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宗法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是這樣敘述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chǎn)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它規(guī)定:周王稱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nèi)卻是大宗。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稱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nèi)又是大宗。卿大夫與士的關系,依此類推?!?/p>
教材關于宗法制實施的原因、原則以及影響敘述的很清楚,讓學生對宗法制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也明確了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是,在實際實行的過程中,這個原則有一個逐漸變化到最后確立的過程。這通過《史記﹒魯周公世家》對魯國的立嗣的記載可以一窺其貌。
立嗣,就是指定太子,作為王位的繼承人。到底以誰為嗣,通常有幾種原則。一種是立長子,另一種是立嫡而不立庶,也就是正室的兒子才可以做太子,其他妾室的兒子再有本事,也是不可以繼位的。還有第三種,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三種原則在現(xiàn)實當中不免會有沖突,比如嫡子,也就是正室的兒子年幼,而庶子,也就是其他妾室的兒子年長,那么誰做太子?嫡子如果亡故,如果國君既有同母弟, 又有庶子,在同母弟與庶子之間,國君該如何選擇?
“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濒攪娜氖绹罁?jù)《史記﹒魯世家》所述,其立嗣可謂繁復,以上三種原則都有采用,似乎沒有一個固定的原則,但仔細讀來,還是能理出線索一二的。
三十四世中,四世為三世之弟,六世為五世之弟,八世為七世弟,十世為九世弟,十八世為十七世弟,除此之外,都是父傳子。(疑問:二十三世昭公為齊歸之子,齊歸為何人?)??瓷先ミ@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典型表現(xiàn)。所以十六世(莊公)的同父異母弟叔牙曾說:“一繼一及,魯之長也?!边@里的“繼”就是“父死子繼”,“及”就是“兄終弟及”。
可是“一繼一及”,并沒有涉及嫡庶的問題,如果正室、其他妾室都有了兒子,這個原則就有些糊涂了。根據(jù)《史記﹒魯世家》,從一世(周公)直到十四世(惠公)時,基本原則還是傳位于長,而嫡庶的觀念是不強的。其間僅有的一次立嗣的糾紛是十世(武公)有兩個兒子,老大叫括,老二叫戲。武公想立老大括,可是當時的天子周宣王喜歡老二戲,堅持讓武公立戲為太子。武公作為魯國的國君,畢竟是周天子的諸侯,所以最后還是聽命于周宣王,立老二戲為太子。周宣王的大臣,名叫樊仲山父,就對周宣王說:“廢長立少,不順”,“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笨梢娖鋾r立嗣的基本原則是立長不立少?!妒酚洝芬矝]有對這十四世魯君標明嫡庶的身份,說明嫡庶并不是魯國從一世周公到十四世惠公立嗣的核心問題。
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左傳》從隱公攝政,也就是公元前722年講起,而也就是從隱公起,《左傳》和《史記》都開始敘及嫡庶的問題,嫡庶也成了魯國立嗣的基本考慮。根據(jù)《左傳﹒隱公傳》,十四世惠公的繼室,也就是妾,名叫聲子,為惠公生了個兒子,名叫息。后來惠公又娶了正妻,名叫仲子,仲子生了個兒子,名叫允。聲子是繼室,故聲子的兒子息就是庶子;仲子是正妻,故仲子的兒子允就是嫡子?;莨皶r,允尚年幼,無法獨立執(zhí)政,就立息為隱公,隱公不是君王,是攝政??梢姀氖氖阑莨穑⑺玫母究紤]是嫡庶,而不是年幼。年幼的嫡子為太子,年長的庶子只可以攝政。
十五世(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嫡長子同,嫡次子季友,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嫡長子同當然沒有懸念地成為了十六世(莊公)。莊公的兒子名叫斑,善良心軟,看來是不善于宮廷斗爭的。莊公病,考慮立太子的問題。莊公的庶弟叔牙,也就是莊公的同父異母弟,對莊公說:“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慶父是十五世的庶長子,和莊公是同父異母弟。這一建議被季友,十五世的嫡次子,莊公的同母弟季友堅決否定,季友說:“請以死立斑也”,季友寧可冒死罪,也不允許立庶兄弟為嗣。莊公卒,季友立斑為君。這個例子也說明了那時已經(jīng)是立嫡不立庶了。
十六世文公有兩個妃子,長妃哀姜生了兩個兒子,分別叫惡、視;次妃敬嬴生了一個兒子俀。俀和魯國的一個權臣襄仲私交甚深,襄仲欲立俀為太子。后來,于是,襄仲就殺了嫡子惡、視,而立庶子俀。哀姜回到齊國,在街市上失聲痛哭,喊道:“天乎!襄仲為不道,殺嫡立庶!”市人皆哭。這個悲傷的故事,通過哀姜的哭訴表明當時“殺嫡立庶為不道”,故而立嫡不立庶財位當時之道。
二十二世襄公卒,其太子亦卒。魯人立裯為二十三世昭公,裯“年十九,猶有童心?!濒攪蠓蚰率宀辉敢膺@樣心智不成熟的人做國君,就說:“太子雖然故去,但還有太子的同母弟可以立,輪不到裯來繼位?!蹦率逵终f:“今裯非嫡嗣?!?/p>
依據(jù)《史記﹒魯周公世家》和《左傳﹒隱公桓公》的內(nèi)容,可以看到,在一世周公到十四世惠公時,立嗣基本采用的是立長不立少;自隱公攝政和十五世桓公起,立嗣的根本原則變成了立嫡不立庶。
可見,在西周時關于權力、財產(chǎn)等的繼承原則,并不是固定的,基本還是采用以前商朝時的辦法,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只是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在權力、財產(chǎn)和土地繼承等問題上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才最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也就出現(xiàn)了人教版教材對宗法制的相關敘述。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一中;山東省聊城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