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麗慧 ,劉純陽 ?
(1.湖南農業(yè)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玉林市農業(yè)科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貴港市甘蔗生產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賓麗慧1,2,劉純陽1
(1.湖南農業(yè)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玉林市農業(yè)科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貴港市蔗農的甘蔗種植行為展開調查,并以調查結果為數(shù)據采用DEA模型測算貴港市蔗農的甘蔗生產效率,同時運用Tobit模型進一步對影響甘蔗生產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貴港市僅32.3%的甘蔗種植戶的甘蔗生產效率達到 DEA 有效,67.7%的甘蔗種植戶的甘蔗生產效率沒有達到DEA有效水平;影響農戶甘蔗生產效率的因素中,戶主受教育程度、投入甘蔗生產的勞動力人數(shù)、是否參加合作社、是否示范戶、家庭其他收入、甘蔗種蔗面積等因素對蔗農甘蔗生產效率有正向影響,而戶主年齡與蔗農甘蔗生產效率存在著反向關系?;谶@個現(xiàn)狀,提出了強化甘蔗生產技術培訓等建議。
甘蔗;生產效率;影響因素;問卷調查;貴港
貴港市甘蔗產業(yè)發(fā)展歷史悠久,2015年該市就已成為廣西甘蔗生產的主要區(qū)域之一,甘蔗種植面積為22 134 hm2,年產蔗量達241.72萬t;2016年該市甘蔗種植面積達22 934 hm2,比2015年增加800 hm2。雖然該市的甘蔗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是其生產存在著集約化程度不高、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限制了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1-3]。甘蔗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在于蔗農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甘蔗生產的效率直接影響蔗農種植的積極性,從蔗農角度研究甘蔗生產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對于農產品生產效率,國內外已經有很多相關研究。Timsina等[4]分析了種植面積比重對大米和小麥總產量增長的貢獻作用;Belbase等[5]測算了尼泊爾不同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效率,并分析了其影響因素;黃圣等[6]認為蔬菜生產效率與戶主受教育年限、種植技術及是否購買農業(yè)保險等因素有關;陳潛等[7]、周曙光等[8]認為農戶是否是示范戶對生產效率顯著正相關;全新國等[9]認為加入合作組織對技術效率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王陽等[10]認為家庭農業(yè)勞動力比重、家庭收入對技術效率有顯著的正效應。參考前人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筆者以貴港市4個鄉(xiāng)鎮(zhèn)的蔗農為調研對象,采用入戶調查的方式獲取問卷數(shù)據,運用DEA模型和Tobit模型對貴港市農戶甘蔗生產效率進行測算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選取覃塘區(qū)樟木鎮(zhèn)、港北區(qū)根竹鎮(zhèn)、港南區(qū)新塘鄉(xiāng)和平南縣大新鎮(zhèn)4個鄉(xiāng)鎮(zhèn)作為調查區(qū)域,對蔗農的甘蔗種植行為展開了抽樣問卷調查。每個鄉(xiāng)鎮(zhèn)發(fā)放80份問卷,4個鄉(xiāng)鎮(zhèn)共發(fā)放320份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91份,樣本有效率達90.94%。其中,平南縣大新鎮(zhèn)樣本69份,覃塘區(qū)樟木鎮(zhèn)樣本75份,港南區(qū)新塘鄉(xiāng)樣本78份,港北區(qū)根竹鎮(zhèn)樣本69份。
調查內容包括2個部分:第1部分為基本情況,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甘蔗種植面積、單位面積產量、是否是甘蔗種植示范戶、是否加入專業(yè)合作社等;第2部分為主體部分,包括甘蔗種植的成本、產出等情況以及影響甘蔗種植的相關因素等。
1.2.1 DEA模型 DEA模型是進行效率測算的較好方法。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每個決策單元都有m種類型的“投入”以及S種類型的“產出”,分別表示該決策單元的投入和產出情況[11-12]。在DEA模型中,綜合效率(CRS)=純技術效率(VRS)×規(guī)模效率(SCA)。綜合效率表示生產者生產經營水平的高低情況,是決策單元能夠獲得的最大產出能力;純技術效率以規(guī)模效率不變?yōu)榧僭O前提,判斷投入產出結構是否能使效益最大化;規(guī)模效率可反映調整投入產出規(guī)模是否能使DEA有效。如果決策單元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3者的值都等于1,表明DEA有效,說明其投入產出的規(guī)模已經達到最有效狀態(tài);如果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其中一個小于1,則綜合效率小于1,說明該決策單元投入產出的規(guī)模和結構都還沒有達到DEA有效的水平,要使綜合效率達到最優(yōu)的狀態(tài),還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進。在該研究的實證分析中,采取綜合效率來描述甘蔗的生產效率。采用DEA模型首先需要選取相應的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根據調查數(shù)據,該研究選取的甘蔗產出指標是蔗農甘蔗種植的總收入(產量×單價);投入指標是甘蔗的種植面積、家庭人工成本折算( 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再按當?shù)毓べY水平換算)、雇工的工資、種苗費、農藥、化肥等。
1.2.2 Tobit模型 在測算甘蔗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分析影響甘蔗生產效率的因素,需構建Tobit回歸分析模型。由于DEA測算出來的綜合效率值在0和1之間,若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參數(shù)估計值會產生偏向于零的情形,因此需選用Tobit模型進行回歸[6]。Tobit模型的基本結構為:Y=Xβ;其中,X為解釋變量矩陣,Y為被解釋變量矩陣,β為估計參數(shù)矩陣。線性關系模型經處理后可表達如下:
式中,Yi是經DEA測算出來的甘蔗生產綜合效率值,Xi表示影響綜合效率值的相關因素,Ui表示隨機擾動項。
研究以DEA測算出來的各個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值作為因變量,以影響甘蔗生產效率的因素為自變量構建回歸模型,對影響蔗農甘蔗生產效率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實證分析。并利用Stata 10.0 統(tǒng)計計量軟件,采用OLS方法對回歸模型進行估計。選取戶主年齡(X1)、戶主受教育程度(X2)、家庭投入甘蔗生產的勞動力人數(shù)(X3)、是否加入專業(yè)合作社(X4)、是否種植示范戶(X5)、家庭除甘蔗種植外的其他收入(X6)、甘蔗種植面積(X7)等7個影響因素作為回歸模型的自變量,各因素的定義見表1。
表1 回歸模型的自變量及其定義
2.1.1 甘蔗種植的區(qū)域分布 甘蔗種植遍布貴港市的三區(qū)兩縣市(港北區(qū),港南區(qū)、覃塘區(qū)、平南縣、桂平市)。截至2015年,全市有52個鄉(xiāng)鎮(zhèn)的農民種植甘蔗,蔗農數(shù)量龐大,高達10.22萬戶,蔗農人口超過46萬人。其中,以覃塘區(qū)的種植面積最大,種植面積達12 400 hm2,約占貴港市總種植面積56.02%;其次是桂平市,種植面積為3 334 hm2;第三是港南區(qū),甘蔗種植面積為2 867 hm2;港北區(qū)和平南縣的甘蔗種植面積分別為2 800和733 hm2。
2.1.2 歷年甘蔗種植面積及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近10 a來,貴港市甘蔗種植面積先增后減再增,但總體上呈現(xiàn)出先增后減的態(tài)勢。從2005年的30 712 hm2增長到2007年的33 754 hm2,增長了3 042 hm2,增幅達9.90%。2008年以后,由于甘蔗收購價格下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甘蔗種植面積不斷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2014年,與上年相比下降幅度高達16.12%。從產量上來看,2008年甘蔗產量達到255.76萬t,是2005年以來的最高值;隨后幾年甘蔗產量呈波動起伏趨勢。甘蔗產量波動的主要原因,一是種植面積有所波動,二是受自然災害的影響。
表2 貴港市2005~2016年甘蔗種植的面積與產量
2.1.3 甘蔗產業(yè)與當?shù)剞r民收入 由圖1可以看出,2015年貴港市主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構成中,占比最大的是糧食作物稻谷,占47.80%的比例;其次就是蔬菜,占比14.90%,這些都是當?shù)匕傩丈畋匦杵罚騺碛凶援a自銷的習慣,因此占比相對較大。而經濟作物中,甘蔗種植面積占比較大,達到6.60%,是貴港市種植業(yè)的主導產業(yè)之一,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據調查,2009~2015 年貴港市農民人均種蔗收入占當?shù)剞r民收入的比例均在35%以上,甘蔗種植收入對于農民增收有著重要的作用。
圖1 貴港市主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占比
2.1.4 甘蔗種植的成本與收益 如表3所示,2009~2016年農戶種植甘蔗的各項成本都在不斷攀升,8 a間甘蔗種植成本增加了1 200.77元/667m2。不過,由于產量及價格提高,以及種植高產優(yōu)質加價品種比例上升,2016年甘蔗的凈收益也有所增加,種植收益較2015年增加55.30元。
表3 貴港市甘蔗種植成本與收益 (元/667m2)
如表4所示,在貴港甘蔗種植區(qū),甘蔗種植的主要勞動力整體年齡偏高。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在家種植甘蔗的收入遠低于外出務工帶來的收益。因此,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而不愿留在家里種地,導致農村有能力、有知識、有力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嚴重缺乏。蔗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教育的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占到近70%,而大專或者本科學歷的人數(shù)占比很小,僅3.09%。較低的文化水平明顯制約著蔗農接受并運用現(xiàn)代先進技術來指導甘蔗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現(xiàn)代甘蔗種植技術的推廣和傳播。貴港市甘蔗種植多以農戶小面積分散經營為主,每戶的種植面積不大,難以進行集約化、規(guī)?;N植,也不利于大規(guī)模機械化生產,因此當?shù)馗收岱N植的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此外,當?shù)匦滦娃r業(yè)經營主體發(fā)育比較遲緩,體現(xiàn)在蔗農參加專業(yè)合作社的比例不高,在接受調查的291戶蔗農中僅83戶加入了合作社,只占調查總數(shù)的28.52%,還有71.48%的蔗農都沒有參加專業(yè)合作社。在接受調查的農戶中,被確定為種植示范戶的蔗農有67戶,占調查總數(shù)的23.02%。
表4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2.3.1 蔗農生產效率值 運用DEAP2.1軟件測算蔗農甘蔗生產的效率值,得出291個有效樣本的甘蔗綜合生產效率值Yi的分布情況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模型中決策單元的Yi皆≥0.5。但在所有調查農戶中,只有94個農戶的甘蔗種植綜合效率值為1,占調查總數(shù)的32.30%,這些農戶的甘蔗種植效率已經達到了DEA完全有效,表明其在甘蔗種植過程中投入產出效率已經達到最佳狀態(tài)。但是,依然有超過2/3的調查農戶,其甘蔗種植行為還沒有達到DEA完全有效,也就是說這些蔗農的投入產出效果沒有達到最理想狀態(tài),尚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通過改善資源配置和規(guī)模調整,可以進一步實現(xiàn)以更少成本獲得現(xiàn)有產出水平,或者以現(xiàn)有成本投入帶來更高的產量。
表5 調查樣本的綜合生產效率值分布情況
2.3.2 蔗農生產效率的影響因素 (1)戶主年齡。由表6可知,戶主的年齡對甘蔗生產效率的影響系數(shù)為負且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戶主年齡對甘蔗的生產效率存在反向影響。戶主年齡越大,投入到甘蔗生產中的有效勞動時間和精力相對越少,對甘蔗種植的經營管理水平也有限。因此,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大,甘蔗的生產效率反而下降。(2)戶主文化程度。戶主文化程度的影響系數(shù)為正且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表明戶主文化程度與甘蔗生產效率存在正向關系。受教育程度越高,思想認知水平相對較高,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越強,能摸索、吸收和消化各種先進的甘蔗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提高甘蔗的生產效率。(3)家庭投入。家庭投入到甘蔗生產的勞動力人數(shù)對甘蔗生產效率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從表6可以看出,家庭投入到甘蔗種植中去的勞動力數(shù)量每增加一個,甘蔗的生產效率值便能提高0.043 8。這也反映出貴港市甘蔗生產目前仍然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勞動力數(shù)量對于甘蔗生產效率有較大的貢獻。而且當前貴港市甘蔗種植戶的生產效率大部分沒有達到DEA完全有效的理想水平,增加勞動力數(shù)量的投入,有利于甘蔗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4)是否加入合作社。甘蔗種植戶加入合作社對甘蔗生產效率也呈正向影響,并且參數(shù)估計達到了5%的顯著性水平。蔗農加入合作社,可免費獲得由合作社統(tǒng)一提供的各種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并且在投入品和產品銷售上獲得談判優(yōu)勢,既有利于提高甘蔗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水平,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產出,從而有助于甘蔗生產效率的提高。(5)是否為甘蔗種植示范戶。是否為甘蔗種植示范戶對甘蔗生產效率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如果是示范戶,則其甘蔗生產效率比普通種植戶要高出0.290 3。因為作為示范戶的甘蔗種植戶具有更大規(guī)模,并且更傾向于主動尋求新技術支持,不斷優(yōu)化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同時還可能得到政府相關制度政策的扶持,這在客觀上顯然有利于甘蔗生產效率的提升。(6)其他收入。農戶家庭甘蔗生產以外的其他收入對甘蔗生產效率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為在甘蔗生產過程中,種苗、化肥、農藥、運輸?shù)雀鱾€方面都需要資金投入,農戶其他收入越多,則能夠用來投入甘蔗生產的資金就越多,生產效率就越高。(7)甘蔗種植面積。種植面積對甘蔗生產效率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甘蔗是比較典型的土地密集型經濟作物,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投入要素(例如農機和勞動力等)能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減少了單位產出的成本投入,能夠獲得規(guī)模效益。同時,大規(guī)模種植時蔗農能夠更好地利用機械作業(yè),有利于提高機械化水平,從而提高甘蔗生產效率。
表6 甘蔗生產效率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對貴港市291戶蔗農生產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發(fā)現(xiàn),貴港市有2/3以上的蔗農其甘蔗種植生產效率沒有達到DEA完全有效,蔗農甘蔗種植行為尚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影響蔗農生產效率的因素有多種,戶主文化程度、投入甘蔗生產的勞動力人數(shù)、是否參加合作社、是否為甘蔗種植示范戶、家庭其他收入及甘蔗種植面積等對蔗農甘蔗生產效率具有正向影響,而戶主年齡對蔗農甘蔗生產效率具有反向影響。
基于上述結果,筆者提出進一步提升貴港市甘蔗種植生產效率的建議如下。第一,強化甘蔗生產技術培訓。整合各種培訓資源,積極培育一支甘蔗產業(yè)技術推廣隊伍,為實現(xiàn)甘蔗規(guī)模經營、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撐。第二,加快甘蔗適用機械的研發(fā)和示范推廣,逐步提高甘蔗種植和收獲的機械化程度,將更多的勞動力從繁重的田間生產中釋放出來,提高生產效率。第三,加大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fā)揮甘蔗種植示范戶的示范帶動作用。第四,鼓勵農地流轉和土地向種蔗專業(yè)能手集中,促進甘蔗生產適度規(guī)?;洜I。第五,加強對專業(yè)合作社的支持和引導,規(guī)范管理,引導更多蔗農加入專業(yè)合作社,把培育以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作為提高甘蔗生產效率的重要路徑。
[1] 王 霞. 內江市甘蔗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對策研究[D]. 成都:四川農業(yè)大學,2013.
[2] 覃宏宇. 廣西甘蔗生產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以來賓市博宣蔗區(qū)為例[D]. 南寧:廣西大學,2016.
[3] 林祖雄. 南寧市江南區(qū)甘蔗生產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D]. 南寧:廣西大學,2011.
[4] Timsina J,Connor D J. Productivity and management or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lissuses and challenges[J]. Field crops research,2002,(69):93-132.
[5] Belbase K,Grabllowski R.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Nepalese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1985,(19):515-525.
[6] 黃 圣,劉偉平. 福建省農戶蔬菜生產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福建農業(yè)學報,2017,32(3):332-335.
[7] 陳 潛,彭嬋娟,劉偉平,等. 福建省農戶毛竹生產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32-136.
[8] 周曙光,王 艷,朱思珠. 中國花生種植戶生產技術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19個省份的農戶的微觀數(shù)據[J]. 中國農村經濟,2013,29(2):27-36.
[9] 全國新,張建紅,劉維忠. 新疆農戶番茄種植生產效率技術及影響因素研究[J]. 新疆農業(yè)學報,2011,34(5):454-458.
[10] 王 陽,漆雁斌. 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shù)與1906家農戶微觀數(shù)據[J]. 四川農業(yè)學報,2014,32(4):463-468.
[11] 周曉盼,張小青,黃冰冰. 基于DEA方法的我國甘蔗主產區(qū)經營效率分析[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6(8):16-21.
[12] 薛 龍,劉 旗.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河南省糧食生產效率分析[J]. 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46(6):701-704.
The?Production?Efficiency?of?Sugar?Cane?and?Its?Influencing?Factors?in?Guigang
BIN Li-hui1,2,LIU Chun-yang1
(1. Business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PRC; 2.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Yulin,Yulin 537000, PRC)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ugar cane in Guigang was calculated using DEA model,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fficiency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was further analyzed using Tob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32.3% sugarcane growers’production efficiency reached DEA effective in Guigang, 67.7% was under DEA efficient level. These factor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of sugar cane including the education level of growers, labor force in sugarcane production,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 whether a model household, other incomes of the family, and sugarcane planting area. However, the age of household affected negatively on sugar can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sugar can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fluence factors; questionnaire survey; Guigang
F326.12
A
1006-060X(2017)11-0105-04
10.16498/j.cnki.hnnykx.2017.011.029
2017-09-01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15JD26)
賓麗慧(1991-),女,廣西貴港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村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
劉純陽
(責任編輯:成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