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復雜的反腐敗斗爭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反腐敗思想和理念進行了一系列重大創(chuàng)新。反腐敗取得的巨大成績,是在六大新思想新理念指導下取得的。
強化監(jiān)督的“無禁區(qū)、
全覆蓋、零容忍”思想和理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的思想和理念。
所謂“無禁區(qū)”,是指黨紀國法面前人人平等,巡視就是強化黨內(nèi)監(jiān)督的重要制度性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周永康因腐敗被查辦,就是反腐“無禁區(qū)”的生動體現(xiàn)。所謂“全覆蓋”,是指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巡視全覆蓋就是監(jiān)督全覆蓋的具體表現(xiàn)。所謂“零容忍”,是指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黨內(nèi)決不允許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
以標促本的“標本兼治”
思想和理念
黨中央提出“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的反腐敗思想和理念。
治標,主要是強化懲治,“老虎”“蒼蠅”一起打,目的是“治已病”、減少腐敗存量。治本,主要包括制度建設、紀律建設、道德建設、黨性修養(yǎng),目的是“治未病”、遏制腐敗增量。
為此,黨中央提出了反腐“三階段論”: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肅貪,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形成“不敢腐”的有力震懾;把嚴肅紀律作為治本之策,守住紀律底線,穿越底線動輒得咎,強化“不能腐”;堅持理想信念宗旨這條高線不動搖,最終解決“不想腐”。
紀法分開的
“把紀律挺在前面”思想和理念
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持續(xù)深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把紀律挺在前面”的反腐敗思想和理念。
黨的十八大之后,查辦黨員領導干部腐敗案件由此前的“辦案”一律改稱“紀律審查”,違紀違法者先由紀委作出紀律處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這改變了十八大之前對涉腐黨員領導干部的懲處由紀檢機關全程包辦的做法。
對于一些嚴重違紀但尚未觸犯刑律的黨員領導干部,則按黨紀給予處理,如副部級的江西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劉禮祖因嚴重違紀,受到開除黨籍處分,被降為科員;副部級的云南省委原常委、秘書長曹建方因嚴重違紀受到開除黨籍處分,被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副部級的江西省政協(xié)原黨組成員、副主席許愛民因嚴重違紀,受到開除黨籍處分,被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這樣不僅做到了紀法分開,而且節(jié)省了紀檢機關查辦違紀案件的成本,提升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綜合效能。特別是國家監(jiān)察體制的改革,為紀法分開提供了制度保證。
內(nèi)外兼修的“德法相依”
思想和理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善于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管黨治黨營養(yǎng),其中,內(nèi)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就被運用到反腐敗斗爭之中?!暗路ㄏ嘁馈?,就是“必須堅持依規(guī)治黨和以德治黨相結合”。
依規(guī)治黨,就是“依規(guī)管黨治黨”,用黨章黨規(guī)黨紀強化“他律”?,F(xiàn)在,我們黨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黨內(nèi)法規(guī)制度體系,包括新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監(jiān)督條例》。特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把黨章對紀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組織、廉潔、群眾、工作、生活六大紀律,開列負面清單,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使管黨治黨有了具體的紀律遵循。
以德治黨,就是要“講德行、講黨性”,用德行和黨性強化“自律”。黨中央要求全黨要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汲取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吨袊伯a(chǎn)黨廉潔自律準則》,重在立德,為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提供了看得見、夠得著的道德標準和目標。
協(xié)同推進的“凈化政治生態(tài)”思想和理念
“政治生態(tài)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tài)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p>
正是認識到良好政治生態(tài)對于反腐敗的正面作用,我們黨在凈化黨內(nèi)政治生態(tài)的同時,注重凈化社會政治生態(tài)。
我們黨咬住八項規(guī)定精神不放、持之以恒糾正“四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也都突出強調(diào)了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嚴肅的黨內(nèi)政治生活,是凈化黨內(nèi)政治生態(tài)的重要保證。為此,黨中央制定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這為嚴肅黨內(nèi)政治生活、凈化黨內(nèi)政治生態(tài)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黨風帶民風的反腐新思想新理念,正是基于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而提出的。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人情社會,“人情”甚至被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債務”。很多腐敗案件的導火索就來自于“人情”。因為公職人員在償還“人情債”的時候,往往會動用包括公權力在內(nèi)的公共資源,所以,如果不解決類似“人情”這樣的不良社會風氣,就不可能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
由黨風帶民風、民風促黨風的官民結合式的反腐思想和理念,對于反腐敗的深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通過營造健康潔凈的政治生態(tài),為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氣候和土壤環(huán)境。
久久為功的“永遠在路上”
思想和理念
在反腐敗斗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久久為功的“永遠在路上”思想和理念。
黨中央提出,必須做到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tài)度決不改變,踩著不變的步伐,保持力度不減、節(jié)奏不變,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堅決打贏反腐敗這場正義之戰(zhàn)。
為什么說“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深刻闡釋:“主要是在實現(xiàn)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還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腐敗活動減少了但并沒有絕跡,反腐敗體制機制建立了但還不夠完善,思想教育加強了但思想防線還沒有筑牢,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重構政治生態(tài)的工作艱巨繁重。”
黨中央的反腐敗斗爭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論斷的科學性。久久為功的“永遠在路上”思想和理念,將指引我們黨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不斷走向深入,并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
(摘自《前線》2017年第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