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照春
卒中被稱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遭遇卒中;每2秒鐘就有1人發(fā)生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卒中,1人永久致殘。于是不少人會唉嘆,對卒中這個無形殺手,只能聽天由命。果真如此嗎?目前世界各地專家學者大量科研成果和防治措施給出的答案,讓人類可以對卒中說“不!”
預防卒中是人生健康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卒中俗稱腦中風,是一種突發(fā)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fā)率的特點,是60歲以上人群的第2大死因,15~59歲人群的第5大死因。其早已成為全球醫(yī)學家關注和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公眾當今廣泛熱議的首要健康話題。
WSO(世界卒中組織)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第五次大會上發(fā)表《宣言》說,卒中是可以預防的,并呼吁設立“世界卒中日”。2006年,WSO和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首次宣布每年的“世界卒中日”確立在10月29日。全球與中國對卒中的防治實踐已表明,卒中完全可以預防;應用已有的知識,將會使一半人免于卒中的危害。
預防卒中的最有效方法是防控危險因素
卒中的危險因素分為可控危險因素和難控危險因素兩大類??煽匚kU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糖代謝異常)、高脂血癥、吸煙酗酒、心臟病、腹部肥胖、高鹽高脂飲食、不運動或運動很少、精神因素等。難控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氣候和家族史。只要控制好可控危險因素,就能明顯減少卒中發(fā)病率。
卒中的很多可控危險因素早期都沒有癥狀,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早期患者自己完全無感覺,很容易被忽視。很多人沒有定期體檢的意識,患病很長一段時間仍自認為很健康,直到高血壓、高血脂、糖代謝異常的并發(fā)癥出現后才看醫(yī)生,這為時過晚,已對靶器官(相應的組織器官)造成了不可逆損害。
定期體檢是早期發(fā)現這些危險因素的關鍵,特別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糖代謝異常家族史的人。
1.防控高血壓:我國約70%的出血性卒中與高血壓相關。高血壓患者應在專家指導下控制血壓達標。患者要嚴格限制鈉鹽攝入(成人每天食鹽攝入總量不高于6克),包括醬油、味精、醋等含鹽高的調味品用量,不食或少食咸菜、加工肉制品及含鹽高的零食。如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后血壓仍然不能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就應該服用降壓藥。不同種類的降壓藥物作用機制不同,最好由專科大夫進行個體化診療,合理用藥。
2.防控高脂血癥:高脂血癥是卒中的又一重要危險因素。減少高脂肪含量的食品攝入是所有血脂紊亂患者治療的基礎。他汀類是目前降脂的主流藥物。根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選擇不同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服用4~8周后應復查血脂、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如LDL-C達到目標值,可改為每6~12個月復查1次。降脂治療3~6個月后LDL-C仍未達到目標值,應增加降脂藥的劑量或聯合其他降脂藥物治療。LDL-C達到目標值后不宜馬上停藥,可觀察一段時間,并逐步減少他汀類藥物的劑量,如多次復查血脂LDL-C能維持在目標值范圍內,可考慮停用。但多數患者難以完全停用,需要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
3.防治糖尿?。簢H糖尿病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已達4.15億,到2040年將升至6.42億。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居世界之首,約有1.14億確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同樣需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減少膳食的總熱量,不吃或少吃含糖飲料和含糖量高的糕點等,適當控制谷類攝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干果等低能量食物的攝入,少吃或不吃高脂飲食,減少食用油用量;不吸煙,少飲酒或不飲酒;增加體力活動,防止或減少肥胖;同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降糖藥物,控制好血糖。
預防和救治卒中須認真采取有效措施
不良生活習慣與高血壓、糖代謝異常、高脂血癥、心臟病、肥胖等,都與卒中有密切關系。在卒中危險因素中,存在三項或三項以上屬于中風高危人群,既往有卒中病史或有短暫腦缺血發(fā)作病史者是高危中的高危人群。
1.發(fā)現卒中的早期征兆及時送醫(yī)院救治:卒中早期表現為頭暈或與平日不同的頭痛;肢體麻木、四肢無力或活動不靈;有的舌麻、唇麻,短暫的吐字不清;突然原因不明的跌跤,或短暫的意識喪失,或個性、智力突然變化;全身明顯乏力,肢體軟弱,昏沉欲睡。發(fā)現上述情況應及時送醫(yī)院診治。卒中發(fā)生超過3小時左右,腦組織即發(fā)生不可逆的壞死。因此,對卒中的救治越早效果越好,時間就是生命。
2.自我管控不良飲食習慣:與1992年相比,2002年我國人群超重率上升了38.6%,肥胖率上升了80.6%。這使得卒中危險因素人群隨之上升。進行自我健康管理,自覺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平日嚴格控制好個人飲食攝入量,堅持機體營養(yǎng)平衡,是防治肥胖最關鍵的一環(huán)。由蔬菜、水果、豆類、魚、粗制大米或面粉構成的膳食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胡蘿卜素、維生素E,可控制肥胖,降低卒中風險。
超重或肥胖最簡便指標是體質指數和腰圍,這兩個指標都能預測心血管病的危險。減肥最有效的方法是減慢進食速度;減少飲食熱量攝入,少吃糖類和甜食,尤其大葷大油口味重且高熱量的飲食不宜多吃;堅持規(guī)律的、中等強度的體力勞動或運動。減重不宜太快,速度要因人而異,以每周減重0.5~1.0公斤為宜。通過控制飲食與運動減肥效果不理想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減肥藥,但不應濫用,以免減肥藥物不良反應損害健康。
3.堅持運動:極少運動是高血壓、糖代謝異常、高血脂、心臟病和腹部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運動能夠擴張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減少血栓形成;可以促進脂質代謝,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預防動脈硬化,使中風危險明顯降低。所有年齡的人都應提倡運動,每周不應少于5天,每天不少于30~45分鐘。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掌握適當活動強度,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低中等量的運動對心血管有很強的保護作用;過強的運動無保護作用,甚至有害。運動量是否適度可依據主觀感覺、心率和呼吸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來判斷。休息約4分鐘心率和呼吸恢復到運動前水平或接近運動前水平,且主觀感覺好,即為運動強度適當。尤其是年齡大或平日很少活動的人,在運動時要特別警惕出現心慌、胸痛、頭暈、持續(xù)咳嗽或暈厥等不良反應,如身體出現不適,要立即停下來休息或及時就醫(yī)。
4.隨時保持積極樂觀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心理與情緒的好壞對卒中有重大影響。臨床案例顯示,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產生怨恨、暴怒、恐懼心理后引發(fā)了卒中。因為人的負面思想狀態(tài)會使人的體液內產生毒素。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合作研究了“社會關系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隨機對7 000人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樂于助人且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健康狀況較好,預期壽命較長,比其他人的死亡率低1.5~2倍。還有更多不同的實驗表明,純凈、慈善、喜悅等正面的思想狀態(tài)能令生命健康;而惡念會讓機體組織失衡與病變。
其實,這些研究成果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古籍中已有系統(tǒng)闡述??鬃佑谩叭收邏邸比齻€字,將其說得很明白。因此,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工作學習的激烈競爭和各方面的壓力,我們首先應重視個人心理情緒調適,以樂觀向上的平和心態(tài)迎接挑戰(zhà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