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懷,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懷。教育中“人”的因素尤為重要,在現(xiàn)實中,不管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多么紛繁復雜,但“愛”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和出發(fā)點,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
【關鍵詞】愛 人格 自尊 相信 寬容 棄“恨”從“愛 棄“嚴”從“容”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6-0186-01
題記:先引述《影響教師的100個經(jīng)典教育案例》中的一則案例供各位同仁思考:
盤圭禪師是一位誨人不倦的禪宗良師,有一次他的一名弟子行竊,被當場抓獲,其他弟子要求盤圭禪師把此人逐出,但盤圭禪師沒有理會,不久以后,那名弟子惡習難改,再次偷竊,又被當場抓住,眾徒弟再度請求盤圭禪師懲治,哪知盤圭禪師依然不予發(fā)落。眾徒弟十分不滿,聯(lián)合寫了一個陳情書,表示若不將竊賊逐出,他們就集體離開。盤圭禪師讀了陳情書,把眾弟子們全都召來,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不對,只要你們高興,到什么地方去學都可以。但是這位兄弟連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我要把他留在這里,即使你們全都離開也一樣。”熱淚從那位偷竊者的眼中涌出,滌凈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沖動就煙消云散……
讀罷故事,我們不禁被盤圭禪師大慈悲的胸懷所感動,感動的背后也引發(fā)了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思考。
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懷,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懷。教育中“人”的因素尤為重要,在現(xiàn)實中,不管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多么紛繁復雜,但“愛”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和出發(fā)點,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需要一個充滿愛的心靈去震撼另一個心靈,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使教育發(fā)揮最大限度的作用,我認為,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愛學生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
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人格關系
學生首先是有思想的可發(fā)展的獨立的人,是人就有自尊和人格。教師也一樣,所以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從“人格”的角度出發(fā),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既然平等為什么只要求學生尊重教師而教師不尊重學生呢?現(xiàn)在的好多教師思想當中就有一種傳統(tǒng)的舊觀念: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我可以打你罵你,你就必須悄悄地忍受,這哪里還有公平可言?這簡直就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強制性踐踏。我想教育公平倡導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公平受教育權利,而且還應該公平在教師與學生的人格主體上。
從“人”的角度和高度出發(f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一個人格都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尤其是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就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人格關系,而不應該始終以“教師”自居。我們作為教師的還應該明白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一切,現(xiàn)代的科學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殘疾人舟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家嗎?聾啞女孩周婷不也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嗎?所以說只要讓愛回歸到教育,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佼佼者。而大多數(shù)教師就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這里引用一個老掉牙的教學案例:老師問:“雪融化了是什么?”學生說:“雪融化了是春天”,回答得多好,多有詩意,老師卻說:“錯,雪融化了是水”,這個案例雖說老舊,但反映出的問題卻很深,教師都應該深思,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不應該將學生的突發(fā)奇想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答案肯定是豐富多彩的,尤其在語文這門學科當中尤為明顯,假如這道題目滿分為十分的話,我認為這個學生應該得十二分,理由是這個學生想得比老師心目中所謂的“標準答案”更遠,更有創(chuàng)意。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愛學生,應該肯定學生的想法,新課標倡導的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著重考查的是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因此我們教師應該著力培養(yǎng)有想法的學生。
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教育的大前提,核心和出發(fā)點,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以“愛”為基礎和出發(fā)點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愛學生就要相信學生,寬容學生(包括學生的犯錯)
魏書生說:“一名好教師必須相信自己的學生,不管多么笨的學生,腦子里其實藏著無窮無盡的潛力,事實上不是學生腦子里缺乏資源,而是我們自己缺少勘探這些資源的能力?!苯處煴仨殞ψ约旱膶W生充滿信心,相信他們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師要辯證的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有他好的一面,教師要多看到好的一面,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給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平臺,發(fā)揮其特長,發(fā)展其個性,豐富其共性,。教師不應簡單的只以分數(shù)的高低衡量學生的水平,不應只以成績的好壞評價學生的優(yōu)劣,要看到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去求整齊劃一,只追求各個與眾不同的成功。
作為教師我們還應該寬容學生的錯誤,學生畢竟是學生,不是成人,有種說法說得好,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種觀點昭示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決放棄“高壓,強迫”的教育方式,而代之于“寬容,理解”的教育理念。
寬容要“面向全體”,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點。我們的學生肯定是形形色色的,作為老師應該用一顆寬容的博愛的心,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要相信他們個個都是可造之材,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而不是只以成績的高低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準繩。
寬容就是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就是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空間。實踐證明,管得過多,過死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自尊心就像花瓣上的露珠,他需要我們小心的呵護?!比绻麑W生犯了錯誤,我們不能寬容以待之,那么教育的代價就是學生的自尊。沒有自尊的學生何談“健康發(fā)展”?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尊嚴為指向的關愛與服務”。
寬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精神和人格。無數(shù)精英人物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獨立的精神和人格。愛因斯坦曾經(jīng)告誡教育工作者:“對于學校來說,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來進行工作。這些做法摧殘學生的健康和感情、誠實和自信,它制造出來的也只能是順從別人的人。”這樣的教育絕不是真正的教育,不教也罷。
總之,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要 棄“恨”從“愛” ,棄“嚴”從“容”,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讓我們的每一位學生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還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人格關系,一切從愛出發(fā),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fā),為其設置適應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各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相應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影響教師的100個經(jīng)典教育案例》
作者簡介:
石國文,男,土族,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