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庫,劉克武,李輝
(黑龍江省林副特產(chǎn)研究所,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2.肇源縣氣象局)
寒蔥種植技術模式試驗
賈寶庫1,劉克武1,李輝2
(黑龍江省林副特產(chǎn)研究所,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2.肇源縣氣象局)
寒蔥(AlliumvictorialisL.)是我國名貴的山野菜,全株即可食用也可入藥。性溫,具有止血、散瘀、化痰、止痛之功效。是我省野生資源中利用最珍稀的資源之一,被列為國家珍稀保護物種。我國寒蔥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完成山、長白山各林區(qū),面積及數(shù)量較少,被列為珍稀保護植物。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等因素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寒蔥瀕臨滅絕。各地在積極引種馴化栽培寒蔥的同時,更要很好的保護利用好這一珍稀的野生資源。為滿足市場需求,對寒蔥進行了人工種植技術模式試驗研究。
在田間試驗中,共設置小區(qū)27個,每小區(qū)面積6m2,采用對比和隨機的設計方法,對種植密度,施肥2個不同因素進行試驗。在實施中,除按設計采用不同措施外,其他各項技術完全一致。并對試驗結果進行差異性分析。
合理密植是充分發(fā)揮地力,獲得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定植疏密直接影響植株的個體與群體間的生長發(fā)育,以及管理做業(yè)方便與否,試驗設置行株距15cm×10cm、15cm×15cm、20cm×10cm、20cm×15cm 4個密度,3次重復。結果表明,種植行株距以15cm×10cm較好,15cm×15cm次之。見表1。
表1 不同初植密度猴腿產(chǎn)量均值比較
注:*差異為20cm×15cm作對比。
寒蔥在整個生長過程需要大量的養(yǎng)分,尤其在植株高生長期。因此,在施肥措施中采用了:單施氮肥、單施復合肥、單施農(nóng)家肥及對照不施肥的方法進行試驗,并重復3次。各小區(qū)施肥量:農(nóng)家肥2500g,復合肥60g,氮肥尿素40g。施肥方法:栽后苗齊施追肥。結果表明,施肥能提高葉莖單位面積地下產(chǎn)量,并以單施農(nóng)家肥和單施復合肥最好,而單施氮肥效果不明顯。
表2 不同施肥試驗結果 kg
2014年5月中旬至5月下旬在原有裸地種植基礎上,在黑龍江省林科院江山嬌試驗林場實業(yè)區(qū)7林班9小班內選擇了野生寒蔥分布較密集的林地進行了人工復壯補植增產(chǎn)試驗。試驗面積1000m2,該小班為西南坡向,坡度15°左右,上層以硬雜為主的闊葉次生林,郁閉度為0.3~0.5。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其生長發(fā)育情況、投資效益情況有待今后進一步長期觀察。
選擇林分郁閉度0.5以下野生寒蔥資源分布較多、較好地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保護原有目的喬、灌樹種和草本經(jīng)濟植物。根據(jù)原有林相的分布格局,采取行狀或塊狀補植,通過更新補植可以改造林地條件,增加易腐枯落物數(shù)量,調整林分的樹種結構和層次結構,提高林分地力和肥力。
在補植前一年秋季進行清林、整地,保留目的樹種,伐除影響林木生長的雜灌木;同時應清除枯立木、風倒木和病蟲木等不利于林內衛(wèi)生的林木以及劣質林木、畸形木、長勢衰弱林木、下層林木等。清理后,將留下的枝丫、樹皮、廢材等剩余物要及時清理運出利用,以不破壞原有林相,使林地具有較好的水、肥、光照條件。
在樹種選擇上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立足本質以集中分布為主,采取局部補植和均勻補植相結合的辦法,對原有林地重新區(qū)劃,進行垅狀或塊狀整地。補植調整株行距為0.3~0.5m×0.3~0.5m。采取局部撫育,即鏟除垅上或穴中雜草,疏松土壤。撫育時間為補植后第一年、第二年在夏、秋季各撫育1次,第三年在春季撫育1次;撫育內容為除草、松土、病蟲防治等。2017年5月中旬進行了樣地寒蔥苗數(shù)產(chǎn)量調查,結果見表3。
表3表明,對寒蔥自然分布的地塊,人為進行除草,割灌撫育,改善生長環(huán)境,提高地溫,不僅可增加寒蔥苗出土數(shù)量,而且葉莖粗度也會加大,提高產(chǎn)量30%左右,畝產(chǎn)鮮品可達150kg。
表3 寒蔥人工復壯補植產(chǎn)量調查表
3.1 寒蔥不同密度試驗結果表明,種植行株距以15cm×10cm較好,15cm×15cm次之。施肥能提高葉莖單位面積地下產(chǎn)量,并以單施農(nóng)家肥和單施復合肥最好,而單施氮肥效果不明顯。
3.2 選擇林分郁閉度0.5以下、野生寒蔥資源分布較多、較好地塊,采取行狀或塊狀栽植,通過更新補植改造林地條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其生長發(fā)育情況、投資效益情況有待今后進一步長期觀察。對寒蔥的野生資源開發(fā)利用具有較好的經(jīng)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可做為種植產(chǎn)業(yè)調整發(fā)展特色經(jīng)濟的主要選項之一。
2017-09-25
牡丹江市科學技術計劃攻關項目(G2013n0010)
DOI.:10.13268/j.cnki.fbsic.2017.06.021
S64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