高啟旺, 張連杰, 等.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價腦卒中患者頸動脈斑塊軟硬度. 醫(yī)學臨床研究, 2011, 28(4):659-661.
[6] 伍玉晗, 鄧又斌, 劉金成, 等.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09, 18(9):762-764.
[7] 朱婭娟, 馮蕾.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頸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評估. 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3, 34(1):92-95.
[8] 劉鳳菊. 超聲實時組織彈性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研究. 首都醫(yī)科大學, 2013.
[9] 王艷.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評價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初步應用研究. 鄭州大學, 2015.
[10] 劉娟娟, 孫健, 瞿國萍, 等.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評估. 中外醫(yī)療, 2015(6):1-2.
[11] 葉富永, 馮慶藝, 梁義嬌. 超聲彈性成像對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研究. 中國臨床研究, 2014, 27(1):92-93.
[收稿日期:2017-08-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