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就是一顆種子,春天的時候播下種子就會發(fā)芽,開出善良之花。
那是發(fā)生在初二暑假里的一件事,我和弟弟乘公交車去奶奶家玩?!案绺?,公交車來了,我們快上吧!”我們夾雜在擁擠的人群里上了車,看看四周,沒有一個空位子。我們在擁擠的人堆里好不容易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剛站穩(wěn),車一啟動,一陣前俯后仰,好難受。(語言不夠簡潔,“擁擠的人堆”前后重復,拖泥帶水。)
到了下一站,車緩緩地停下,一位老奶奶拄著拐杖慢慢地走上來,她笑著四處看,一下子臉色變了。(結合前后文語境來看,這句話讓人很費解。)“大娘,您坐這兒!”只見我后面那位玩《開心消消樂》的姐姐站了起來,笑著說。“好好好,謝謝!”老奶奶一步步慢慢地走向座位,像蝸牛似的。
應該是天氣太熱了,弟弟有點頭暈腦脹。由于感冒,弟弟連續(xù)幾天都沒好好吃飯,這會又暈車,不一會兒,弟弟的臉色煞白煞白的。怎么辦呢?我緊緊地扶著弟弟?!斑@位小朋友生病了吧,你坐吧!”老奶奶站了起來關心地問著?!安徊徊?!”我連忙搖頭,奶奶的腿腳實在太不方便了?!皝?!”奶奶看出了我們的心思,“孩子,你坐吧!”老奶奶邊說邊顫巍巍地站了起來,顫抖的手扶住了公交車上的扶手。我弟弟太難受了,只好坐了下來。(多余的話可以刪掉。)
過了好幾站,那位老奶奶艱難地一瘸一拐地下了車。霎時,她的背影變得那么高大,在擁擠的人群中她是那么讓人溫暖。就這樣,在我的心里深深埋下了愛的種子。(“愛”與“善良”是兩個概念,前后話題不一致。)
從此以后, 在風雨的路上,我會把自己的小傘伸向路邊的行人;在紅綠燈路口,我會耐心地扶著老人過馬路。當他們夸獎我,給我一個微笑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一顆顆善良的種子就這樣埋在了他們的心中。(“我”的行為是文明的一種傳播,文章的立意高遠了,卒章顯志。)
升格指導
本文敘述事件基本清楚,但是在語言表達、敘事手法上失誤較多,只能被歸為三類作文。
1. 語言貧乏。公交車上讓座是社會文明禮儀的體現(xiàn),因此用“文明的種子”作為中心觀點,比“善良的種子”這一說法更為準確。語言平淡無味,建議多用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形容詞,結合比喻、擬人、排比等常見修辭,增加文采。
2. 敘事手法單一。該考生只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交代了讓座的前因后果,缺少技法變化。例如可以在擠上公交車時增加一段環(huán)境的渲染,烘托人物的心情;可以對老奶奶的行動不便展開細節(jié)刻畫,襯托出老奶奶的讓座行為等,這樣才能讓文章的內容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