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習數學離不開興趣與熱情作支撐。教師應依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及課程標準理念,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數學教學活動能夠迸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進而培養(yǎng)學生探索情懷,提升數學素養(yǎng)。
一、立足于學生原有認識,設計富有情趣的體驗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傳授知識,促進學生形成數學技能,務必要立足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其生活經驗;務必要使書本知識跟現實生活緊密“牽手”,讓學生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及學以致用的道理。比如,在某次教學研討活動中,我校一位教師執(zhí)教一年級下冊《有趣的圖形》第1課時的內容——認識圖形。教學目標旨在借助一系列觀察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辨認三角形、圓、長方形和正方形,感悟“面在體上”,初步培養(yǎng)動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課前教師做好了相關準備,如制作課件、搜集各種圖形卡片、各種圖形叮當貓卡片、積木三棱柱、飲料罐,等等。
課堂上,執(zhí)教者通過設計“編謎語”、“小小偵探”、“贈送圖畫”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趣”中體會“面在體上”,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對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學生早已在上幼兒園時就儲存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辨認它們“不在話下”。在小學階段教學此內容,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認知背景并立足于此,尊重生活經驗,以原認識為切入點,運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來揭開教學的序幕。根據這一心理特點,筆者讓學生所喜愛的卡通人物——喜羊羊“登堂入室”,來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并自然地拋出本課的評價方式:以組為單位,評出表現突出的小組。這些策略富有情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驗。
二、借助富有童趣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索愿望
讓學生帶著探索的愿望與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學才會走向成功。為此,教師創(chuàng)設了“喜羊羊”這樣一個富有童趣的問題情境,用叮當貓的語言來取代教師的語言,讓學生倍感親切、有趣。一年級學生對游戲情有獨鐘,結合這一特點,教師用“猜顏色”的游戲引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探求新知。教師舉起一個三棱柱,有意將三棱柱的底面對著天花板,請學生猜它的上底面是什么顏色的,從而自然引出它的底面是三角形。為了讓學生能自己去體驗去發(fā)現,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做數學”的機會:請每位小朋友從桌面上找到圓柱體,把它高高舉起讓同伴欣賞,并要求他們說一說觸摸時有什么感覺。學生認真地摸著,紛紛舉手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平平的”、“滑滑的”,是好多同學發(fā)現的一個特點。此時,教師提出:“誰能摸到更多的圓形?”一個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學生思維得以激活,情感得以迸發(fā),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只只小手高高地舉起,一位學生激動地上臺邊摸邊說:“老師,我摸到了兩個圓形!”“喲,你真了不起,能從一個圓柱上摸到兩個圓形!”教師趁機追問:“你們能用自己一雙善于發(fā)現的明亮的眼睛,從別的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嗎?”根據學生發(fā)言,教師運用課件像變魔術一般地呈現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走”下來的情景,并在學生說出是什么圖形之后隨手貼上相應的貼圖并作板書。
為了及時鞏固所學新知,教師在此處又設計一個活動:叮當貓帶來了很多圖形,請學生幫忙,把這些圖形貼到相應的位置。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導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讓他們初步感知“體”與“面”的不同,讓學生從心底迸發(fā)出了探索新知的熱情,學生思維不斷趨于活躍。從物體上找圖形的實踐,促進了主動性的煥發(fā)。觀察、觸摸、表達等活動,將儲存于學生認知系統中的原有經驗數學化。尤其是教師鼓勵學生參與操作和探索,實實在在地發(fā)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將所學新知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習與生活建立密切聯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應切實引領學生去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觀察,將所學新知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習與生活建立密切聯系。于是,執(zhí)教者又由小叮當在路上看到的交通標志(課件演示不同形狀的交通標志牌)引出新的探究話題。之后,再讓學生回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形狀的?有學生說家里墻壁上液晶電視的屏幕是長方形的,數學課本的封面是圓形的,櫥柜里的盤子是圓形的……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學實踐中教師樹立了生活意識,創(chuàng)設了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身邊的事物中尋找圖形,將所學的新知還原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習與生活建立密切聯系,使之真切地感悟到數學原來就隱藏在自己的身邊。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的活動為“爭當小小偵探”,教師運用課件出示各種殘缺的圖形,讓學生猜測可能是什么形狀。學生立刻被問題所吸引,迫不及待地表述著發(fā)現:“我想第四個應該是圓形,因為它露出來的部分是彎彎的?!薄暗诙€是三角形,它的角是尖尖的。” ……這樣的活動設計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勁頭,他們通過認真觀察、分析去獲取答案,學得輕松、愉快,數學情感得以積淀。接下來為了鞏固與運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想象與探索技能,教師又布置了一項特殊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所認識的圖形拼一副美麗的圖畫,贈送一份特別禮物給前來聽課的老師。要求小組合作共同設計,然后把拼好的圖形粘在紙上。學生都積極參與,策劃、動手、改進,課堂氣氛頓時達到高潮。最后伴隨著音樂,學生帶著自信與快樂將自己拼出來的美麗的圖畫,送到老師手中,在愉快的體驗中教學活動宣告結束。
毋庸置疑,小學數學教學應著眼于一個“趣”字,讓趣來萌發(fā)動力與熱情,讓“趣”來引領學生經歷觀察、發(fā)現、嘗試、操作等過程,進而豐富經歷與體驗,滿足成長的內在需求,品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鄒莊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