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羅斯特是20世紀美國最有名望的詩人。在他的詩歌里,有相當一部分悲情主義詩歌,這主要指的是表現(xiàn)悲劇色彩;憂郁情緒或黑暗的內容的詩歌。這類詩歌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宇宙的關系的擔憂和關懷。只有通過研究弗羅斯特悲情主義詩中的象征,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詩的內涵和主題。所以筆者通過研究他的悲情主義詩歌中各種意象的象征含義,闡明詩人通過詩歌所揭示的深刻的哲學含義。以期對弗羅斯特這位象征性詩人本人以及他的詩歌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一、引言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20世紀美國最有名望的詩人。他的詩歌意象生動,隱喻和象征主義等創(chuàng)作手法的使用使他的詩歌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筆者通過研究他的悲情主義詩歌中各種意象的象征含義,以期對弗羅斯特這位象征性詩人本人以及他的詩歌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二、象征主義的內涵
象征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文壇盛行的一場文學運動。它強調表達個人的理念和感情,但不允許直接去描述,也不要求通過與某一個具體形象的比較來限定。他只能通過讀者自己去體會和感應,而不能直接說明;從而喚起讀者對人生,宇宙,社會和自然的一種深刻的體驗。
三、悲情主義的詩歌
所謂悲情主義詩歌,它主要是指那些表現(xiàn)悲劇色彩;憂郁情緒或黑暗內容的詩歌。這類詩歌用來表現(xiàn)作者對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宇宙的關系的擔憂和關懷。筆者根據(jù)這些陰郁色彩的詩歌所出現(xiàn)的意象,大體對其具有象征意義的詩歌進行了分類。即自然詩歌;悲劇詩歌以及反映人性關懷和思考的詩歌。
四、對悲情主義詩歌的象征性分析和闡釋
讀者在讀弗羅斯特陰郁主題的詩歌過程中發(fā)現(xiàn),那些看似簡單、實則深邃的詩歌,通過象征主義文學手法的運用,實質表達出詩人對自然的黑暗、可怕、殘酷與非人性的抨擊;以及對生活在挫敗和孤寂之中現(xiàn)代人的悲慘處境的同情與關注。
1 自然詩歌
事實上,自然只是弗羅斯特詩歌的背景而非主題,他的自然詩歌揭示的是黑暗恐怖的大自然對人類的漠視的態(tài)度。在弗羅斯特的詩歌中,自然常具有某種神秘可怕性。弗羅斯特在《牧場》 這首詩中有一些陰郁色彩的象征。例如,充滿了綠草的農場的意象代表了一個精神的花園,在這里那些內心孤獨并且與世隔絕的現(xiàn)代人曾遭受著戰(zhàn)爭帶來的各種心靈和精神創(chuàng)傷,他們渴望回到那個純凈自然,綠草如茵的世外桃源。一戰(zhàn)后,人們流離失所,迷失的一代經(jīng)受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因此這個蒼翠繁茂而又開放的農場可以帶著這群焦慮又痛苦的年輕人回到純真的年代。除此之外,這個農場也象征著“生和死”這個嚴肅的主題。例如,農場里的春天和綠草如茵象征著自然賦予人類的鮮血,換句話說,它是萬物的來源,代表著重生和自信。另一個意象葉子象征著人類生命的終結,失去活力。這首詩歌的兩個部分都重復著這個詩句“I am going out to...”這表明詩人想逃離這個讓他焦慮和痛苦的現(xiàn)實生活。他想去尋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所以這看似是一首描繪田園生活的自然詩歌,事實上是象征性詩歌,實質表達出詩人對自然的黑暗、可怕、殘酷與非人性的抨擊。
2 悲劇詩歌(黑色詩歌)
弗羅斯特還經(jīng)常運用“night”這一個熟悉的意象來表明這個世界的黑暗和對人類的漠視。在弗羅斯特的詩歌《熟悉黑夜》當中,有很多黑暗,陰郁和孤獨的意象出現(xiàn)。整首詩歌被一種悲情的色彩籠罩著,讓讀者感覺到孤寂和可憐。例如整首詩反復出現(xiàn)的“黑夜”和“雨”象征著詩中主角的無望和寂寞的內心世界。
詩中的主人公在一個漆黑的雨夜獨自一人行走在寂寥的城市大街上,他在雨中走來走去卻沒有打傘。這個情景充分說明他和正常的人不一樣。他在黑夜中孤單的背影和他拒絕和其他人交流的狀態(tài)充分展現(xiàn)出他的與世隔離和凄涼的心境。事實上,弗羅斯特的黑色基調基于他艱難的生活經(jīng)歷。只有當黑夜降臨之時,他才能騰出時間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寫作是他唯一能夠紓解壓力的方式。只有在黑夜他才能獲得真正的心靈平靜。
3 反映人性關懷和思考的詩歌
所謂反映人性關懷和思考的詩歌,實質上是指那些孤獨冷漠的人群因為缺乏和正常人的有效交流而表現(xiàn)出對這個道德淪喪的社會的絕望和厭惡。弗羅斯特通過《熄滅吧,熄滅吧》這首詩來抨擊人的冷酷無情,同時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這個詩歌的背景位于傍晚時分的一個美麗鄉(xiāng)村。農場里的工人們都在埋頭干,沒有人注意這一抬頭就能盡收眼底的夕陽余暉美景。工廠里的電鋸不時地發(fā)出陣陣咆哮聲。這里的“snarled”“rattle”兩個詞的頻繁出現(xiàn)暗示了后面的危機四伏。咆哮的電鋸象征著一頭怒吼著的大獅子??雌饋硭坪蹼S時會傷害到人類?,F(xiàn)代的工業(yè)文明使得這里的人們吝嗇同時毫無人性,他們沒有給這個小男孩本該屬于他的悠閑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并且讓一個未成年的兒童干著超負荷的工作。小男孩是這個冷漠無情的工業(yè)化社會的犧牲品。這里的“saw”象征著工業(yè)化對無辜孩童的剝削和壓迫。這些無道德的超負荷工作剝奪了他們自由玩耍的時間和精力。這個男孩順從社會和父母的要求和規(guī)則,當電鋸跳出來的時候,他沒有任何反抗,本能的把自己的手放到了電鋸之中,沒有任何逃脫。弗羅斯特在這里深刻批判了大眾的無人性和漠視的態(tài)度。所有的人只是關注自己手頭的事情,沒有人去關心人的內心需求和身體狀況。這最終導致了這個無辜男孩悲慘的命運和結局。整首詩歌中他的父母一直沒有出現(xiàn),作為父母,他們沒有流下一滴眼淚也沒有承擔作為父母的義務。只是埋頭干活,這也充分證明工業(yè)時代下社會的扭曲和籠罩的功利色彩。這首詩核心意象“snarled saw”轟鳴的電鋸象征著摧毀人性和幸福生活的一股邪惡力量。全詩都充滿著弗羅斯特對人性的思考和關懷。
五、弗羅斯特悲情主義詩歌的原因
1 悲慘的人生經(jīng)歷
弗羅斯特之所以喜歡用悲情的色彩,這和他人生的多磨難分不開。他喜歡用“黑夜”這個意象來表達他希望結束現(xiàn)世的痛苦,通往幸福的人間天堂的原因。
2 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
弗羅斯特曾經(jīng)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也經(jīng)歷了美國社會經(jīng)濟大蕭條和美國夢的破滅。因此他的詩歌中不可避免的要注入一些悲情的基調和色彩。除此之外,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也使得電子產(chǎn)品日益涌現(xiàn),這導致人們都感覺到一種孤獨和隔離感。大眾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仰。這個時期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復雜,混亂黑暗又充滿著社會各種矛盾的社會。貧富差距增大,道德的淪喪又使得人們的進入心理的荒原。絕望,扭曲,孤獨,隔離,困惑等成為了這個時期的主題和關鍵詞。弗羅斯特的詩歌也不可避免的充斥著社會的色彩和元素。
3 弗羅斯特對待人生和社會的態(tài)度
弗羅斯特認為社會本身就是復雜和矛盾的混合物。自然中那些潛在的威脅使得人和社會不能達到和諧共生。
六、結語
弗羅斯特通過他的悲情主義的詩歌作品表達出對現(xiàn)世社會的不滿和抨擊,同時他深深同情那些生活在工業(yè)時代中疾苦的百姓,他希望自己的詩歌作品能夠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哲學的思考,最終引導人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和幸福。
本文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6年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課題:象征主義文學手法下弗羅斯特悲情主義的詩歌研究,項目編號:2016YBKJ039.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