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楠
【英】《經(jīng)濟學人》2017年8月12~18日
2011年3月11日,地震和海嘯導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三座核反應堆熔毀。這或許讓普通民眾認為原子能和海水不能“共處”。但實際上,工程師們正計劃在大洋中建造漂浮于海面或沉于海底的核電站。
乍一看,這想法近乎瘋狂,但其實不然。陸基核電站是以土木工程技術建造的定制結構,每處核電站都有諸多不同之處,需要專家團隊根據(jù)不同項目的具體階段反復研討和調整設計。而海上核電站則可以使用工廠流水線或者普通造船技術,由工人們進行大規(guī)模建造。這一特點將使海上核電站比陸上核電站更為便宜。
海上錨定的反應堆永遠不會缺少緊急冷卻手段,該問題曾導致福島核泄漏。它也無須防范恐怖分子駕機闖入的風險。此外,海上核電站還可抵御海嘯襲擊,因為海嘯只有到達淺水區(qū)域時才會產(chǎn)生巨大破壞力,在開闊大洋中它只能泛起漣漪,而位于水下100米左右的反應堆甚至不會受到風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