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進鋒
(1.同濟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92; 2.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牛津大學聯(lián)合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1204)
鄰避沖突研究現(xiàn)狀及其風險認知趨向
丁進鋒1,2
(1.同濟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92; 2.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牛津大學聯(lián)合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1204)
通過綜述關于鄰避沖突的研究觀點、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可以看到鄰避沖突不僅是技術方面的選址問題,也是多目標決策的政治和經(jīng)濟問題,更是深層次的社會心理認知問題。關于鄰避沖突的研究漸次從技術、政治和經(jīng)濟等研究領域轉向社會心理研究領域,基于風險認知的鄰避沖突已經(jīng)成為新的研究方向。
鄰避沖突;風險認知
“鄰避設施”是指政府在毗鄰居住區(qū)的地方,規(guī)劃、建設和運營的具有負外部性影響的公共設施。這些設施的收益為全社會共有,負外部性成本卻由附近居民承擔,從而引起當?shù)毓姷牡种坪涂棺h,所以被稱為“地方上排斥的土地使用”(LULU,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因鄰避設施的規(guī)劃和建設而引發(fā)的當?shù)鼐用竦募w反對,通常稱為“鄰避”沖突(NIMBY,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具有成本或收益高度集中化、高度動員性、高度不確定性和跨區(qū)域性的特點。[1]能否妥善預防和有效管理鄰避沖突,已經(jīng)成為考驗各級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課題。鄰避沖突的發(fā)生率和激化率,可以用作評判城市政府治理能力與水平的指標。鄰避沖突的減少,可以看作城市政府從經(jīng)濟增長型向民生服務型轉型的標志。[2]鄰避沖突不僅是技術方面的選址問題,也是多目標決策的政治經(jīng)濟問題,更是深層次的社會心理認知問題。居民作為鄰避設施成本的地方負擔者,在風險認知建構的過程中由一般人群轉變?yōu)轱L險抗爭人群,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符合集體行動的邏輯。圍繞公眾風險認知開展的鄰避研究,已經(jīng)成為鄰避沖突研究的新方向。
早期研究者一般認為,公眾保護地方利益而抵制鄰避設施開發(fā)建設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自私狹隘和非理性的。鄰避沖突妨礙利益相關方達成共識以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導致公共設施建設決策無法落實,妨礙地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Lake認為鄰避沖突是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這個困局無法解決的原因在于鄰避主義者固步自封的思維模式,地方自私自利的觀念妨礙了具有社會公共利益屬性的設施的開發(fā)建設。[3]McAvoy認為地方居民既不掌握全面的信息也不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被狹隘自私的利益鄰避情結所驅使,情緒化地反對在居住區(qū)附近興建鄰避設施,妨礙了政府在整體上為民眾提供公共產(chǎn)品服務。[4]Dan van der Horst認為雖然鄰避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錯綜復雜,但居民“自私”的觀念是反對鄰避設施開發(fā)和建設的主要原因。[5]
與此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在鄰避設施政策制定和辯論的議程中,如果將現(xiàn)代選舉民主制度的自由平等權原則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奉為圭臬,那么必然意味著多數(shù)人的決策占據(jù)上風,然而這些多數(shù)人的決策選擇必然與少數(shù)人的決策選擇相悖,不可避免地侵害少數(shù)人的利益從而形成所謂的“多數(shù)暴虐”。[6]12在鄰避設施的決策過程中,如果由少數(shù)人承擔多數(shù)人受益項目的成本和風險,當成本和風險超過了少數(shù)人的承受范圍時,將會轉為強有力的反抗。因此Rabe等學者認為鄰避沖突是“民主的勝利,真正的公民們團結起來追求政治和環(huán)境正義,將引領到生態(tài)民主的新時代”。[7]45公眾對鄰避設施的反對雖然會有設施延期等潛在的負面影響,但居民追求整體效益最大化、保護社區(qū)利益抗爭鄰避設施也有其合理合法性,有助于發(fā)現(xiàn)設施不合理的潛在風險,阻止論證不充分而造成的不科學不合理的公共政策部分的實施,從而更加有助于推進社區(qū)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促使社會民主政治和環(huán)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
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不能過于強調科學和技術的絕對正確性,不能將鄰避現(xiàn)象簡單歸結為狹隘的非理性行為而忽略其背后的復雜因素,應當從多重角度來思考鄰避設施的選址問題,考察專家論證的技術風險或成本與居民認知風險之間的差距。相對于專家關注的技術細節(jié),公眾的鄰避效應為政策“宏觀圖景”提供了必要的指引,創(chuàng)造出更加開放的決策系統(tǒng)并將被邊緣化的社區(qū)置于首位,授權給受影響的公眾參與鄰避設施的選址和建設過程,可以更好地提高鄰避設施決策的效果。[8]
值得關注的是新馬克思主義的視角認為,不是所有的鄰避設施都是社會大眾所需要的公共產(chǎn)品。Lake指出:“地方民眾反對鄰避設施而采取的鄰避行為,不是反對公共設施整體社會利益的屬性,而是反對資本賺取超額利潤的目標?!盵3]鄰避沖突表面來看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沖突,實際上掩蓋了因資本逐利的本性而隨之產(chǎn)生的社會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是資本攫取了而不是公眾收獲了鄰避設施作為公共設施而產(chǎn)生的大部分社會公共利益。新馬克思主義的分析還表明,鄰避沖突不是簡單且易于解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個人自由與集體責任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關于鄰避沖突的文獻在歐美城市化程度高的國家比較翔實,隨著亞洲城市化的進程,鄰避設施的沖突日漸增多,相關文獻也在累積之中。諸多學科從不同角度開展鄰避沖突治理問題的研究,綜合運用環(huán)境科學、生態(tài)經(jīng)濟學、人文地理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大眾傳播學等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鄰避沖突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這些從不同研究范式和研究視角建構的中間理論正處于互相整合和升級的探索階段,尚未提煉出共同的研究問題,形成解釋面廣且解釋力強的綜合理論。
鄰避沖突的社會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行為和理性選擇等基礎理論,其他理論還有女權主義理論、解釋理論和規(guī)范理論。這些理論并不互相排斥,有不少研究綜合運用數(shù)種理論來探討鄰避沖突治理問題。立足國內外專家鄰避沖突治理的學科和研究方法,[9]74-75,[10]-[14]筆者將相關研究分門別類進行梳理,歸納為技術學派、規(guī)范學派、制度學派、建構學派、理性選擇學派和行為學派六個理論學派,如下表所示。
學派學科研究者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技術學派環(huán)境科學、生態(tài)學、工程學、能源學、地理學、城市學、規(guī)劃學LoisTakahashi、MaartenWolsink、張穎鄰避設施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技術風險評估、鄰避設施的布局和選址定量方法如運籌學、GIS等規(guī)范學派倫理學、法學彭春翎、王彩波、鄒積超、鄧洪祝、杜建勛、王佃利環(huán)境正義、公正、效率等理念在選址過程中的應用定性方法如規(guī)范研究等制度學派政治學、公共行政邱昌泰、李永展、何艷玲、陶鵬、DevineWright鄰避設施解決制度,包括機構、規(guī)則、程序、政策制定評估等定性方法如案例分析、政策分析、扎根理論等建構學派傳播學、人類學張海波、張樂、Hub-bard、Haggart 鄰避風險管理中的社會學習和信息傳播定性方法如語篇分析等理性選擇學派經(jīng)濟學張向和、ChongTan、Quah&Khye、Oberholz-er-GeeEuston鄰避設施選址的成本收益、競標定量方法如成本收益分析、博弈論等行為學派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楊秋波、Lobber、PaulSlovic、李小敏、侯光輝鄰避設施利益相關者行為、心理及原因、風險評估與分析定量方法如統(tǒng)計學、社會網(wǎng)絡分析等
(1)技術理論認為鄰避沖突產(chǎn)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選擇鄰避設施的建設地址,只要按照地質學、環(huán)境學等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選擇合適的地址并制定合理的選址流程便可以規(guī)避或杜絕鄰避沖突的發(fā)生。該理論主要運用規(guī)劃理論和選址技術,特別是開發(fā)數(shù)理模型、收集數(shù)據(jù)并通過計量方法的最優(yōu)化分析等技術手段來確定鄰避設施的最佳地址。環(huán)境技術專家傾向于考察選址的技術標準例如地表狀況、人口密度、與污染源的距離等,最終選取成本最低的場址。美國康涅狄格州事先通過對污水凈化設施進行技術安全化處理和生態(tài)優(yōu)化提升改造,避免了招致附近居民的不滿情緒而帶來的鄰避沖突,成為主要通過運用科學和技術手段成功化解地方鄰避沖突的典型國際案例。[15]城市規(guī)劃專家運用支持多目標的決策要素進行交互分析等新技術方法,對鄰避設施的區(qū)位選擇提供科學支持,特別是GIS技術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分析處理區(qū)位相關各類數(shù)據(jù),進行鄰避設施的區(qū)位選擇和對鄰避效應的準確評價。張穎從評價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影響切入,構建鄰避區(qū)位分析系統(tǒng)并開發(fā)了各模型之間可以計算的地理分析功能,為如何將鄰避設施帶來的危害減至最小化提供了技術支持。[16]27-40
(2)規(guī)范理論關注環(huán)境正義等價值和原則在鄰避沖突治理中的實際運用,不僅關注范圍較廣的原則如公正(鄰避設施利益和負外部效應的公平分布)、自由(政府權力與社區(qū)選擇的邊界)、效率(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化鄰避設施選址利益)等,還關注較為具體的原則例如鄰避設施選址在社會、空間、過程等代際之間的公平。美國基督教聯(lián)合會種族正義委員會研究了美國有毒廢棄物設施的長期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此類鄰避設施的選址基本選址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有違環(huán)境公平正義。該委員會根據(jù)研究結果撰寫的《美國有毒廢棄物與種族》報告是環(huán)境正義研究的開山之作。[17]在倫理學研究方面,王彩波等認為環(huán)境正義具體體現(xiàn)在集體應當共享健康的環(huán)境同時共擔惡劣的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但是鄰避沖突的實質在于民眾對背離環(huán)境正義情況的抗議。[18]王佃利認為不正義的鄰避風險分配機制是導致鄰避風險的根本原因,對風險分配的正義性的追求是化解鄰避風險和矛盾的途徑。[19]法學方面,學者們認為在中央和地方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宏觀背景下,隨著公眾權利保護意識的覺醒和參政議政意愿的增強,通過法制建設預防和解決鄰避沖突,化解鄰避選址和建設困境將成為最為重要的治理路徑,我國應當圍繞鄰避設施選址,科學設計立法原則和具體制度,制定法律法規(guī)并按法定程序規(guī)范鄰避選址過程中各利益相關方的行為。[20],[21]
(3)制度理論主要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鄰避設施選址機構、規(guī)則和政治程序對選址政治的影響,包括組織架構和不同機構之間的關系,如新澤西州政府的性質和組織架構影響了低輻射廢品處理廠的選址決策。[22]制度理論是國內學者運用較多的研究范式。婁勝華等認為風險認知和決策模式是澳門美沙酮服務站選址等鄰避沖突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如何進行合理的制度設計并認為提高公眾參與度是鄰避治理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23]李宇環(huán)通過分析2007-2014年發(fā)生的35起鄰避事件,討論了鄰避沖突治理中政府決策注意力的配置及議題設置。[24]
(4)建構理論認為,鄰避設施選址過程中只有運用語言和符號的文件、新聞等特定語篇才有意義,這些語篇系統(tǒng)決定了人們對選址事件的理解和政治參與者及社會機構的活動,語篇在建構鄰避沖突中的社會意義才是鄰避沖突的核心所在。在選址沖突決策過程中,語篇的生產(chǎn)和變化與選址過程中的主要方面如公平和身份緊密相連,各利益相關方互相努力通過語篇思想(結構和意義)影響對方。Haggart和Toke研究了威爾士的風電場選址,反對者成功地建構語篇,把風電場的形象與發(fā)電廠污染環(huán)境的形象相關聯(lián),將其描繪為對自然環(huán)境的侵入者,而不是清潔能源的生產(chǎn)者,從而成功反對了風電場在當?shù)氐倪x址。[25]張樂和童星分析了2007-2014年的7個PX項目,討論了鄰避沖突中社會學習的機制,認為積極的社會學習有助于社會矛盾消解和社會風險的源頭治理。[26]
(5)理性選擇理論關注理性自利人的政治選擇,認為鄰避選址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的行動和策略受到其目標和信念偏好的影響。Oberholzer-Gee運用理性選擇理論解釋經(jīng)濟補償?shù)囊绯鲂?,發(fā)現(xiàn)在瑞士鄰避設施的接受程度隨著引入價格激勵機制而降低。[27]張向和運用Hotelling線性城市決策模型和Bertrand博弈模型,定量分析了垃圾處理廠的選址決策和定價模式。[28]劉小峰運用多主體建模計算試驗的系統(tǒng)理論和方法研究鄰避設施決策和補償?shù)膭討B(tài)演化規(guī)律,討論了鄰避設施選址最佳決策及鄰避沖突環(huán)境補償?shù)墓芾矸桨?。[29]周亞越認為,政府的鄰避設施選址決策所隱含的“供給”未能滿足或充分滿足公眾決策參與、公正補償需要、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需要而產(chǎn)生“供需”失衡是導致鄰避沖突的根本原因。[30]
(6)行為理論試圖通過檢驗可證偽的假說,解釋鄰避設施選址決策過程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政治行為,建立選址決策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Lobber發(fā)現(xiàn),鄰避反對行為隨著鄰避設施的距離而不是鄰避態(tài)度的降低而迅速減少,表明是自利的因素而不是鄰避態(tài)度是解釋鄰避反對行為的核心要素。[31]李小敏等從公眾風險認知的視角出發(fā)討論了導致鄰避風險認知的個人特征和風險特征,建立了信任和風險認知兩個關鍵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型,認為信任的中介作用是鄰避設施選址決策中各利益相關方糾正風險認知偏差的核心要素。[32]行為理論中女權主義的視角值得關注,該類研究者認為在鄰避設施選址決策的過程中,過于關注父權制的政治力量但忽視了女性的聲音和訴求,此類挑戰(zhàn)把鄰避政策的政治辯論從公共領域推進到私人領域。Slovic發(fā)現(xiàn),女性比男性更傾向認知到鄰避設施的風險,從而對鄰避沖突中的性別、權力和管理等因素提供了新的思考。[33]
從研究方法看,鄰避研究逐漸從規(guī)范研究的定性方法轉向實證研究的定量方法。規(guī)范研究是當前中國鄰避研究的主要范式,學者們通過梳理鄰避沖突的類型和特點,描述鄰避沖突的背景和狀況,分析鄰避沖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深層原因,探討鄰避沖突相關影響要素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和作用機理,提出鄰避設施選址的治理對策和政策工具。案例研究是規(guī)范研究中普遍運用的主流方法,主要圍繞鄰避設施選址的典型案例,開展鄰避沖突治理的定性研究。湯匯浩研究了上海市數(shù)個代表性公益設施項目,認為公益性補償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特別是公民參與不足是催生鄰避沖突的重要原因。[34]
鄰避研究也采用定量方法開展實證研究以規(guī)避鄰避沖突。研究者通過收集實驗或觀察數(shù)據(jù),或者基于回歸分析等社會統(tǒng)計方法,驗證鄰避選址過程中自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或者運用數(shù)理模型、GIS等計量分析方法來確定鄰避設施的最佳建設地址。Gregory建立了“兩區(qū)補償模型”來解決鄰避沖突困境,即在同一政府下轄的兩個區(qū)域內,一個區(qū)域負責鄰避設施布局,另一區(qū)域負責納稅用以補償鄰避設施對其所在區(qū)域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經(jīng)濟損失。[35]楊秋波引入赫希曼的“呼吁—退出”決策模型并構建了鄰避設施選址決策的公眾參與效用函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居民預期收益與鄰避設施選址決策水平呈正相關關系,政府授權公眾的程度越高,預期收益越高,心理收益也受居民忠誠度的影響。[36]85-87
另外,也有學者開始嘗試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提高對鄰避沖突治理過程和結果的理解。這些研究從時間或空間的維度,系統(tǒng)討論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地區(qū)的選址策略。早期研究主要關注北美的案例,后來逐步擴展到歐洲地區(qū)和亞太地區(qū)。Michael Saint等建立了森特鄰避指數(shù),比較了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鄰避態(tài)度,發(fā)現(xiàn)74%的美國人反對在當?shù)厣鐓^(qū)興建任何新的公共設施,這個比例在加拿大和英國分別是75%和85%。[37]2-10Lesbirel針對日本大約五百個鄰避設施選址案例進行了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社區(qū)公民社會發(fā)展水平越高,社會資本和社區(qū)互動越多,越傾向于發(fā)起和參與抵抗鄰避設施在社區(qū)附近選址的抗議活動。[38]3-20中國目前還缺乏跨地域跨類別的鄰避沖突比較研究。
鄰避沖突治理需要綜合運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身心健康等多種決策要素,獲取鄰避設施所在區(qū)域居民的支持,才能順利推進鄰避設施的選址和開發(fā)。隨著城市化和公眾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鄰避沖突治理的思路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從早期的技術選址研究,逐步過渡到關注制度和經(jīng)濟的因素的治理研究,進而注重社會和心理因素在鄰避設施選址中發(fā)揮的作用。單一的選址決策模式難以達成鄰避設施決策利益相關方的共識,需要綜合考慮和權衡技術、經(jīng)濟和社會的選址方法解決鄰避沖突。
關于鄰避設施早期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規(guī)劃、環(huán)境和生態(tài)領域,運用定量研究方法,遵循成本最小原則或距離最小原則進行鄰避設施選址,認為技術上最可行的方案可以規(guī)避鄰避沖突。在集中考慮地表情況、人口密度、水資源的獲取,道路交通便利情況等要素的前提下,建立鄰避設施選址備選庫,按照技術選址標準給不同的備選方案打分,選取成本最小的地方建立鄰避設施。[39]
隨著現(xiàn)代民主國家決策體系的發(fā)展,市民階層的產(chǎn)生及其公共話語權的擴大,公民參政議政的意愿隨之增強,對鄰避設施的選址決策越來越關注。在此背景下,從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出發(fā)的研究開始更多地關注鄰避設施選址、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制度安排和經(jīng)濟因素,關注社會影響阻力最小化原則。在政治方面,廣泛探討了鄰避設施的本質和特點,研究鄰避沖突的成因、治理原則和公共參與路徑等問題。研究者認為為了實現(xiàn)環(huán)境正義,應當在保證鄰避設施技術安全的前提下,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通過公平公正的制度原則解決鄰避沖突,避免未經(jīng)公共參與的政府單獨行動導致大規(guī)模的社會沖突和危機。在經(jīng)濟方面,需要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與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協(xié)同發(fā)展,經(jīng)濟增長不應該成為建設鄰避設施而損害居民利益和環(huán)境破壞的托詞,應當分析并核算附近居民因鄰避風險的負面影響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制定合理的區(qū)域利益分配方案和經(jīng)濟補償機制,促進鄰避設施選址的順利進行。[40]11-14
鄰避設施選址問題導致的群眾集會與抗議,不僅來自客觀上不均衡的風險和利益空間分配,更是源于主觀上利益受損主體對風險的認知。風險認知,又稱風險感知,是指風險所影響的行為主體對客觀風險和風險特征的主觀體會、認識和理解。這些認知不僅影響行為主體的主觀態(tài)度,觸發(fā)行為主體的情緒反應,還會進一步引發(fā)行為主體的客觀行為。研究表明,社會心理學等認知科學在研究人的態(tài)度、情緒和行為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lián)方面成果豐碩。Banks認為公眾對鄰避設施負外部性的風險認知既有助于解釋鄰避情結形成的原因,也有利于了解鄰避設施給附近社區(qū)的社會秩序以及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施加的影響。[41]洪鴻智等認為從公眾心理認知視角研究鄰避設施選址,有助于決策者了解居民與鄰避設施之間的關系,這也是眾多規(guī)劃學者和社會學家共同關心的主題。[42]240-266
鄰避沖突表面來看是鄰避設施因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引發(fā)的公共管理者及項目開發(fā)者和公眾矛盾對立,其實質是雙方對于鄰避設施潛在風險理解和認知的不一致甚至對立。Snary發(fā)現(xiàn),城市規(guī)劃者未能深入全面地理解公眾擔憂的本質原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政策制定者在設計并推行鄰避設施選址程序的過程中同樣如此。這種風險認知的偏差如不及時有效地解決,周邊民眾會通過網(wǎng)絡傳播、拉橫幅標語、靜坐等行為發(fā)泄不滿并組織鄰避設施的建設。[43]國內鄰避設施選址現(xiàn)有研究雖然已經(jīng)從偏重工程的技術選址研究和環(huán)境風險分析,轉向強調效率和成本最小化的經(jīng)濟研究和制度設計的政治學研究,但是主流的風險評估主要強調基于成本收益的經(jīng)濟分析和評估,從公眾社會心理和文化層面分析與評估鄰避風險認知的治理研究尚顯不足。[44]因此,鄰避沖突治理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是制度和經(jīng)濟問題,其實質為更深層次的社會和心理問題。一方面需要立足科學和技術的客觀數(shù)據(jù)與方法開展選址研究,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利益相關者因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而影響的主觀風險認知。
[1] 何艷玲.“鄰避沖突”及其解決:基于一次城市集體抗爭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10(4).
[2] 諸大建.“鄰避”現(xiàn)象考驗社會管理能力[N].文匯報,2011-11-08.
[3] Lake, R. W. Rethinking NIMB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3 (1): 87-92.
[4] McAvoy, G. E. Partisan Probing and Democratic Decision Making, Rethinking the NIMBY Syndrome [J].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998(26): 274-292.
[5] Dan, van der H. NIMBY or Not? Exploring the Relevance of Lo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Voiced Opinions in Renewable Energy Siting Controversies[J]. Energy Policy, 2007(5): 2705-2714.
[6] Ostrom, V.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on Tuscaloosa[M].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97.
[7] Rabe B. Beyond NIMBY, Hazardous waste siting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1994.
[8] Freudenburg W. &Paster S. NIMBY s and LULUs, Stalking the Syndromes[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2(4), 39-62.
[9] Abhishek, T. The Politics of Space and NIM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or and Local Resistance to Affordable Housing[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9.
[10] 何艷玲.“中國式”鄰避沖突:基于事件的分析[J].開放時代.2009(12).
[11] 吳云青,翟國方,李莎莎.鄰避設施國內外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12(6).
[12] 陳佛保.美國處理鄰避沖突的做法[J].城市問題,2013(6).
[13] 杜健勛.論我國鄰避風險規(guī)制的模式及制度框架[J].現(xiàn)代法學,2016(6).
[14] 胡象明,劉浩然.敏感人:一項分析鄰避效應的人性假設[J].理論探討,2017(1).
[15] 陳可石,董治堅.鄰避設施的生態(tài)補償和改造策略——美國康涅狄格水處理設施的啟示[J].生態(tài)經(jīng)濟,2014(9).
[16] 張穎.鄰避型設施區(qū)位分析系統(tǒng)的建立與應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17] 陳寶勝.公共政策過程中的鄰避沖突及其治理[J].學海,2012(5).
[18] 王彩波,張磊.試析鄰避沖突對政府的挑戰(zhàn)——以環(huán)境正義為視角的分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8).
[29] 王佃利,王慶歌,韓婷.“應得”正義觀:分配正義視角下鄰避風險的化解思路[J].山東社會科學,2017(3).
[20] 鄒積超.鄰避問題化解的法治路徑——以杭州中泰九峰垃圾焚燒廠事件為例[J].環(huán)境保護,2014(16).
[21] 鄧洪祝.鄰避設施選址立法問題研究——以鄰避沖突的預防與解決為視角[J].法制研究,2014(7).
[22] Weingart, J. Waste is a Terrible Thing to Mind, Risk, Radiation, and Distrust of Government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2, 285(1-3):261-261.
[23] 婁勝華.“鄰避運動“在澳門的興起及其治理——以美沙酮服務站選址爭議為個案[J].中國行政管理,2012(4).
[24] 李宇環(huán).鄰避事件治理中的政府注意力配置與議題識別[J].中國行政管理,2016(9).
[25] Haggart, C. & Toke, D. (2006).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Using Multi-Method Analysis to Understand Opposition to Wind Farms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84 (1), 103-120.
[26] 張樂,童星.“鄰避”沖突中的社會學習——基于7個PX項目的案例比較[J].學術界,2016(8).
[27] Oberholzer-Gee, F. and Howard K.. “Social Pressures in Siting Conflicts: A Case Study of Siting a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 in Pennsylvania.”[M]. In. edited by S. Hayden Lesbirel and Daigee Shaw.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5.
[28] 張向和,彭緒亞.基于鄰避效應的垃圾處理場選址博弈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20).
[29] 劉小峰.鄰避設施的選址與環(huán)境補償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12).
[30] 周亞越,周鵬飛,俞海山.鄰避設施選址決策中的供需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6(6).
[31] Lobber, D. J. Why Protest? Public Behavioral and Attitudinal Response to Siting a Waste Disposal Facility[J].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995 (3):499-518.
[32] 李小敏,胡象明.鄰避現(xiàn)象原因新析:風險認知與公眾信任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5(3).
[33] Slovic, Paul. The Perception of Risk[J]. Science,1987 (236), 280-285.
[34] 湯匯浩.鄰避效應:公益性項目的補償機制與公民參與[J].中國行政管理,2011(7).
[35] Gregory R., Kunreuther H. Easterling D. & Richards K. Incentives Policies to Site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J]. Risk Analysis, 1991 (11): 667-675.
[36] 楊秋波.鄰避設施決策中公眾參與的作用機理與行為分析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12.
[37] Michael Saint, Robert Flavell, Patrick Fox. NIMBY Wars, the Politics of Land Use[M]. Saint University Press, 2009.
[38] Lesbirel, H. NIMBY politics in Japan, Energy Sit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39] Lesbirel, H. Facility Siting[J], The Theory-Practice Nexus (working paper), 2007.
[40] Pong-Wai Lai, Lai-Yan Woo, Kin-Che Lam, Wai-Ying Lee, Tung Fung.. Siting and Community Response to 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s, A Literature Review[M]. Research Monograph., 2007.
[41] Banks E. P. Ethnography, An Essential Tool for Impact Prediction[J]. Impact Assessment Bulletin, 1990 (8): 19-30.
[42] 洪鴻智,王子文.核二廠之風險知覺形成與空間特征[M]//丘昌泰.解析鄰避情結與政治.臺北:翰薰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
[43] Snary, Christopher. Understanding Risk, The Planning Officers Perspective[J]. Urban Studies , 2004:41 (1), 33-55.
[44] 胡象明,王鋒.一個新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分析框架:風險感知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4(4).
CurrentResearchofNIMBYConflictandtheTrendofRiskPerception
DING Jinfe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JointCenterforUrbanStudiesofOxfordUniversityand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Pudong,Shanghai201204,China)
The paper has made an overall review of basic ideas, theorie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NIMBY conflict. It indicates that NIMBY conflicts not only concern technical issues of site selecti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of decision with multiple objectives, but also the cogni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 of NIMBY conflict have gone through a transition from techn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omain to the field of social psychology. The risk perception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 studies of NIMBY conflict.
NIMBY conflict; risk perception
C934
A
1674-0955(2017)06-0114-07
2017-10-20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專項委托項目“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黨建思想研究”(項目批準號:16ZZD03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中的公民參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3BSH033)成果。
丁進鋒,男,山東青島人,同濟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牛津大學聯(lián)合城市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
[責任編輯李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