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率真而質(zhì)樸的女子。
她居住和生活在一個聞名遐邇的青藏小城,一座久負盛名的大寺,使這里成為無數(shù)人的朝圣之地。我一直深信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靈魂淘洗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也堅定地以為,周遭那大殿、經(jīng)堂、佛塔、緇衣僧人等等與藏傳佛教相關(guān)的諸多能洗凈靈魂的因子,會不可避免地對一個人產(chǎn)生重大影響。如果這個人還愛著文學,則更加純凈而坦蕩。果不其然,我所認識的她更加堅定了我的推斷。
她就是柳小霞。我喜歡她的率直、坦蕩,不遮掩、不偽飾。她的身上,你看不到一點矯揉造作的痕跡,那種鉛華洗凈的坦然與真實,有時會讓你產(chǎn)生錯覺:這樣的人,分明是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虛構(gòu)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在這樣一個浮躁而喧囂的現(xiàn)實社會,她的存在,絕對是一別樣種的韻致。而她筆下的諸多人物形象,更帶著她鮮明的個性烙印,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氣質(zhì)。
《桃花塢》里那個做事喜歡“弄得明明白白,不喜歡含糊”的“我”,我直覺應(yīng)該有作者的影子在里面。當同學分別六年后再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我”冷眼旁觀眼前的一切時,面對來自異性同學多年的愛慕與單相思,“我”不是感動或欣喜,而是異常清醒地拒絕。當那位愛慕者最終露出丑惡的嘴臉,“我”對此人的厭惡也到了極點。于是,“野豬”——如此惡意又快意的罹罵便脫口而出,直令讀者覺得解氣。這“桃花塢”,果然如作者所說,“既沒有桃花也沒有塢”,有的是殘酷現(xiàn)實中名利場上利欲熏心的浮與沉,作者標題設(shè)置如此,也是其匠心獨具之處。歸妹,原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之第五十四卦,急于求成的“歸妹”欲速則不達。作者以歸妹為標題,隱喻人生隱患處處。許多人將結(jié)婚喻為上戰(zhàn)場,小說的女主人公杜真仔細觀察著婚宴上每一個人。她覺得一切都是“那么赤祼祼不堪入目”。當她看到婚禮上新娘給新郎穿小鞋時,而她本人對婚姻的恐懼更加加深一層,然而她所期待的理想中的婚姻卻遲遲不來。愛與婚姻,在兩個人共同走到紅地毯時,到底該占多少比重?小說中的杜真是迷惑的,當在人群中的孤單直達肺腑之時,杜真和許多人一樣,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自覺不自覺地“露怯”,無法做到胸有成竹。作者借他人之口,指出人和人之間的溫度之重要,表達了對沒有溫度的生活的恐懼。緊接著,在另一家餐廳“浪淘沙”的隔斷里,剛剛在西花廳見證婚姻現(xiàn)場的杜真拒絕了一段即將踏上婚姻殿堂的感情。
我手寫我口,執(zhí)著于此念的人,不會人云亦云,自然會發(fā)出獨一種聲音,證實“我”之存在與思考。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些東西已然淪喪,更多的東西漸次失序,還太多的東西遙遠到連觸摸都有難度?,F(xiàn)實已然如此殘酷,在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你的文學喜好,有時候可能連自己都安慰不了。堅持書寫個人理想中的婚姻與愛情、理想與現(xiàn)實、堅守與失落的柳小霞自然明白,也許自己也是隱沒在文學史中的那一個。在工作了八年之后,她又用一年多的時間,購買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yè)的教材,埋頭自學的時候,這種執(zhí)著更加打動我。 她說“詩里有我的真感情,散文里有我的真生活,小說里有我的真思想?!蔽乙嗍菆孕?。
我的電腦里,有一個文件夾是專門為她建的,平日里,如有新作,她會發(fā)來讓我先一睹為快。《白像似的群山》《蘇蘇的夜晚》《西湖札記》等等發(fā)表的未發(fā)表的,我都存著。有時候打開電腦,面對那個我命名為“柳”的文件夾,便有一種暖意涌上來。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用這種方式互相鼓勵和促進,不帶絲毫功利的色彩,單是想想,也覺得十分美好。
不論是做婦聯(lián)工作,還是做財政工作,抑或是在文聯(lián)從事編輯工作,她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她的善良與熱情不減半分,這從她的散文隨筆集《風聲霞影》中便可看出。
這是一個在閣樓里成長起來的女子,在那扇木制百格窗下,年少的她敏感而多思,心有千結(jié),她在閣樓里精心編織屬于自己的離奇故事,她說“閣樓和莊廓外的白楊樹,花壇里的丁香,紫竹一起構(gòu)成了我的故鄉(xiāng)水墨圖。”她寫故鄉(xiāng)的河灘地、老榆、場和鎮(zhèn),寫木樓、水磨,寫故鄉(xiāng)老街上的店鋪、銀銅器匠人,她的目光犀利而獨到。不僅如此,她更是不忘時時審視自己、檢討自己,甚至年少時節(jié)里對待小友的輕慢與冷落,都成為一種記憶的傷。試想一下,我們能有幾個人肯如此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檢視自己?當務(wù)實而才思敏捷的銀蘭被生活湮沒,當現(xiàn)行的農(nóng)民土地制度使農(nóng)村婦女始終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立,她的許多作品中那種擔憂與關(guān)心之下的自覺的擔當意識,并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具備的。
我曾非常有幸,到過陪她走過青澀年華的葛家寨小院。我去的時節(jié),院中蘋果樹掛滿了青澀的果實,櫻桃已然紅透,掛出滿樹的晶瑩與燦爛,有許多因為無人采摘落在地上,如紅瑪瑙一般讓人喜愛。牡丹已然開謝,百合正是含苞待放,刺玫最是燦爛,那滿枝的玫紅使這個農(nóng)家小院洋溢著滿院的濃香與熱烈。就在這個小院里,她的母親走完了她艱辛而短暫的一生。這位飽受病痛折磨,“一生都拒絕粗糙,拒絕模棱兩可,拒絕蒙人蒙己”的堅強而偉大的母親,謹嚴、勤勞、善良,卻僅僅在這個世界上停留了四十多年,便因病痛過早地撇下她愛的和愛她的人溘然長逝。這位在最后時刻完整地輕唱《南泥灣》的堅強老人,讓人禁不住再一次感嘆人生苦短,生命脆弱。當我讀到《最后的時光》里那一句“人世間,她有理由、有資格活下去?!睍r心情異常沉重。但作者并沒有一味沉溺于一己一私的巨大悲痛中,在字里行間,她教人堅強,教人珍惜,告訴讀者:“活著,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不懂得珍惜的人,便是“對人生的褻瀆”。
當她一個人來到北山,住在莊戶人家中的空屋中,避開塵世的喧囂,來一回山水之戀之時,讓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獨自在果洛的天藏臺下居住的那一段時間。無數(shù)個日子里,當我們同樣經(jīng)過一天的奔波,向著幾十公里外的小家的行進時候,不論我們是手中提著為晚飯準備的菜品,還是腦中想著晚餐做什么菜和飯,抑或是構(gòu)思一篇作品,回味讀過的一篇好文章時,我深深知道:在這樣的生活里,她既深陷于庸常平淡的現(xiàn)實,也超拔于凡俗泥淖的當下……
【作者簡介】雪歸,原名楊秀珍,青海省平安縣人,小說等文學作品見于省內(nèi)外報刊雜志,中短篇小說集《暗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