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行+彭飛+陳繼秦+萬婷+崔暢
摘要:隨著超前消費潮流的興起,大學生具有旺盛的消費需求卻有著不匹配的資金來源,這就為校園貸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高額的利息和非法的催款渠道卻迫使大學生深受其害,引發(fā)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本文將從金融市場和法律制度方面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校園貸、合法、風險、監(jiān)管
近幾年,“校園貸”發(fā)展的可謂如火如荼。然而,不少大學生“被欠”巨額債務,深受其害。各種網貸平臺都向大學生發(fā)射“糖衣炮彈”,假借一系列的優(yōu)惠措施來騙取大學生的信任。大部分學生不為所動,少部分學生則被消費欲望沖昏了頭腦,將自己送入了網貸這一無盡的“深淵”。
一.“校園貸”現狀分析
調查發(fā)現,校園貸平臺五花八門,但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1.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還提供較低額度的提現服務;這種貸款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滿足了大學生超前的消費需求,且貸款方式簡單。貸款人只需提供身份證信息和學生證信息即可申請貸款。
2.P2P貸款平臺,用于大學生助學和創(chuàng)業(yè),如投投貸、名校貸等。這類平臺大多屬于民間借貸,資金收放快、效率較高,金額較大;
3.支付寶、京東等傳統(tǒng)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這種信貸服務相對來說比較規(guī)范,以個人資信為擔保,在電商平臺享受超前購物消費。
二、“校園貸”的發(fā)展為學生群體提供了超前消費的可能,同時也給學生群體帶來了災難。
1.由于學生沒有節(jié)制的借貸,有的學生由于無法還清所負的高額債務,選擇了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2017年4月11日下午2時許,在泉州城東一高校旁的學生街某賓館,熊先生的女兒、廈門華廈學院大二在校女學生如夢(化名),因卷入校園貸,不堪還債壓力和催債電話騷擾,選擇自殺。這類血淋淋的事件,為我們敲響了防范“校園貸”的警鐘!
2.“校園貸”弊大于利。辯證的看,初衷是好的,但在缺乏有效的市場監(jiān)管和法律法規(guī)制度的約束下,卻是極其不利的。“校園貸”以無收入學生群體作為消費主體,嚴重危害到了大學生財產與人身安全,與法律脫節(jié)。
三.爭議焦點
1.盛極一時的“校園貸”,看似借貸雙方是平等的。事實并無實質性的公平可言。通過實例驗證,提供校園貸的平臺,所貸款的數額與實際提供的數額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會在貸款中收取高額的手續(xù)費和連續(xù)復利等情況,這都對借貸者造成了嚴重的侵害。
2.“校園貸”是一顆“毒瘤”調查發(fā)現,在于其容易誘發(fā)學生的僥幸心理和無節(jié)制的消費欲望。大多數學生深居校園,對社會知之甚少,草率、追求一時之快等性格都是誘發(fā)他們走向“校園貸”深淵的客觀因素。
3.公民個人隱私被非法獲取。借貸者只要在平臺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以及家庭成員的信息便能夠輕而易舉的貸款,一旦自己的隱私被用于黑市交易或被不法分子冒用,后果將不堪設想。
四.風險防范有效措施建議
1.無論“校園貸”多么五花八門,但其本質還是金融產品,仍需金融監(jiān)管體系的監(jiān)管和法律制度的約束?!靶@貸”向借貸者發(fā)放高利貸的行為,或是隱瞞事實的行為不是也應受到《民法》中合同法條款的約束嗎?以及借貸者所填寫的信息,涉及到自身以及家庭成員的隱私,是否有相關法律來讓其履行保密義務呢?如果借貸者的信息被他們故意泄露,借貸者能夠使用哪些有效的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呢?對借貸者人身安全的威脅、恐嚇以及暴力等催償手段更是亟需法律來解決的嚴重問題。
3.國家要加大監(jiān)管力度,切實權衡好大學生和正規(guī)網貸平臺的權益和利益,但并不是意味著單純的禁止。近期銀監(jiān)會就出臺了禁令:“禁止網貸平臺向大學生提供貸款”。雖然監(jiān)管層面上已經否定了“校園貸”的合法性,但畢竟還未立法,不少“黑作坊”仍然在暗中運營。
五.對于“校園貸”,禁止并非是促進社會效益最大化,保護弱勢群體的最好辦法。
1.一方面國家應該大力扶持正規(guī)的網貸平臺,建立一系列資信評級系統(tǒng)和有效的市場監(jiān)管體制,對不同的網貸平臺劃分等級后利用借貸者的評價滿意度對其進行評估,并進行“大數據”跟蹤,嚴格監(jiān)管,這樣就縮小了監(jiān)管范圍,也提高了監(jiān)管效率。
2.另一方面應出臺相關法律,確保借貸者和平臺之間的交易公平公正,借貸條款明確、公開、透明,切實保護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
3.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在借貸前要明確平臺是否合法,防止與非法平臺簽署不合法規(guī)的借款合同。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理性消費。作為尚無經濟來源的學生群體,在借貸前一定要明確借款方是否為正規(guī)的借貸平臺,借貸的金額是否在承受的范圍;二、法律要跟上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國家應及時完善相關法規(guī),對“校園貸”進行約束。相關政府部門、教育單位應該加強對“校園貸”現象的法律宣傳,莫讓“校園貸”淪為“校園害”。
參考文獻:
網絡借貸與中小企業(yè)融資—陳文、王飛
論“校園貸”法律風險防范—馮文中
“校園貸”的法律風險及防控—郝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