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琳/文
親近、了解古典文化才談得上傳承。幾千年、幾百年留下來的好東西,有灰塵、有糟粕,跟現(xiàn)代化的生活有距離。怎樣的解讀、怎樣的形式才能夠使大家容易接受,這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也是使文化傳承并內化為當代人價值觀的關鍵。有正能量的、揚棄糟粕的、抹去塵埃的文化價值觀如何能夠吸引人——這是當下中國歷史文化保護發(fā)展中正在遇到的、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歷史文化名勝黃鶴樓而言,也是一樣,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黃鶴樓重建落成30年以來,武漢市對黃鶴樓及文化的保護是重視、積極、支持的。近年蛇山整治后景區(qū)及景區(qū)內的首義公園等歷史建筑,交由黃鶴樓公園管理處管理,新增管理區(qū)域加上原來的黃鶴樓公園(10公頃左右),面積達到了40.3公頃。武漢正在著手規(guī)劃未來的“大黃鶴樓風景區(qū)”——整合琴臺、龜山、蛇山、首義文化園區(qū)等資源,打造黃鶴樓風景區(qū),面積將達12平方公里,是現(xiàn)有黃鶴樓公園的30倍?,F(xiàn)在的黃鶴樓,已經(jīng)是國家5A級風景區(qū),國家旅游勝地四十佳。2010年,黃鶴樓景區(qū)接待游客超過185萬人次,收入首次破億,2014年底門票收入將近1.5億元。
在這樣蓬勃發(fā)展的背后,如何進一步發(fā)揮文化的感召效應?大家都感到要有所改變、要創(chuàng)新,不能夠只是在綠化、旅游兩個重點上,要把重點和注意力放到挖掘和弘揚文化內涵。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能夠更好發(fā)揮黃鶴樓詩文化在黃鶴樓歷史文化保護中特殊作用的思路和方式,探討黃鶴樓詩文化內涵價值觀的新解讀,希望用貼近現(xiàn)實、平易近人的解讀,感染大眾。
毋庸置疑,大多數(shù)人認識黃鶴樓、向往黃鶴樓,不是現(xiàn)在的黃鶴樓以及配套的、精美的文化建筑,而是因為寫黃鶴樓的詩,特別是以崔顥、李白為代表的唐詩。
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呈現(xiàn)的自然、宏麗的畫卷,以及“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即景生情的鄉(xiāng)愁,讀后給人們呼之即來的聯(lián)想和共鳴。
根據(jù)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起意的流行歌曲《煙花三月》,至今仍然紅遍大街小巷。
黃鶴樓,史載最初建于公元223年,那是三國時期戰(zhàn)亂年代。黃鶴樓沒有名稱,只是一個建在江邊小山上的普通小樓,主要是作為軍事瞭望、附帶指揮的據(jù)點,隨后幾百年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直到晉朝后,戰(zhàn)事平息多年,逐漸演變成為游玩的小樓,也有了“黃鶴樓”的雅名;到唐代,鄂州、漢陽地區(qū)(今天的武昌)處于大一統(tǒng)局面的中心地帶,在安史之亂中又未受到戰(zhàn)爭內亂的影響,相對平安的局面使其軍事戰(zhàn)略地位大大下降,原來的一些軍事設施也逐漸演變?yōu)槿藗兊挠螛穲鏊I呱揭粠г谔扑涡纬闪艘惶幰灶^陀寺、黃鶴樓、南樓、北榭等名樓古剎為中心的風景點。據(jù)唐人閻伯瑾《黃鶴樓記》記載,當時的黃鶴樓是鄂州刺史穆寧“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地方。唐朝許多詩人都在黃鶴樓留下了千古佳句,李白、白居易、崔顥、宋之問、王維、孟浩然、劉禹錫、賈島、顧況、孟郊、李群玉以及南唐詩人盧郢等都在黃鶴樓留下了千古佳句。
公元735年左右,在唐朝著名詩人王維《送康太守》一詩中最早直接出現(xiàn)了黃鶴樓3個字:
送康太守
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
朱欄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鐃吹發(fā)夏口,使君居上頭。
郭門隱楓岸,侯吏趨蘆洲。
何異臨川郡,還勞康樂侯。
距離王維寫《送康太守》詩240年左右,下面是公元975年南唐盧郢寫的《黃鶴樓》,在這200多年間,以黃鶴樓為名為景寫的詩歌無數(shù):
黃鶴樓
黃鶴何年去杳冥,高樓十載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傳三峽聲。
柳暗西州供寫望,草芳南浦偏離情。
登臨一向須回首,看卻鄉(xiāng)心萬感生。
皮明庥先生在《黃鶴樓李白擱筆》文中提到著名詩人白居易、李白與黃鶴樓的關系,是這樣描述的:
“詩壇巨子白居易曾暢游黃鶴樓,并賦有《赴黃鶴樓盧侍御宴》一首,頭聯(lián)有‘白花浪濺頭陀寺,紅葉林籠鸚鵡洲’句,表現(xiàn)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p>
在眾多的唐代詩人中,和江漢地區(qū)結下了不解之緣的首推唐代詩壇巨星、號稱“詩仙”的李白。楚山楚水曾造就過戰(zhàn)國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李白成長也離不開壯麗的楚地山水對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詩集中共收詩歌1000余首,其中有關黃鶴樓和江夏、漢陽的詩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許多李白的傳說和遺址,有擱筆亭、太白亭、李白讀書處等。
黃鶴樓以及詩文化——體味其中蘊涵的浪漫情懷以及追求進取、創(chuàng)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價值觀,對建設現(xiàn)代文明無疑具有無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和作用。每一處古代的名樓勝景,都因為凝聚著璀璨的文化結晶而盛譽不衰,雄視千古。以江南三大名樓為例,滕王閣有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岳陽樓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黃鶴樓則是有崔顥、李白等歷代文人騷客多人多篇詩文流傳為傲。下面具體解析崔顥《黃鶴樓》、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兩首詩歌。
(一)一座樓成就了武漢的情調
一個傳說成就了一座樓,很多;一座樓成就了一首詩,也不少見。但是,因為一個傳說、一座樓、一首詩使一個城市名揚四海的不多,武漢就算一個。
這傳說,其實很簡單——就是古代仙人駕鶴上天的傳說;
這座樓,就是黃鶴樓——古代仙人駕鶴上天的地方;
這首詩,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位列現(xiàn)代電腦科技評選的唐詩排行榜第一名。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瀏覽眼前的鸚鵡洲、漢陽樹,放眼看大江、白云,即景生情,脫口而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這四句詩信手而就,一氣呵成,給人一瀉千里的詩情,呈現(xiàn)出一幅自然、宏麗的畫卷;“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使這首詩蘊含一種文雅的風骨,也容易引來讀者的共鳴。所以,李白對這首詩有驚嘆般的評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有趣的是,“昔人已乘黃鶴去”寫于公元727年,距今以有一千多年之久。為了一個簡單的傳說,這座樓卻得以反復修葺,引得眾多名人慕名而來。如此成就了武漢城的情調,追求的不僅僅是浪漫,更是向往與外界交流、學習的態(tài)度和開放、創(chuàng)新的價值觀。
(二)江山美景黃鶴樓,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黃鶴樓之所以冠以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稱,精美的建筑與江山美景渾然天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千年沉靜的山脈和奔流不息的長江,古典雕花欄桿的長江大橋,像一彎雄偉而精致的新月。倘若立足遠眺,長久壯闊的大自然會使你自然明白什么是無限的天地,什么是過眼煙云,什么是名垂青史。
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早已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變化。雖然在今天的武漢,“晴川”“漢陽”“鸚鵡洲”的地名仍然存在;還有一顆500多年的銀杏樹,被命名“漢陽樹”,在武漢市五醫(yī)院門前占據(jù)著一個像客廳那么大的地方,但是它們的周圍絕大多數(shù)是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
面對快速城市化的情形,自重建黃鶴樓以來,城市管理者開始限制黃鶴樓周圍的建筑物的高度。所以,登臨今天的黃鶴樓,美景有所改變,但是詩意歷歷在目。
(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意中的人情
大詩人李白曾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里我們品出的是埋藏在中國人性格里的真誠和熱情。
這首詩的背景是:在一代名勝黃鶴樓送別朋友孟浩然;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年輕的李白送別尊敬的學長朋友;朋友要去的地方是有名的“煙花三月”的揚州。
所以,不同于一般送別詩中有悲涼的惜別之情,這里帶來了古樸、雅致的送別,悠遠的思念之情,人情中飽含詩意,詩意中飽含人情。
“孤帆遠影,以目送也,長江天際,以心送也?!痹邳S鶴樓當時所處的高度、視野所能容納的寬度,朋友孟浩然的帆船要經(jīng)過很久才能在李白的視線中消失,但是,船消失了,李白還站在黃鶴樓上看著奔流的江水與遠方的天際匯合處,想著朋友孟浩然、想著離別的這件事。這長時間的等候、關注不是責任和法律驅使,只是意念和情意而為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意猶未盡的那種惦念之情是中國人性格中的真誠和熱情的自然流露。
古代人重別離,跟交通、通訊不便有關系。但是,如今交通、通訊發(fā)達了,誰沒有人情往來?人與人交往,誰不重視誠心誠意?
船消失了,李白還站在黃鶴樓上看著奔流的江水與遠方的天際匯合處,朋友的人影都遠去不見了,送的人還久久地站在原地念叨,這樣與人交往的境界,不仍然是我們今天向往和追求的嗎?
黃鶴樓不是僅僅因為文人墨客的高談闊論而千古傳揚,更是因為那里留下的人性中的真誠和熱情。
與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相比,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一詞卻帶給我們另一番感受——時代的沉郁,沉郁中開闊的胸襟及氣概,還有對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熱切期待。
菩薩蠻·黃鶴樓
毛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游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在新修建的武漢市民中心,大廳正中心就聳立著這幅詞,巨大的標語牌與詞中蘊含的博大氣勢讓大廳氣勢非凡。讀了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首先對武漢兩江三鎮(zhèn)、長江中游的地理特征一目了然。
武漢位于長江中游,相傳在長江中游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匯合,古時有鮑照《登黃鶴磯》詩稱“九派引滄流”,現(xiàn)在的漢口也是得名“漢江流入長江之口”,所以武漢是“茫茫九派流中國”;當時長江上沒有大橋,長江以南的粵漢鐵路和以北的京漢鐵路在武漢相交于長江,火車用輪船一節(jié)一節(jié)拖過江,這就是“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武漢有龜蛇二山,蛇山在長江南岸的武昌江邊,龜山在蛇山對岸的漢陽江邊,在沒有大橋的年代,隔江對峙的龜蛇二山,好像把長江鎖住一樣。
武漢的特點都在這幾句里——長江中游(市域內長江長度150千米左右)、漢江和長江交匯、南北交通要道相交于長江、龜蛇二山,蛇山上有黃鶴樓,龜山上南有晴川閣、龜山北邊有三國古戰(zhàn)場……
由“茫茫九派流中國”、“九派引滄流”,很容易想到長江穿過中心的城市,肯定是一分為二的城市;漢水還與長江在武漢匯合,武漢城市中心不是一條江而是兩條江相交穿過,像一個翻倒下來的“y”字橫臥在武漢城市的中心,長條是長江,短條是漢江。由此,武漢也就在自然地理上有三個地塊組成——翻倒下來的橫“y”的北邊是漢口(江北是漢口),南邊是武昌(江南是武昌),兩個短叉叉相交的地方是漢陽(在漢口和武昌的西面,漢陽是武漢的西部)。武漢的中心在哪里?就在那個橫“y”的一個短叉叉與一長條相交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長江一橋所在的位置,黃鶴樓在橋的南頭,晴川閣在橋的北頭。
讀毛澤東寫黃鶴樓的詞,還讓我們感受到黃鶴樓上激蕩的革命理想和斗志。站在蛇山上眺望風雨中奔流不息的長江、長江對岸的龜山,時空交錯之中,指點江山之時,總會令詩人激揚文字不止。公元8世紀崔顥寫的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還,白云千載空悠悠!”;1927年毛澤東寫的是“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這首詞寫于毛澤東34歲之時,這個時候是毛澤東的壯年。當時,1927年,正值中國多事之秋,國共合作的北伐革命初期獲得了一些勝利,但軍閥及各種勢力依然存在,蔣介石登上領導地位后,革命由高潮到低潮直至失敗。毛澤東投入熱情、為之奮斗的革命事業(yè)由高潮急速轉向低潮,因為國共公開分裂農(nóng)講所可能只辦了一期就再也辦不下去的時候(事實上也是如此)。
登高懷遠,面對滔滔東去的長江水,面對時光流逝而不變的古跡,人容易聯(lián)想到“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想到自己短暫的人生如何度過、理想如何實現(xiàn)。
毛澤東“心潮逐浪高”的是——雖然理想和現(xiàn)實有巨大差距,但是,使中國擺脫被帝、官、封壓迫、使勞苦大眾擺脫被欺凌的現(xiàn)實、使中國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激情和高遠的志向,以酒祭江明志——把酒酹滔滔。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提高我們的勇氣”,毛澤東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候,是這樣鼓勵全黨的。其實,從這首《菩薩蠻·黃鶴樓》詞中,我們看到,在很早以前,毛澤東也是這樣鼓勵自己的。
1927年,已經(jīng)過去90年,離我們很遙遠了?,F(xiàn)在的中國已經(jīng)部分實現(xiàn)了毛澤東當年的愿望。當年共產(chǎn)黨還不是執(zhí)政黨,今天共產(chǎn)黨領導新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已經(jīng)60多年了。今天的黃鶴樓,已經(jīng)重建重修,是國家5星級旅游公園。在那里,壯麗的景色中沒有沉郁蒼涼,但是回味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一詞,仍然會感受到壯麗的景色中有過的沉郁蒼涼、昂揚的革命激情和堅定的革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