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老師
“現階段上海高考的主要矛盾是學生無限的自主選擇權與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這絕不是一句玩笑話。
在本輪改革之前,上海高考是“3+1”模式。學生必修語數外3門主科,此外只需在理化生政史地6門副科中選1門參加高考。因為各方面原因,舊模式下各科選修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個平衡:選修物理化學的人數最多,選修地理生物的人數則要少很多。
2014年,上海作為第一批高考改革試點省份,公布高考新方案?!?1”模式變成了“+3”,學生需在6門副科中選擇3門,且選考的3門不受文理科限制。
新政改變了原有的選科人數格局。因為地理、生物兩門學科的“高考”放在高二,所以絕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這兩門學科中的至少一門,以緩解高三的學習壓力。地理、生物學科從之前的冷門一躍成為“新貴”。
這種變化給高中的教育資源與管理能力帶來了極大挑戰(zhàn)。對于學校來說,各科選修人數的變化絕不只是一個統計數據。20年的舊體制決定了學校的師資配備與運作方式,而這些都要隨著新政發(fā)生巨大變化。比如:由于選地理的學生人數陡然增加,幾乎所有學校都出現了地理老師短缺的情況。
“6選3”理論上有20種組合,而上海絕大多數高中一個年級沒有20個班,將學生完全按選科分班不現實,必須部分采取類似于大學的“走班制”。然而“走班制”又帶來新問題:學生在課間忙于換教室,很容易影響課堂40分鐘的教學效率;“走班制”在同一時間占用更多教室,而多數學校的校舍是為“3+1”設計的,教室數量嚴重不足;有的學生高二考副科,有的學生高三考副科,這又給教學安排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可以這么說,對高中而言,新制度下的考場比任何時候都更像“戰(zhàn)場”:是對“軍力”(生源、師資和教學水平)的檢驗,更是對“綜合國力”(統籌決策能力與管理水平)的檢驗,哪個學校能實現最科學、高效的管理,哪個學校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