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轉型,我國高校培養(yǎng)出的人才素質出現下滑,大學生能力缺失,不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需要。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出,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大學生個人修養(yǎng),對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被喻為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被喻為第一資源。所謂國以才興,業(yè)以才旺,充分說明高素質人才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面對新世紀、新挑戰(zhàn),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把發(fā)展教育和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擺在突出的戰(zhàn)略位置,并努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之后,我國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出現了下滑趨勢,大學生能力缺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新教授,根據認知心理學原理,立足于國內大學課堂現狀,汲取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提出的一種具有本土化,適合我國大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原創(chuàng)性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課堂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時間給教師進行講授,一半時間給學生進行討論,講授時間和討論時間間隔一周,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安排自主學習,進行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把課堂教學分離成三個環(huán)節(jié),即講授環(huán)節(jié)、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和討論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對分課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不僅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而且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1、對分課堂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上,教師會將知識點逐一的講解,學生只需要帶著耳朵進教師即可。不可否認,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學生找不到學習的方向,更遑論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獨自解決問題。習慣于死記硬背、缺少獨立思考能力和積極思維的精神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顯著特點。張德江曾指出我國高等院校學生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學而不習、知而不識、文而不化”,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源于學生缺乏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在信息化時代,面對不斷涌現出來的新知識、新技術,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意味著缺乏競爭力。
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下,除了講授環(huán)節(jié),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在剩下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中,也就是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和討論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積極的參與才能完成教學任務。講師在講授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搭建知識框架,梳理內在邏輯,著重講解重點、難點,對于其他細小知識點的掌握,必須靠學生自己開展探索性和思考性的學習才能獲得。在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充分展現。學生必須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教材、查閱相關資料,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并以“亮閃閃、考考你和幫幫我”的形式記錄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以及遇到的困惑。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是討論交流的主體,是課堂的主導者。在分組討論的方式下,每個學生都可以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與小組成員一起分享自己在課后的學習收獲,同時將自己的困惑提出來,尋求其他同學的幫助。在一來一往的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fā)出來,學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不管是收獲還是困惑,都是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的,這讓學生體會到在主動尋求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面對不斷變化,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大學生立足社會的根本。
2、對分課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融合創(chuàng)新的能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人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源泉。未來社會的競爭以人才的競爭為主,而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便是創(chuàng)新能力。
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本身就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生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同樣他也可以主動去探索,主動去尋求知識。這樣一種認知,打破了傳統(tǒng)上對教師與學生的身份的認知。教師從主講者變身為引導者;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教師的角色。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為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經過“亮、考、幫”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融合創(chuàng)新的能力。面對小組成員提出的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敢于批判,而不受“學生”這一身份的制約。分組討論中,參加討論的成員全部是同班同學,教師不參與其中,在這樣一種身份平等的條件下,學生更能夠自由的發(fā)揮、發(fā)表意見而不用擔心自己的觀點太幼稚被嘲諷。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下,學生暢所欲言,在思想的交鋒中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3、對分課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團隊、一個群體之中。如何與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友好相處?如何凝聚團隊的力量達到共同的目標?特別是在競爭與合作相融合的21世紀,團隊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是高等教育必須要注重的一個問題。
當下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身上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獨生子女往往個性有余,而團隊精神不足。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由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的時間和機會比較少,不能很好的消除獨生子女身上的這一特征。而對分課堂由于留出了專門的時間用于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從而能夠有效促使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強合作精神。在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負責所講內容的框架搭建,梳理邏輯順序,勾出重難點,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基本的思路,但并不窮盡教材內容。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少了,時間少了,給學生留下的思考、討論空間大了,這樣一種教學方式,非但沒有減少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價值,反而教師以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高超的概括能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學會尊重他人,是進行合作的前提。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要與小組其他成員共同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提出來,針對這些問題,其他組員要負責答疑解惑,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答題思路。在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幫助他人解答問題的同時也獲得他人的幫助。在小組內部不能解決的問題,大家一起形成意見,在全班討論中,由教師給予回答。通過討論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雙贏的好處,從而加強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為他們以后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4、對分課堂有助于學生提升個人修養(yǎng)
高等教育教學中“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更應當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
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由于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增加,有利于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責任是對半分的,學生也要承擔一部分的學習責任。教師負責從宏觀角度講解課程內容,微觀角度的知識點的掌握,更多的是靠學生主動學習。你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要靠自己在課后去查閱大量資料,結合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內化吸收。而在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由于脫離了課堂和教師的約束,學習主要靠自覺,在無形之中,使學生增強了對自己負責的意識。在討論環(huán)節(jié),由于有“亮、考、幫”的任務,學生既要充當“教師”的角色——講授相關內容,解答其他成員提出的問題;又要充當“考官”的角色,向小組其他成員發(fā)問,迫使小組成員課后加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好,不僅自己不能掌握相應的知識,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在這一壓力下,使學生形成對他人負責的意識。面對來自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在交流探討中,學會求大同、存小異,逐漸學會尊重他人。
綜合以上分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大學生各項能力,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輸送合格人才。
本文系遵義師范學院教研項目“‘對分課堂’的可行性探索和研究”(編號:15-16)。
(作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