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汶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敏銳地洞悉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最早在中國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教育主張——因材施教。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字,但其包含的深意卻耐人尋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教育大國,從孔子開創(chuàng)私學以來,其教育機制也在代代傳承。但不知從何時起,教育最初的理念卻變了味。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引發(fā)的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活力局面,逐漸淪為八股取士制度下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萬馬齊喑局面。這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一刀切的刻板僵化教育帶給我們的不會是進步,只會是停滯,甚至倒退。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件藝術品,那么老師就是雕刻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質地和紋理,而老師則要具備一雙能看出我們原貌和本質的慧眼,這樣才能塑造出一件上乘之作。眼力不同的老師往往處于不同的層次,簡單來說,老師也有高低之分,一個高水平的老師會用50種方法教1個學生,而一個低水平的老師只會用1種方法教50個學生。他們的差別就在于能否深入把握學生的知、情、意、行,從而探尋出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方案。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亦如此,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和人生際遇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個性和潛力,因而我們不能以“一根筋”來雕刻所有人。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是弓箭愛好者,他千方百計從各地搜羅天下最好的弓箭。終于有一天,下人呈上了一張被稱為天下最好的弓,那是一張樸實無華的弓,上面的花紋只是樹木本身的紋理,這與國王收藏的那些制作精美、華麗炫目的弓有天壤之別。國王一看就來了犟勁,他讓工匠為這張弓雕上最美的花紋,成功之時,只見弓身上一條龍扶搖直上,呼之欲出。國王大喜,握住弓身,拉緊弓弦,只聽“嘭”的一聲,弓斷了,國王勃然大怒。可這又能怨誰呢?弓的本質作用是能把箭射得遠、射得準,而國王卻不據(jù)此提升弓的發(fā)射力,而把自己“精美華麗”的意志強加給弓,大雕大刻一通,結果卻大大地削弱了弓的承受力,最終落得個弓斷弦崩的下場,豈不是咎由自取。
借我們一雙慧眼吧,讓我們把這“因材施教”之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從而使千古之道不僅“源遠”,而且“流長”。
【評點】
本文的特色在于縱深的層次感。前半部分,勾勒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嬗變的大致輪廓,從“淵源——流變——現(xiàn)狀”,這就給人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后半部分,一列現(xiàn)象——“用50種方法教1個學生”“用1種方法教50個學生”;二提原則——根據(jù)學生的知、情、意、行,為每一個學生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三析原理——環(huán)境、際遇的不同,決定了個性、潛力的不同,而個性、潛力的不同,又決定了教育方案的不同;四談危害——國王以一己好惡,改變弓的本質作用,只落得弓斷弦崩,以事喻理,發(fā)人深省。這就給人一種論證的縱深感。正是源于這兩方面的縱深挖掘,文章才顯得厚重而透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