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業(yè)
近年來,隨著習作課程研究的豐富,習作資源的引入備受關注,有新媒介資源,也有傳統(tǒng)媒介資源……其中,文本資源是使用最早,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習作資源,從古至今,一直在寫作教學的視野里,經(jīng)久不衰。習作例文的運用,教師下水文,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了,近些年繪本也走進了習作課堂……
但是在習作教學實踐研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本類習作資源在習作教學操作中存在著短板。要充分發(fā)揮文本類習作資源的優(yōu)勢,為習作教學增效,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些短板。
一、表達秘妙隱性存在
文本資源進入習作教學現(xiàn)場之后,首先教師必須引領學生通過閱讀去解構資源所蘊含的“表達秘妙”,而這些表達上的秘妙并不是顯性存在的,須要學生在深入閱讀中去“發(fā)現(xiàn)”。然而,現(xiàn)實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于資源本身所蘊含的“表達秘妙”都不一定能準確、透徹地把握,更不要談讓學生準確把握了。隱含于文本中的“表達秘妙”沒有被發(fā)掘,那這個文本資源的作用肯定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了。
二、課堂讀寫時空失調
進入習作教學現(xiàn)場的文本需要閱讀,因為學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學生在解讀文本上所占用的時間難以把控,但是習作教學的課堂總時長是不變的,只有40分鐘。如果教師的導讀工作做得不夠好,學生糾纏于閱讀的時間就會拉長,用于寫作的時間當然就得不到保證,寫作怎么能夠有效展開?
三、習作目標旁落錯位
閱讀文本,如果教師沒有強烈的習作目標意識,在導讀過程中,可能因為希望讀得更透徹一點兒,結果整節(jié)課的目標奔著閱讀去了,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寫什么,怎么寫,反而被邊緣化了。教學目標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錯位了,預定的習作教學目標難于達成。
四、表達落于模仿窠臼
文本進入習作教學就成了一種示范,有示范當然有它的積極作用,但是示范容易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個跳不出的框框。學生的思路可能就被窄化在文本思路狹窄的空間里,其言語表達也可能被限制在文本言語的范式之下,這當然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寫作,不利于他們的寫作思維、言語表達的自由生長。
明確了文本類習作資源在習作教學中的局限性,就可以找尋到突破的策略。教學中,基于學生學習需求確定集中的、可供檢測的習作目標;靶定習作目標,設計契合學生學習心理的實踐活動;在滲透理趣的情趣活動中,學習運用適切的言語表達實現(xiàn)表達意圖。那么,怎樣用好、用足文本資源,實現(xiàn)文本資源的習作教學價值呢?筆者簡要梳理如下,以供參考。
1.文本資源介入:妥善把握運用時機。
繪本習作教學,倘若采用“讀——仿——創(chuàng)”的模式來展開的話,當然首先由繪本介入,讀繪本,發(fā)現(xiàn)文本表達秘妙,在繪本語境中聯(lián)想或想象,模仿運用。有了模仿的基礎,再試著遷移創(chuàng)生,但是也有例外,如果是借用繪本中的某個語段、構圖進行語段寫作的細致指導的話,那就需要在進入這個語段訓練的時候才介入繪本。
下水文或典范作品(片段)進入習作現(xiàn)場,示范性極強。介入過早,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拓展與言語表達的豐富;介入過晚,可能會讓學生在習作活動中走了彎路。
一位教師在五年級習作《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的作前指導課上引入了經(jīng)典作品中寫人的片段。在“讀片段,猜人物”活動導入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語段分別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突出特征。在有趣的猜一猜中,學生們目光鎖定的是通過突出特征猜出人物,情緒被點燃,自然進入“抓人物特點”的語境之中。接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寫誰,抓住他什么特征來寫,這樣學生就完成了主題的確定。然后在素材的對比中引導學生們學習遴選典型材料。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向作家學習”,經(jīng)典語段引路,學習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把人物躍然紙上的方法。兩次文本資源介入,第一次用于激趣入境,第二次用于示范引路。學生的思路被徹底打開,言語表達并沒有受到資源語段表達,習慣、風格的影響,然而方法卻切切實實落實到了寫作之中。時機恰當,資源使用的效益就得以彰顯。
2.解讀文本資源:在快速推進中靶定精讀。
作為習作資源的文本導讀與作為閱讀資源的文本導讀目標不一樣,導讀的策略也就有所不同。作為習作資源的文本導讀目標是學習表達方法,以便于模仿、借鑒、遷移到學生自主寫作中去,精讀的是有利于落實習作教學目標的語段,但是也不可忽視文本整體的閱讀。對文本整體可以采用略讀、速讀甚至跳讀的方式進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迅速把握文本整體意義,在整體意義架構下精讀習作目標集中指向的語段,這樣發(fā)掘出的“表達秘妙”有了文本整體的意義背景,對于學生表達向著實現(xiàn)言語意圖邁進有著更積極的意義。同時略讀、速讀全文,既節(jié)省了閱讀時間,為寫作贏得了時間,又有利于把學生迅速帶入語境,讓學生進入言說狀態(tài)。
《彩色的非洲》作為高段地域風情類習作的資源,目標指向可以有二:一是學習布局謀篇;二是學習通過寫實與想象的方法展現(xiàn)風景、風情美。有了這個目標,可以瀏覽全文,讀出全文的中心句:“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兩句首尾呼應。再讀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全文大意:非洲的天空驕陽、植物、動物、生活、藝術都是彩色的。于是,由上到下,由自然風光到人文藝術的寫作順序與“總——分——總”的結構就自然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
接著精讀“芒果樹開的是星星點點的白花,仙人樹開的是金燦燦的黃花,玉蘭樹高擎著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焰樹綻開的花朵比綠葉還多,像天空的云霞,像燃燒的火炬?!痹趯Ρ戎凶x出寫實與想象,發(fā)現(xiàn)動詞背后的情味;色彩描摹出的美好;想象把讀者帶入那個鮮花繁茂的畫面之中。
這里的快速推進,讀的是布局謀篇;精讀,讀的是言語表達的技巧。一些故事類的文本資源,在快速推進中還可以滿足學生對于情節(jié)的追求,有利于引他們入境,為言語模仿或創(chuàng)生積蓄情緒。
3.切入表達秘妙:從情感體驗走向言語本質。
作為習作資源的文本,在閱讀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對言語內容的理解和由此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而必須引領學生向前走一步,去探尋言語的本質,認識言語形式,追問并明確言語意圖,這就是“表達秘妙”,是習作教學中所要學習、借鑒、模仿、遷移的技巧。endprint
繪本《小豬變形記》作為習作資源,其中小豬踩著高蹺變形為長頸鹿后這樣對斑馬說:“我是一只了不起的長頸鹿,我能看到好幾里遠的地方?!睂W生初讀只有抽象的印象——這是小豬在炫耀。為什么炫耀?怎樣炫耀?這里的“了不起”本意是說什么?是說自己很高。是真的很高嗎?當然不是,是虛假的,是自認為很高,這叫作“自以為是”;“能看到好幾里遠的地方?!笔钦娴膯幔慨斎豢床坏健昂脦桌镞h”,這就是夸大其詞了。讀著讀著,學生明白了:炫耀常常就是自以為是,夸大其詞。
“你不是長頸鹿。你是一只搖搖晃晃踩著高蹺的小豬,你小心點兒?!睂W生讀到這里,知道了這叫忠告。怎樣忠告?“你不是長頸鹿。你是小豬”,一語道破真相;“搖搖晃晃”“你小心點兒”很危險,提醒小心。學生明白了:說出真相,提醒小心,這是忠告。
讀明白了這些,學生就能在繪本語境中模仿,也能鏈接生活,把生活中的類似見聞、經(jīng)歷提煉出來,在“夸耀——忠告”的一呼一應中寫好對話句群。
4.策劃言語實踐:理趣蘊含于情趣之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樂于接受、主動參與,學習才能真正發(fā)生。因此,策劃充滿情趣,蘊含理趣的言語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必經(jīng)之路。葉黎明教授說:“教師要處于知識狀態(tài),學生可以處于語感狀態(tài)。”這里的“知識”就是指寫作的策略、方法,言語表達的技巧……這些寫作知識,也就是習作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理趣。這些知識如果直接灌輸給學生,我相信學生仍舊“寫不出”。如果像給湯里加佐料那樣滲透在學生的讀、仿、創(chuàng)活動中,讓學生在自己的言語表達中,由資源的默默示范,教師不動聲色的適時提點,讓引領加以落實,學生的言語表達就自然而然朝著既定方向生長了。
蔣軍晶老師在《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習作教學中,假托一個愛耍小聰明的小孩寫“一個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人”。學生們的興趣被老師勾了起來,追問這個人是怎么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蔣老師簡述了那個藏族小伙在高原上開車,小心避開田鼠的事,然后示范追問細節(jié)。學生的好奇心被點燃,在老師的帶動下積極、主動、深入地追問事件中的細節(jié)。于是老師簡述中沒有提到的藏族小伙的語言、動作、神情一一被關注到。此時自然而然推出教師額下水文,學生們立即去閱讀印證。這樣,帶著求證的心理去閱讀,“怎樣抓住人物特點寫”的方法被準確、直觀、透徹地解構。很明顯,這并不是老師的生硬給予,而是學生在有趣的追問中的自主發(fā)現(xiàn),在文本資源中生動、直觀的印證, 接下來就會遷移到學生自主的創(chuàng)作中去。
5.超越文本資源:遷移運用于自主寫作。
資源語境常常成為制約學生表達的框框,學生在資源語境中模仿寫作得心應手,但是僅局限于模仿不是習作的目的,習作就是要學生能從“這一個”語境遷移到“這一類”中去,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生出不同的寫作語境。
宮西達也的繪本《喵嗚》講述了發(fā)生在一只貓和三只老鼠之間的溫馨的故事,作者通過精彩的畫面和令人捧腹的對話,生動細膩地表現(xiàn)了貓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小老鼠的憨厚、天真。在借力繪本《喵嗚》,學寫群口語言的繪本習作教學中,讀出了群口語言這一獨特的語言形式后,我引導學生及時創(chuàng)境,遷移運用。家庭里的激勵爭論,班級中就某件事情原委的相互補充,小組中就某個議題的觀點大碰撞……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群口語言場景進行了大還原。
特級教師李爭說:“離開了生活,作文也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習作教學向生活回歸,才能觸動學生最真實的心靈體驗,才能拓展更加自由與開闊的表達空間。”拓寬語境,鏈接生活是習作從資源語境種跳脫出來最有效的方法。
突破文本資源的局限,在適切的時機引入恰當?shù)奈谋举Y源,巧妙策劃以讀引寫的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寫作像呼吸一樣自然,讓學生言語像溪流一樣歡快,是我們不懈的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