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良遷
人們在從事比較劇烈運動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準備活動,目的就是使學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準備,克服神經機能惰性,加快運動神經傳導作用和反應速度,使人體盡快地由安靜狀態(tài)進入工作狀態(tài),作為體育課中的準備活動,中小學體育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運用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對準備活動的意義認識不足
運動生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準備活動促使血液循環(huán)加快,需氧量增加,機體的代謝速度加快,還能使體溫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彈性、伸展性等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提高肌肉的收縮力和速度以及動作協(xié)調性,避免運動損傷。認真做好準備活動直接關系到基本部分的學習乃至整個體育課的任務完成。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對準備活動的認識不足,有的教師存在輕視或盲目地壓縮其時間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只重視基本部分學習,對準備活動,懶懶散散,動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為一種形式。
二、準備活動缺乏中小學特點
中小學生由于年齡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就決定了中小學的準備活動應各具特點。但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區(qū)別不大,小學成人化,中學公式化,一套操,一個游戲,小學用,中學也用,甚至把高級運動員的專門性練習也拿來用。這種毫無區(qū)別,毫無特點的準備活動,違反了教學規(guī)律和中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小學生的準備活動應根據身體發(fā)育特點,以游戲或簡單易學動作為基本,中學體育課的基本部分相對運動量較大,在準備活動時,既要有一般性練習,又要有專門性練習,并要根據男女生生長發(fā)育的明顯差異,結合教材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準備活動內容單調乏味
一套基本體操,一個游戲長期使用,久而久之,學主感到乏味、厭煩。在教學中,選擇準備活動的內容應全面、豐富、形式多樣。既要有徒手體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進間的;既有單人的、也有雙人或集體的;既有一般練習,又有模仿、誘導或輔助性的專門練習。這樣使學生感到新穎有趣,既提高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又激發(fā)了學生的運動欲望。
四、只注重一般性準備活動、忽視專門性準備活動
許多人認為準備活動就是做個游戲,做幾節(jié)基本操。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專門性練習在準備活動中的作用。我們知道,一般性準備活動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關節(jié)、韌帶都得到充分的活動。準備活動是為主教材服務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與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關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統(tǒng)機能得到充分活動。它是在一般性練習基礎上,采用動作性質相似和結構與基本部分教材相類似的專門性練習。這是一般性練習無法代替的。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專門性準備活動練習的比重,才能保證體育課任務的順利完成。
五、準備活動的組織、編排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在實際教學中,準備活動在組織和編排上往往俗套、呆板。一個隊形、一個位置、一種形式、一套徒手操,長期下去,學生興趣索然。要提倡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既要有集體形式,同時也適當采用分組進行?;静儆型绞帧⒂衅餍?,活動有定位,也要有行進間的。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變換運用。在編排上應根據人體機能的生理規(guī)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順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難,由四肢到軀干再全身。專門性準備活動可安排在一般性準備活動之后,使其與基本部分自然銜接起來,在準備活動中,整理或放松活動不宜安排。在組織指導上應根據目的、任務、場地、氣候和學生年齡特點及水平有選擇地合理安排。
六、對準備活動的質量重視不夠
準備活動具有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的價值.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姿態(tài),增強體質,發(fā)展較差肌肉群,特別是對小肌肉群和關節(jié)韌帶的發(fā)展以及掌握基本技術動作都有積極作用,有些老師對此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掌握其難度、強度、時間、次數與學生年齡特點、水平、氣候及與基本教材的關系。例如:天氣太冷,應選擇運動最大些的動作,重復次數多些的連續(xù)操等形式活動。
綜上所述,體育課中的準備活動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完善、使之朝著科學化現(xiàn)代化的方向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